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湘文化,和其他的区域文化一样,包括与文献典籍、思想学术相关的精英文化和以民风民俗、心理习惯为表现形式的通俗文化。出自湖南湘中地区的当代花鸟画家王憨山的艺术风格,集“土气”、“大气”、“才气”、“文气”于一身,此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湖湘文化有着深远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王憨山 花鸟画 艺术风格 形成 湖湘文化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道南正脉,殊荣千秋。盛于宋明扬于今时的湖湘文化,和其他的区域文化一样,包括与文献典籍、思想学术相关的精英文化和以民风民俗、心理习惯为表现形式的通俗文化。这两个文化层面相结合的湖湘文化,化尽鲜和的源源血液,不息地滋养着潇湘这片土地和活跃其间的风流儿女,其仰仗的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魂灵,流动的是潇湘独具的霸蛮睿智的血性。
出自湖南湘中农村的花鸟画家王憨山(号冬心),在20世纪末的中国美术界脱颖而出,其艺术风格集“土气”、“大气”、“才气”、“文气”于一身,也正是这种朴实淳厚、稚拙大气、清新刚健、富有泥土气息不同于其他文人画的独特之处,深深打动了观者,也震撼了中国美术界。这位与曾国藩、齐白石是小同乡、常年居住在农村的画家以湘人自居,画如其人,人如其文,体现的正是一种湘人所特有的霸蛮精神。
王憨山在晚年“变法”之时,从中国传统文人画、民间木刻版画、民风民俗等各类文学艺术中广泛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在有限的空间里制造了最具视觉冲击性的极限表达,用画面的全部情绪主导观众,完成对作品精神内涵的“诗意”表达。他这种融湖湘精英文化的思想精髓,引民间艺术于中国画之中,扎根传统搞创新的思想,正是得益于其从小养成并终身坚持的文人理想,得益于生活经历的感性资源与自身的感性资质,得益于从农村生活经历中耳濡目染而具备的湖湘通俗文化的深厚根基。
一 兼收并蓄
王憨山的花鸟画,远接明清徐青藤、金冬心和八大山人,近宗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文人画一系。他不仅师其绘画,还师其精神;经过潜心钻研前辈大师的传统文人画艺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求变,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风貌。这也体现了湖湘文化吐纳百川、综合求新的特点,正如他自己的画中题跋“收拾春光在一壶”。
1 永结“冬心”
王憨山师传统,《芥子园画谱》是他最好的老师。他师古人,并且师其精神。他把清朝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当作自己精神上的知己,毕生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的创新。
作为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金农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等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他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独创“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金农所作之画,下笔不同凡响,以其优秀诗人的奇异之思,不时悄然而轻松地将人带入时时得见、但又时时出人意料的妙境,使其画作韵致盎然,境界独殊。其诗人弛骋的心胸,促使他不会以常人之法而按部就班,奇思妙想使其不断“出格”、不断地“臆造”。
王憨山领会金农这种善于奇思、富于变化的气质,无疑是以其诗人的品质而融会于书画创作之中的缘故,王憨山像金农一样爱读书、勤读书。他常年生活在农村,无疑是读书为他通向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子。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他倒背如流,诗书画印他样样精通,生活与读书所得,让他每每沉潜于胸,铺纸展墨,汩乎其来,沛然而莫可御。
王憨山喜欢金农的字,一本帖他临了130余遍,遍遍都有编号记录,足见其在“二分写字”上下功夫之深。他创的“憨体字”就是继金冬心“漆书”雕版楷书字体的变体,其字结构“平结”,用笔凝重,老辣中透出稚雅,古朴而生动,苍劲而厚重,与其憨直敦厚的画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风来四面卧当中”,这是金农在其《高士图》上的题书,也是他们生命的自题。就像他们都喜爱画的梅花,“数树梅花破俗,冷香恰称清贫”,寒气里透着冷香,冷香中又怀着温情。金农自号“冬心”,梅花就像冬天的心,同心就此永结。
同时,王憨山还受金农奇思异想的启发。他深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写意国画家,一味继承,不创新,不变法,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特色,是没有出路的。
