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80—01
2012年10月至12月,经动态心电图记录23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心房颤动(房颤)伴长R-R间歇(≥1.5s)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53-75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5例,肺心病1例,持续性房颤15例,阵发性房颤8例。
1.2 方法:以心电图R-R间歇≥ 1.5s,定义为心室长间歇,使用北京世纪今科动态心电图仪监测24小时心电图变化,将采集的心电信息经计算机分析,人工检测剔除伪差,结合患者生活记录打印出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报告。
2 结果
最快心率为75-179次/min,最慢心率为35-50次/min,平均心率为53-92次/min,房性早搏8例,室性早搏5例,房性心动过速8例,ST段改变6例,T波改变9例,23例患者房颤伴长R-R间歇≥1.5s(147.4±16.2)次,最长R-R间歇为2.1-4.0s,其中19例发生在凌晨1-4时,6例白天或夜间均有发作且3例有晕厥发作,8例阵发性房颤中有2例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2例存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3 讨论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臨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的普及,发现AF伴长R-R间歇者(R-R间歇≥1.5s)越来越多,而学术上对传统诊断AF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eular Block,AVB)的诊断标准历来有争议[1,2]。本文分析23例AF伴长R-R间歇的动态监测资料,探讨DCG对AF合并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
AF合并长R-R间歇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2,3]:①交界区连续发生隐匿传导。因心房除极f波的频率高达350-600次/min次,当一个f波下传到房室使之除极产生动作电位,对接踵而来的下一个f波到达时很容易遇到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使后一个f波不能下传,发生隐匿性传导或传导受阻,这种隐匿性传导在房室结又产生了新的不应期,使再来的f波仍然不能下传心室而隐匿于房室结,如此连续的隐匿性传导,使房室结一直或相当长时间处于不应期,f波连续不能下传导致R-R间期延长;②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房室传导受自主神经功能影响,交感神经兴奋时传导的较快,迷走神经兴奋时传导减慢,大多发生在午夜和凌晨,少数发生在13:11-14:21,这两个时段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正是迷走神经张力最高的时候,故这时长R-R间期的出现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关系密切;③洋地黄作用。洋地黄是治疗心衰伴AF的常用药物,过量时能诱发或加重AVB,使AF的R-R间期延长,此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洋地黄减量或停用的指征。
AF伴长R-R间期能否诊断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近年来对不少学者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1,4」。有人建议掘弃AF合并Ⅱ度AVB心电图诊断,对此不敢苟同。我们认为DCG监测出现的AF伴长R-R间期是否可诊断为Ⅱ度AVB,是否具有病理意义需结合临床分析。建议:①如果患者在AF发作前后心电图表明持久性的Ⅱ度AVB;②AF转复窦性心律后有Ⅱ度存在;③在清醒或活动状态下出现频发的长R-R间期,平均心率<50次/min;④患者有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可考虑做出诊断,如无上述条件,在心电图诊断中只描述长R-R间期长度,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有临床医生结合临床做出判断较为客观。
参考文献:
[1] 汪康平.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的争议[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1):2-5
[2] 鲁端.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若干认识[J].心电学杂志,2007,(3):186-189.
[3] 郭继宏,张萍.动态心电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1.
[4] 许原,林春艺.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4):247-25
2012年10月至12月,经动态心电图记录23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心房颤动(房颤)伴长R-R间歇(≥1.5s)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53-75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5例,肺心病1例,持续性房颤15例,阵发性房颤8例。
1.2 方法:以心电图R-R间歇≥ 1.5s,定义为心室长间歇,使用北京世纪今科动态心电图仪监测24小时心电图变化,将采集的心电信息经计算机分析,人工检测剔除伪差,结合患者生活记录打印出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报告。
2 结果
最快心率为75-179次/min,最慢心率为35-50次/min,平均心率为53-92次/min,房性早搏8例,室性早搏5例,房性心动过速8例,ST段改变6例,T波改变9例,23例患者房颤伴长R-R间歇≥1.5s(147.4±16.2)次,最长R-R间歇为2.1-4.0s,其中19例发生在凌晨1-4时,6例白天或夜间均有发作且3例有晕厥发作,8例阵发性房颤中有2例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2例存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3 讨论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臨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的普及,发现AF伴长R-R间歇者(R-R间歇≥1.5s)越来越多,而学术上对传统诊断AF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eular Block,AVB)的诊断标准历来有争议[1,2]。本文分析23例AF伴长R-R间歇的动态监测资料,探讨DCG对AF合并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
AF合并长R-R间歇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2,3]:①交界区连续发生隐匿传导。因心房除极f波的频率高达350-600次/min次,当一个f波下传到房室使之除极产生动作电位,对接踵而来的下一个f波到达时很容易遇到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使后一个f波不能下传,发生隐匿性传导或传导受阻,这种隐匿性传导在房室结又产生了新的不应期,使再来的f波仍然不能下传心室而隐匿于房室结,如此连续的隐匿性传导,使房室结一直或相当长时间处于不应期,f波连续不能下传导致R-R间期延长;②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房室传导受自主神经功能影响,交感神经兴奋时传导的较快,迷走神经兴奋时传导减慢,大多发生在午夜和凌晨,少数发生在13:11-14:21,这两个时段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正是迷走神经张力最高的时候,故这时长R-R间期的出现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关系密切;③洋地黄作用。洋地黄是治疗心衰伴AF的常用药物,过量时能诱发或加重AVB,使AF的R-R间期延长,此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洋地黄减量或停用的指征。
AF伴长R-R间期能否诊断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近年来对不少学者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1,4」。有人建议掘弃AF合并Ⅱ度AVB心电图诊断,对此不敢苟同。我们认为DCG监测出现的AF伴长R-R间期是否可诊断为Ⅱ度AVB,是否具有病理意义需结合临床分析。建议:①如果患者在AF发作前后心电图表明持久性的Ⅱ度AVB;②AF转复窦性心律后有Ⅱ度存在;③在清醒或活动状态下出现频发的长R-R间期,平均心率<50次/min;④患者有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可考虑做出诊断,如无上述条件,在心电图诊断中只描述长R-R间期长度,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有临床医生结合临床做出判断较为客观。
参考文献:
[1] 汪康平.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的争议[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1):2-5
[2] 鲁端.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若干认识[J].心电学杂志,2007,(3):186-189.
[3] 郭继宏,张萍.动态心电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1.
[4] 许原,林春艺.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4):2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