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得风光活得平淡都一样重要。作为人,都追求完美,但任何事情都难免有些缺憾,更不用说未成年的孩子了!我们育人者,总是挖空心思,按照自己的愿望、标准去要求学生,强制学生,刻意将学生装在自己设定好的“套子”里,不能旁枝斜出。导致学生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个性。这就是思想僵化的教者,用僵化的思想培育出一个个思想僵化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情感脆弱、亲情冷漠、身体柔弱、思想僵化、行为怪异。我不禁要问:“这是有用的人才吗?”
有的时候,我们育人者,总是将学生过于理想化,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出格行为,总想按照自己的思想、主观意志去塑造属于自己理想化的学生。然而,没有达到教者理想化的大部分学生又怎样呢?不言而喻,会被我们无情的抛弃!
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遭受冷漠、蔑视、歧视、排斥,甚至是抛弃!这种不健康心理,在部分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模式何等残忍!
几年来,我一直在反思、在反省。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以牺牲决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拼命去抓那几个、十几个属于教者理想化的所谓尖子生。这些学生一旦考入重点学校,实现了教者的理想,我们的教师是何等荣耀!在这种成功的背后,有谁真正思考过、反思过,甚至是自责和深刻检讨过!近几年来,我一直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由于几十年的教育积弊,给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误导,一时间想改变它,跳出这个怪圈是何等艰难!一段时期以来,经过认真思考,深刻反思目前“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冲出“围城”,认真研究消除“应试教育”弊端的手段和方法,学习新理念,找到实施《新课标》的突破口。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的对象必须得到尊重!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工作中,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真正突出教育的人文关怀,这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近日,深入研究了“孩子”和“学生”这两个概念。从逻辑学上讲,这是两个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但从教育理念上,我们把他并列起来看,意义更加重大。
因为孩子天性顽皮、好动、好奇,常常会闹出一些事非来,会有很多毛病。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作为成年人,会自觉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宽容他们、引导他们,用爱去教育他们。谁会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般见识呢!这样,为师者、为人父母者、为长者才能真正读懂一个孩子,悦纳孩子,包容孩子的诸多过失!
工作中,曾经接触过许多具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在和其交流时我说:“你就是老师的孩子,老师会像你的父母一样去关心你、呵护你。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师胜过你的父母。”有了这个前提,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学生消除了顾虑,很愿意与老师交流,敞开心扉,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明自己的态度——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了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认识,也一定会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
这让我想到了,蔡元培做校长时,在处理学生打架事件中“四块糖果的故事”。一次蔡元培在巡视校园时,发现一个大个子男生正在欺负一个小同学,校长就对这个大男生说:你到我办公室来。学生及时来到办公室,蔡校长拉开抽屉拿出一块糖果递给学生说:“奖励你按时来到办公室”。学生被感动了,懊悔地说:“校长,我知道错了。”蔡元培校长又拿出第二块糖果递给学生说:“这快糖果奖励你主动承认错误”。学生感动地流着眼泪说:“校长,我以后再也不打架了。”校长又拿出第三块糖果说:“这块糖果奖励你的诚实”。最后,蔡校长拿出第四快糖果说:“这块糖果奖励你今后成为一个好学生”。不难看出,这就是“大家”的品格,“大师”的风范!这种独特的倾注于真情和真爱的教育,犹如一场甘露,润透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感动中,主动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蔡元培大师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我相信,只要有了真诚的爱,有了理解和宽容,即使是座冰山,也能够融化,更何况孩子不是冰山!
如果我们将十几岁的学生看成孩子,我们是否就有了亲切感、就有了包容心?将“学生”首先看成“孩子”,我们就会像对待同龄的孩子一样去对待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在教育工作中“孩子”概念的正效应。
每当我看到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被罚站、被逐出课堂,我就感到心痛。这时我所看到的,不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有谁不心痛呢?所以,我多次大声疾呼: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将“学生”首先看作“孩子”——看作是既有优点,同时又有很多缺点的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是孩子,孩子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关爱和呵护。工作中,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一定能够唤起我们的良知。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多付出一点爱心,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的升华!所以说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择生而教,应该是我们育人者的最高理想!
