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然,《论扯淡》这个书名很是吸引眼球。
尽管手上的这本书,薄薄一册,字号印大了,排列也宽疏,书皮或许比书页还厚,翻翻定价,16元,让人禁不住在心里咕哝一句。但“论扯淡”三个字,实在激起好奇心,况且,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哈里·G·法兰克福(著者)、台湾文化人南方朔(译者)、哲学家赵汀阳(作序者)等名头一字排开,最终还是压抑不了阅读的冲动。
“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开篇第一句,就如当头棒喝,让人连连称是。
因为发现了当前“扯淡”流行,却缺乏相应研究,法兰克福写了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作者哲学教授出身,“扯淡”却不是正宗语境中的哲学问题,因此,尽管冠以“论”,但更像是一篇视角独特的随笔。作者也没有给出真正的理论,只作了一个初步分析。不过,其哲学化的论述,一板一眼的严谨,倒也别有趣味,且时时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人、事,极易激发共鸣,阅读快感也随之而生。
法兰克福对“扯淡”和“说谎”的甄别相当有意思。他发现,扯淡和说谎尽管只有一线之隔。但本质并不相同———谎言站在了真相的对立面,它刻意扭曲真相,但仍从心底承认真相的存在,并因此而试图掩盖真相;而扯淡却无视真相,换言之,它根本不在意什么是真实,或者到底有没有真实。
法兰克福也指出,就影响效力而言,扯淡远比说谎更严重,是真实的更大敌人。扯淡的危害在于“反真实”,它对真相的否定在于,它从根本上消解了真相的意义。
或许有人要说,如果每件事都要考察真相,说每句话前都要考证一番,岂非太累?当然,法兰克福倒也并不主张所有事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假如追求彻底的真相,那么所有文学艺术都该倒入垃圾桶———有人到了清华园大失所望:一个小破池子,哪有《荷塘月色》描写得那样美。不过,若因此而说朱自清在扯淡,那可真是笑话了———他遵循的是“美”的原则。倘若连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扯淡”都一并扔弃,那世界就真成了非黑即白,多么刻板无趣。
事实上,法兰克福担忧的是这样一种扯淡———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与其说,扯淡者想让对方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倒不如说,扯淡者的目的在于让对方相信自己。显然,这种扯淡者更值得警惕:世上的事,与他们而言,无真假、是非之分,只关乎立场、利益。因此,他们不讲真话,也不讲假话,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何谓真假,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所有的选择都出于是否得利。于是乎,扯淡到了这个份上,就不再是“捣糨糊”这么简单,而成了一种“忽悠”。
况且,“扯淡”是有惯性的。扯淡扯顺了,会生出一种错觉,似乎任何事情都可以扯,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关乎他人利益、关乎诚信,乃至公平正义的大事。譬如最近东航的“返航门”事件,事关乘客的安全大事,有关单位却仍按照“扯淡”的习惯,先是以“天气原因”搪塞,用一堆行话术语糊弄,及至被戳破了,在舆论强烈质疑之下,仍半遮半掩、语焉不详,一直回避澄清事实,始终拒绝说出真相。
还是赵汀阳一针见血:“扯淡必须有界限,总有一些事情是不能扯淡的,不能扯淡的事情就不能扯淡。在严肃的问题上进行貌似严肃的扯淡是无比可怕的。”因为,扯淡不仅是反真相的,更严重的是,它也是反价值的。无限制的扯淡,会在无形中消磨人类的严肃的价值观,进而解构各种具有价值的理念和事物,最终令社会陷入失序,而这正是扯淡的最大危害。
(《论扯淡》,[美]哈里·G.法兰克福著,南方朔译,译林出版社)
尽管手上的这本书,薄薄一册,字号印大了,排列也宽疏,书皮或许比书页还厚,翻翻定价,16元,让人禁不住在心里咕哝一句。但“论扯淡”三个字,实在激起好奇心,况且,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哈里·G·法兰克福(著者)、台湾文化人南方朔(译者)、哲学家赵汀阳(作序者)等名头一字排开,最终还是压抑不了阅读的冲动。
“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开篇第一句,就如当头棒喝,让人连连称是。
因为发现了当前“扯淡”流行,却缺乏相应研究,法兰克福写了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作者哲学教授出身,“扯淡”却不是正宗语境中的哲学问题,因此,尽管冠以“论”,但更像是一篇视角独特的随笔。作者也没有给出真正的理论,只作了一个初步分析。不过,其哲学化的论述,一板一眼的严谨,倒也别有趣味,且时时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人、事,极易激发共鸣,阅读快感也随之而生。
法兰克福对“扯淡”和“说谎”的甄别相当有意思。他发现,扯淡和说谎尽管只有一线之隔。但本质并不相同———谎言站在了真相的对立面,它刻意扭曲真相,但仍从心底承认真相的存在,并因此而试图掩盖真相;而扯淡却无视真相,换言之,它根本不在意什么是真实,或者到底有没有真实。
法兰克福也指出,就影响效力而言,扯淡远比说谎更严重,是真实的更大敌人。扯淡的危害在于“反真实”,它对真相的否定在于,它从根本上消解了真相的意义。
或许有人要说,如果每件事都要考察真相,说每句话前都要考证一番,岂非太累?当然,法兰克福倒也并不主张所有事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假如追求彻底的真相,那么所有文学艺术都该倒入垃圾桶———有人到了清华园大失所望:一个小破池子,哪有《荷塘月色》描写得那样美。不过,若因此而说朱自清在扯淡,那可真是笑话了———他遵循的是“美”的原则。倘若连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扯淡”都一并扔弃,那世界就真成了非黑即白,多么刻板无趣。
事实上,法兰克福担忧的是这样一种扯淡———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与其说,扯淡者想让对方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倒不如说,扯淡者的目的在于让对方相信自己。显然,这种扯淡者更值得警惕:世上的事,与他们而言,无真假、是非之分,只关乎立场、利益。因此,他们不讲真话,也不讲假话,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何谓真假,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所有的选择都出于是否得利。于是乎,扯淡到了这个份上,就不再是“捣糨糊”这么简单,而成了一种“忽悠”。
况且,“扯淡”是有惯性的。扯淡扯顺了,会生出一种错觉,似乎任何事情都可以扯,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关乎他人利益、关乎诚信,乃至公平正义的大事。譬如最近东航的“返航门”事件,事关乘客的安全大事,有关单位却仍按照“扯淡”的习惯,先是以“天气原因”搪塞,用一堆行话术语糊弄,及至被戳破了,在舆论强烈质疑之下,仍半遮半掩、语焉不详,一直回避澄清事实,始终拒绝说出真相。
还是赵汀阳一针见血:“扯淡必须有界限,总有一些事情是不能扯淡的,不能扯淡的事情就不能扯淡。在严肃的问题上进行貌似严肃的扯淡是无比可怕的。”因为,扯淡不仅是反真相的,更严重的是,它也是反价值的。无限制的扯淡,会在无形中消磨人类的严肃的价值观,进而解构各种具有价值的理念和事物,最终令社会陷入失序,而这正是扯淡的最大危害。
(《论扯淡》,[美]哈里·G.法兰克福著,南方朔译,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