如王憨山画的梅花,既有金冬心古拙高雅之文气、赵之谦宽博淳厚之意趣,又有潘天寿霸悍奇险之霸气,还有他自己质朴清新之猛气,可谓集百家之长而自成一貌。
2 师法白石
王憨山是个极有天赋的画家,也是个极有天才的诗人。其画中的题诗少有传统文人的书香雅气,更多的是湖湘文化的轻松幽默。画面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既在其对田园生活——农业文明的第一题材的直接对应关系,也在于画家文化意识的自觉与自省,受到了同是出自湖湘的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影响。
齐白石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萃。他从湖南走向北京,从农村走向都市,从一度的“农民画家”到和文人画家融为一体。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其画中题跋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王憨山和齐白石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在湖南农村生活了很长时间,曾经被称为“农民画家”。所不同的是他青少年时期就“越过洞庭路八百”,走出山里外出求学,到后来在县级文化馆从事群众艺术工作,最后长期居于农村专心画国画。作为同是湖湘的国画家,王憨山受齐白石的影响很大。二者的作品题材都来自于身边,来自于民间。王憨山的作品题款也如齐白石一样,将湖湘雅文化融入到了民俗题材中而与众不同、耐人品味。如果说看王憨山的画会感到一种强烈震撼和心灵的洗礼,那么,读王憨山的题画诗文,就是品一壶陈年老酒,能让你觉出精警的人生况味。“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到几多时”(《麻雀》),这正是憨山“甘居寂寞,窘也不改其乐”,不与世俗争高下的自我写照。“人生事业休相迫,一局棋中造化深”(《猫戏螳螂》),寥寥数语,即溶入了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读来诗意隽永,韵味无穷。
与此同时,面对屹立在眼前的这座中国画大山,王憨山深知不能一味模仿,但是也自知无法突破,他只能另辟蹊径,强化某些东西如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舍弃一些东西比如传统笔墨的墨色变化,努力创造出自己的个人风貌。
他的一幅《由来将相本无种,虾入龙宫便成龙》,便画了40多幅都没有落款,知情者告知,王憨山自己觉得这虾尚无个人面目,不愿以此示人。直到现在我们见到的虾,无论其姿——正、侧、背、反,其势——弓、弹、跃、窜,全是浓墨重勾,钢甲铁须,如大海操戈遨游的虾兵虾将,劈浪穿波,直冲龙潭,已全无齐白石的虾味。林凡先生曾评价说,王憨山“对白石老人是师心、师神,自有创造的”,他“不着力于表现晶莹肉圆的肉质,浅水嬉戏的悠然情态,反变而为坚硬挺拔、翻江倒海的峥嵘意态”。
二 立足民间
民间艺术是古文化的积淀,有看不到的潜在民族精神和力量在起作用,始终保持了民族的气魄和个性,它的拙朴恣肆雄浑天趣的原创力和蓬蓬勃勃的内在美,构成了文化的浩荡之势。其中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
深受湖湘文化熏染、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王憨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中华文明5000年,秦汉雄风,唐代兼容外来文化盛极一时,就是在元代、清代,外族入主中原,还是被中华文化所同化。民间艺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对美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真情,对幸福的祈望,并由此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形成我们民族的风貌和气派。鲁迅说:“从历史上看一切形式的工艺、美术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憨山也要实行鲁迅的“拿来主义”,吃别人的东西,长自己的肉。他冥思苦想,寻求突破,寻求变法的路子。
在王憨山变法过程中,何其艰难而痛苦。但是,对他这匹“湖南骡子”来说,愈是困难,愈是倔强,愈是坚持。他从我国传统的民间木刻版画、民歌民谣等民间艺术中,领略到了传统艺术中闪现的民族气魄和真诚博大的精神力量。因此,王憨山晚年有意识地将湖湘民俗文化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了民间版画的表现手法,以质朴淳厚之气、自然真率之意将文人画造以新风。
特别是他大胆地将民歌引入国画中,并借鉴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来进行创作,搞出了一个史无前例、土得出奇的“民歌系列”。如民歌《牵牛花》:“妹妹好比牵牛花,缠住哥哥往上爬。旁人要讲由他讲,雨打风吹妹不怕。”他觉得把牵牛花比作情妹,不怕雨打风吹,那股蛮劲,那个野味,和文人眼中的牵牛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当即便把这首民歌抄下来,回家奋笔疾写,即兴创作出笔墨色彩近似于民间木版年画的写意国画《牵牛花》。