有的时候,我们育人者,总是将学生过于理想化,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出格行为,总想按照自己的思想、主观意志去塑造属于自己理想化的学生。然而,没有达到教者理想化的大部分学生又怎样呢?不言而喻,会被我们无情的抛弃!
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遭受冷漠、蔑视、歧视、排斥,甚至是抛弃!这种不健康心理,在部分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模式何等残忍!
几年来,我一直在反思、在反省。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以牺牲决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拼命去抓那几个、十几个属于教者理想化的所谓尖子生。这些学生一旦考入重点学校,实现了教者的理想,我们的教师是何等荣耀!在这种成功的背后,有谁真正思考过、反思过,甚至是自责和深刻检讨过!近几年来,我一直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由于几十年的教育积弊,给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误导,一时间想改变它,跳出这个怪圈是何等艰难!一段时期以来,经过认真思考,深刻反思目前“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冲出“围城”,认真研究消除“应试教育”弊端的手段和方法,学习新理念,找到实施《新课标》的突破口。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的对象必须得到尊重!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工作中,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真正突出教育的人文关怀,这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近日,深入研究了“孩子”和“学生”这两个概念。从逻辑学上讲,这是两个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但从教育理念上,我们把他并列起来看,意义更加重大。
因为孩子天性顽皮、好动、好奇,常常会闹出一些事非来,会有很多毛病。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作为成年人,会自觉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宽容他们、引导他们,用爱去教育他们。谁会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般见识呢!这样,为师者、为人父母者、为长者才能真正读懂一个孩子,悦纳孩子,包容孩子的诸多过失!
工作中,曾经接触过许多具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在和其交流时我说:“你就是老师的孩子,老师会像你的父母一样去关心你、呵护你。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师胜过你的父母。”有了这个前提,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学生消除了顾虑,很愿意与老师交流,敞开心扉,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明自己的态度——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了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认识,也一定会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
这让我想到了,蔡元培做校长时,在处理学生打架事件中“四块糖果的故事”。一次蔡元培在巡视校园时,发现一个大个子男生正在欺负一个小同学,校长就对这个大男生说:你到我办公室来。学生及时来到办公室,蔡校长拉开抽屉拿出一块糖果递给学生说:“奖励你按时来到办公室”。学生被感动了,懊悔地说:“校长,我知道错了。”蔡元培校长又拿出第二块糖果递给学生说:“这快糖果奖励你主动承认错误”。学生感动地流着眼泪说:“校长,我以后再也不打架了。”校长又拿出第三块糖果说:“这块糖果奖励你的诚实”。最后,蔡校长拿出第四快糖果说:“这块糖果奖励你今后成为一个好学生”。不难看出,这就是“大家”的品格,“大师”的风范!这种独特的倾注于真情和真爱的教育,犹如一场甘露,润透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感动中,主动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蔡元培大师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我相信,只要有了真诚的爱,有了理解和宽容,即使是座冰山,也能够融化,更何况孩子不是冰山!
如果我们将十几岁的学生看成孩子,我们是否就有了亲切感、就有了包容心?将“学生”首先看成“孩子”,我们就会像对待同龄的孩子一样去对待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在教育工作中“孩子”概念的正效应。
每当我看到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被罚站、被逐出课堂,我就感到心痛。这时我所看到的,不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有谁不心痛呢?所以,我多次大声疾呼: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将“学生”首先看作“孩子”——看作是既有优点,同时又有很多缺点的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是孩子,孩子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关爱和呵护。工作中,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一定能够唤起我们的良知。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多付出一点爱心,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的升华!所以说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择生而教,应该是我们育人者的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