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从细节入手。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探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要求要“低”一点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小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中午期间,校门前后纸屑乱飞,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环境整洁,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让教师们很头痛。怎样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分析其中原因,决定从小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塑造入手。学校德育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第一份“我爱我校,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以校为家,共同签名郑重承诺:不在校内乱丢一片纸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简单的签名,却许下了一个重重的诺言,同时我们注重每天卫生打扫,加强平时检查和监督,两周后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月后德育处向同学们发出了第二份倡议书“弯弯腰”,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时捡起它。此项活动自始至终训练着学生不乱丢乱扔的行为习惯,为净化校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励要“多”一点
“没有不好教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关键在于你怎么教。多激励,就是一个策略。五年级有一个同学上课爱打瞌睡,另一个则总爱把笔头放进嘴里玩弄,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讲了那样的不当之处,然后我问学生们是否相信两位同学可以改掉坏毛病,大家摇头表示怀疑。这时我倒说起其他同学来了:“谁没有点毛病呢?为什么不相信他们呢?他们一定能改掉这坏习惯的,老师都相信他们。”再问时,一部分同学们表示相信了。这时,我发现那两位同学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不好意思地笑了……之后,那坏毛病真的少见了,再一激励,就全改了。只要用心去激励,去感化,哪有教不好的学生啊。
三、教育要“实”一点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德育工作者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像爱祖国、爱党之类的大道理,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教育者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诸如此类的疑惑和难以把握让教育者感到尴尬。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小学德育要走出这种“唱高调,不实际”的误区,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入手,讲究教育实效。如上面的例子,怎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讲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看相关的战争影片与书籍,这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我们应该在教育中让孩子知道该怎样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譬如开展如“好孩子,做家务”的活动,用实际的行动取代高调的口号,让养成教育变得务实而有效。
四、评价要“细”一点
行为习惯就是生活中的细处,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做好生活中、学习中的细小地方。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因为近年来布局调整,学校合并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为此学校德育处为了便于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和平时各班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了《学校一日常规细则》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细则》。我们认为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上,应集中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四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四大方面一一细化,如“文明礼仪”这一重点的训练要点有:1.认真参加升旗仪式;2.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3.尊敬教师,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候;4.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5.会使用文明用语;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闹;7.积极参加活动,观看比赛或演出时文明有序等。每天学校蓝色小队负责纪律礼仪检查,绿色小队负责卫生检查,黄色小队负责两操检查,红色小队负责文明监督,四个小队的队干部依据细则要求对全校各班级常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鼓励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班主任则依据《细则》要求上的规定加深了对班级的常规管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教师示范“多”一点
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效仿谁呢?在家以家长为对象,在校则以老师为范了。为师者,必首先重范于学生。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要学生讲究卫生,教师得先洁身自爱;要学生立志好学,教师得先爱岗敬业;要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言行一致……教师在校内、外要尊敬长辈,讲卫生,爱清洁,文明礼貌,仪表端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最好的示范。
六、惩罚要“加”一点
恰当的惩罚会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深刻反省自己,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教育者如果熟视无睹,放任不管,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违反纪律,或认为即使违反了,教师也不敢处理,久而久之,待你非处理不可时,再去批评惩罚,他们就极可能不接受你的处理。我校就有一个规定,如果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或垃圾被红色监督小队员发现,除了将该生行为通知到班级外,学校德育处还给他们加一点惩罚——当一天的“小义工”,如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巡察校园环境,及时捡起校园中的杂物,或暂时行使红色监督小队员的职责监督校园不文明现象等。其实学生不可避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在正面教育引导的基础上,施以适当的并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让学生为自己行为负责,也着实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教育中才能养成,只要我们老师坚持不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从细节开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要求要“低”一点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小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中午期间,校门前后纸屑乱飞,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环境整洁,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让教师们很头痛。怎样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分析其中原因,决定从小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塑造入手。学校德育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第一份“我爱我校,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以校为家,共同签名郑重承诺:不在校内乱丢一片纸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简单的签名,却许下了一个重重的诺言,同时我们注重每天卫生打扫,加强平时检查和监督,两周后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月后德育处向同学们发出了第二份倡议书“弯弯腰”,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时捡起它。此项活动自始至终训练着学生不乱丢乱扔的行为习惯,为净化校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励要“多”一点
“没有不好教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关键在于你怎么教。多激励,就是一个策略。五年级有一个同学上课爱打瞌睡,另一个则总爱把笔头放进嘴里玩弄,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讲了那样的不当之处,然后我问学生们是否相信两位同学可以改掉坏毛病,大家摇头表示怀疑。这时我倒说起其他同学来了:“谁没有点毛病呢?为什么不相信他们呢?他们一定能改掉这坏习惯的,老师都相信他们。”再问时,一部分同学们表示相信了。这时,我发现那两位同学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不好意思地笑了……之后,那坏毛病真的少见了,再一激励,就全改了。只要用心去激励,去感化,哪有教不好的学生啊。
三、教育要“实”一点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德育工作者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像爱祖国、爱党之类的大道理,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教育者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诸如此类的疑惑和难以把握让教育者感到尴尬。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小学德育要走出这种“唱高调,不实际”的误区,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入手,讲究教育实效。如上面的例子,怎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讲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看相关的战争影片与书籍,这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我们应该在教育中让孩子知道该怎样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譬如开展如“好孩子,做家务”的活动,用实际的行动取代高调的口号,让养成教育变得务实而有效。
四、评价要“细”一点
行为习惯就是生活中的细处,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做好生活中、学习中的细小地方。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因为近年来布局调整,学校合并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为此学校德育处为了便于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和平时各班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了《学校一日常规细则》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细则》。我们认为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上,应集中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四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四大方面一一细化,如“文明礼仪”这一重点的训练要点有:1.认真参加升旗仪式;2.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3.尊敬教师,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候;4.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5.会使用文明用语;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闹;7.积极参加活动,观看比赛或演出时文明有序等。每天学校蓝色小队负责纪律礼仪检查,绿色小队负责卫生检查,黄色小队负责两操检查,红色小队负责文明监督,四个小队的队干部依据细则要求对全校各班级常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鼓励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班主任则依据《细则》要求上的规定加深了对班级的常规管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教师示范“多”一点
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效仿谁呢?在家以家长为对象,在校则以老师为范了。为师者,必首先重范于学生。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要学生讲究卫生,教师得先洁身自爱;要学生立志好学,教师得先爱岗敬业;要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言行一致……教师在校内、外要尊敬长辈,讲卫生,爱清洁,文明礼貌,仪表端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最好的示范。
六、惩罚要“加”一点
恰当的惩罚会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深刻反省自己,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教育者如果熟视无睹,放任不管,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违反纪律,或认为即使违反了,教师也不敢处理,久而久之,待你非处理不可时,再去批评惩罚,他们就极可能不接受你的处理。我校就有一个规定,如果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或垃圾被红色监督小队员发现,除了将该生行为通知到班级外,学校德育处还给他们加一点惩罚——当一天的“小义工”,如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巡察校园环境,及时捡起校园中的杂物,或暂时行使红色监督小队员的职责监督校园不文明现象等。其实学生不可避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在正面教育引导的基础上,施以适当的并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让学生为自己行为负责,也着实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教育中才能养成,只要我们老师坚持不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从细节开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