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糊塌子
老北京的糊塌子,便宜方便又好吃。西葫芦上市的季节,也是做糊塌子的好时机。西葫芦擦成丝,放上鸡蛋和面粉搅拌,按照自己的口味儿放上各种调料,做早点、做主食都不错。
面茶
糜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糊,表面淋上芝麻酱和椒盐。正宗的面茶要保证糜子面熬的时候不糊,浓稠度刚好可以让人一口吸溜进去,能带上上面浇的麻酱料。
门钉肉饼
这门丁肉饼可是当年慈禧最爱的吃食,那刚出锅的肉饼香喷喷的,两面儿都是金黄色,饱含着浓浓的汤汁,外焦里嫩,清香润口,咬一口鲜汤四溢。
懒龙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惊蛰这天应该吃“懒龙”。惊蛰过后,大家要为新的一年奔波了,传说吃了“懒龙”,可以解除春懒。所谓懒龙就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里面卷着肉馅儿。蒸熟了之后,切成一段儿一段儿的。吃的时候一手拿着中间,一手托着底儿,生怕咬的时候有肉馅掉出来。沁入了酱油的肉汁流出来浸在白白的面卷儿上。
炒疙瘩
“炒疙瘩”是老北京的一道清真传统小吃,深受北京人的喜爱。据说,京剧大师马连良老先生经常在晚上演出后到“恩源居”点上一盘炒疙瘩,然后和老板边聊边吃,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儿。把面团儿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锅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晾着。牛肉去筋膜,横着纹儿切成末,配上芹菜丁儿黄豆粒儿,旺火翻炒最后下晾好的疙瘩,等到酱油、水气渗到疙瘩里。
糖火烧
糖火烧既能当主食,又能做点心。面粉里加入红糖、芝麻酱、桂花等配料,老北京人喜欢吃这一口儿。刚出炉的火烧外焦里嫩,带着红糖桂花和芝麻酱的香气。
褡裢火烧
褡裢火烧因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纤薄的面皮裹着肉馅儿,油锅里小火儿慢煎。色泽金黄,焦香四溢。很多食客吃的时候,会配上一大碗棒渣粥。
饺子
老话说的好:好吃不如饺子,北京人对饺子特别钟爱,犒劳、答谢、迎客、节气……一年到头都离不开。饺子馅有生熟之分,荤素之别。吃饺子一定要蘸醋,山西米醋、镇江香醋为上选。若是不避大蒜的人,头腊八前腌上几瓣腊八蒜。
炸咯吱
老北京的咯吱盒讲究用绿豆面儿,把上好的绿豆碾磨成粉,调水成浆,上炉火摊成薄如蝉翼形如满月的煎饼,再洒上香菜末、椒盐,卷成卷儿切成寸段,再在滚烫的油锅那么一过。颜色淡黄,入口酥脆,还有股淡淡的绿豆香气。
春饼
每年立春必须得吃的就是春饼,薄如蝉翼的春饼卷上豆芽、鸡蛋、肘子等菜,吃的时候蘸酱,做着简单,闻着香,吃得过瘾。
烧麦
以面做皮,以肉为馅儿,顶上捏出十八个褶,像一朵麦梢上绽开的花儿,这就是烧麦。它最讲究烫面,开水和面,待面半熟加入冷水。用一种类似棒槌的特殊擀面杖擀皮儿,擀出的皮儿薄而不平,四边如同花边儿。中间放馅,不用包,一提就成型。上屉蒸熟,皮儿薄馅儿大,鲜嫩多汁。
炒窝头
窝头是玉米面做成的,上尖下圆。在制作的过程中,拇指为轴,四指包起,将玉米面捏成宝塔形状,下方就被拇指按出一个洞来——既可方便制作,又可以保证受热均匀。刚出锅的窝头放上个两三天,尤其是旧时候的窝头干涩生硬,留着慢慢吃到最后几天多少有点难以下咽。窝头切成块放到锅里和蔬菜一起炒一炒。蔬菜炒的过程中会出水,刚好中和了窝头干涩的口感。
糖花卷
老北京人大概没几个不喜欢吃“芝麻醬糖花卷”的。芝麻酱香气四溢,红糖甜腻入口即化。尤其是刚出锅的时候,热乎乎的透着麻酱红糖的香气,想想都觉得幸福!
炸酱面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炸酱面,油汪汪的一碗炸酱配上各式时令菜码。一口下去,筋道的面条夹杂着蔬菜,细细品味还能找到一块儿肥瘦相间的肉丁,夏天吃前得过遍水,冬天来一碗锅挑儿,这碗面,看似简单却不平凡。
老北京的糊塌子,便宜方便又好吃。西葫芦上市的季节,也是做糊塌子的好时机。西葫芦擦成丝,放上鸡蛋和面粉搅拌,按照自己的口味儿放上各种调料,做早点、做主食都不错。
面茶
糜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糊,表面淋上芝麻酱和椒盐。正宗的面茶要保证糜子面熬的时候不糊,浓稠度刚好可以让人一口吸溜进去,能带上上面浇的麻酱料。
门钉肉饼
这门丁肉饼可是当年慈禧最爱的吃食,那刚出锅的肉饼香喷喷的,两面儿都是金黄色,饱含着浓浓的汤汁,外焦里嫩,清香润口,咬一口鲜汤四溢。
懒龙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惊蛰这天应该吃“懒龙”。惊蛰过后,大家要为新的一年奔波了,传说吃了“懒龙”,可以解除春懒。所谓懒龙就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里面卷着肉馅儿。蒸熟了之后,切成一段儿一段儿的。吃的时候一手拿着中间,一手托着底儿,生怕咬的时候有肉馅掉出来。沁入了酱油的肉汁流出来浸在白白的面卷儿上。
炒疙瘩
“炒疙瘩”是老北京的一道清真传统小吃,深受北京人的喜爱。据说,京剧大师马连良老先生经常在晚上演出后到“恩源居”点上一盘炒疙瘩,然后和老板边聊边吃,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儿。把面团儿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锅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晾着。牛肉去筋膜,横着纹儿切成末,配上芹菜丁儿黄豆粒儿,旺火翻炒最后下晾好的疙瘩,等到酱油、水气渗到疙瘩里。
糖火烧
糖火烧既能当主食,又能做点心。面粉里加入红糖、芝麻酱、桂花等配料,老北京人喜欢吃这一口儿。刚出炉的火烧外焦里嫩,带着红糖桂花和芝麻酱的香气。
褡裢火烧
褡裢火烧因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纤薄的面皮裹着肉馅儿,油锅里小火儿慢煎。色泽金黄,焦香四溢。很多食客吃的时候,会配上一大碗棒渣粥。
饺子
老话说的好:好吃不如饺子,北京人对饺子特别钟爱,犒劳、答谢、迎客、节气……一年到头都离不开。饺子馅有生熟之分,荤素之别。吃饺子一定要蘸醋,山西米醋、镇江香醋为上选。若是不避大蒜的人,头腊八前腌上几瓣腊八蒜。
炸咯吱
老北京的咯吱盒讲究用绿豆面儿,把上好的绿豆碾磨成粉,调水成浆,上炉火摊成薄如蝉翼形如满月的煎饼,再洒上香菜末、椒盐,卷成卷儿切成寸段,再在滚烫的油锅那么一过。颜色淡黄,入口酥脆,还有股淡淡的绿豆香气。
春饼
每年立春必须得吃的就是春饼,薄如蝉翼的春饼卷上豆芽、鸡蛋、肘子等菜,吃的时候蘸酱,做着简单,闻着香,吃得过瘾。
烧麦
以面做皮,以肉为馅儿,顶上捏出十八个褶,像一朵麦梢上绽开的花儿,这就是烧麦。它最讲究烫面,开水和面,待面半熟加入冷水。用一种类似棒槌的特殊擀面杖擀皮儿,擀出的皮儿薄而不平,四边如同花边儿。中间放馅,不用包,一提就成型。上屉蒸熟,皮儿薄馅儿大,鲜嫩多汁。
炒窝头
窝头是玉米面做成的,上尖下圆。在制作的过程中,拇指为轴,四指包起,将玉米面捏成宝塔形状,下方就被拇指按出一个洞来——既可方便制作,又可以保证受热均匀。刚出锅的窝头放上个两三天,尤其是旧时候的窝头干涩生硬,留着慢慢吃到最后几天多少有点难以下咽。窝头切成块放到锅里和蔬菜一起炒一炒。蔬菜炒的过程中会出水,刚好中和了窝头干涩的口感。
糖花卷
老北京人大概没几个不喜欢吃“芝麻醬糖花卷”的。芝麻酱香气四溢,红糖甜腻入口即化。尤其是刚出锅的时候,热乎乎的透着麻酱红糖的香气,想想都觉得幸福!
炸酱面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炸酱面,油汪汪的一碗炸酱配上各式时令菜码。一口下去,筋道的面条夹杂着蔬菜,细细品味还能找到一块儿肥瘦相间的肉丁,夏天吃前得过遍水,冬天来一碗锅挑儿,这碗面,看似简单却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