再如《村姑黑牛图》中的题词,也是一首情歌:“妹在山下看黑牛,哥在山上打石头。石头打在牛背上,看妹回头不回头。”看上去笔墨过于板结,形象过于笨拙,但是,这种稚拙、粗犷,不合艺术常规的画法反而使整个画面透出质朴、率真的淳风之美。后来,王憨山一连创作了《莲与鱼》、《扇》、《稻穗》、《剪子》等一批“民歌系列”,都是天真直白,极富民间情趣的。
三 师承传统
纵观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史,许多文人画大家也很懂得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如文人画的“四君子”等题材原本就取材于民间的朴素无华的意趣。宋以来文人士大夫常乐道的“渔、樵、耕、读”题材,亦可看作是他们对民间生活环境的一种怀旧情绪的流露。
清初文人画家八大山人所画,笔情恣纵,不拘成法,苍劲逸秀,怪诞中流露出通俗的情趣,这种怪诞艺术的通俗化就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影响。早期得益于晚明、风行一时的民间木刻版画,到了中后期,八大山人的绘画则受了民间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图纹、长沙铜官窑瓷上绘画的影响。
王憨山这位特殊的当代国画家就更不例外,由于其特殊的经历、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他特殊的画艺人生。他独出心裁地将民间歌谣的内容引入到国画创作中,将民间的“野味”、“土味”做到了极致,形成了他与众人迥然不同的极富民间意味的独特画风,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王憨山毕生致力于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创新,积极向金农等传统文人画家特别是同是出自湖湘的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学习,师其心、师其神;在作品内容、形式上有意识地从民间汲取新趣,在意境蕴涵上提升文化品位,自觉接受湖湘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陶染,具备了湖湘文化体系中两个文化层面的深厚内蕴。
王憨山有一首题画诗:“晨起挥毫到日斜,几个笔底走龙蛇?继承传统要创新,剖破藩篱成大家。”王憨山之所以成为王憨山,就是这样不断“剖破藩篱”的结果,最终创造出他集文人情趣与农民情趣于一体的独特画风,如一座敦厚憨实的山峰巍然屹立于中国画坛,形成了风靡于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憨山现象”。
注: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厅项目:2009ZK4004;湖南省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XJK08QXJ0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2]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 朱汉民:《湖湘学术与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罗世平:《王憨山艺术研究》,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5] 张道一:《美学艺术与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刘瑛,女,1974—,湖南涟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工作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刘琳,女,1975—,湖南涟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
关键词:王憨山 花鸟画 艺术风格 形成 湖湘文化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道南正脉,殊荣千秋。盛于宋明扬于今时的湖湘文化,和其他的区域文化一样,包括与文献典籍、思想学术相关的精英文化和以民风民俗、心理习惯为表现形式的通俗文化。这两个文化层面相结合的湖湘文化,化尽鲜和的源源血液,不息地滋养着潇湘这片土地和活跃其间的风流儿女,其仰仗的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魂灵,流动的是潇湘独具的霸蛮睿智的血性。
出自湖南湘中农村的花鸟画家王憨山(号冬心),在20世纪末的中国美术界脱颖而出,其艺术风格集“土气”、“大气”、“才气”、“文气”于一身,也正是这种朴实淳厚、稚拙大气、清新刚健、富有泥土气息不同于其他文人画的独特之处,深深打动了观者,也震撼了中国美术界。这位与曾国藩、齐白石是小同乡、常年居住在农村的画家以湘人自居,画如其人,人如其文,体现的正是一种湘人所特有的霸蛮精神。
王憨山在晚年“变法”之时,从中国传统文人画、民间木刻版画、民风民俗等各类文学艺术中广泛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在有限的空间里制造了最具视觉冲击性的极限表达,用画面的全部情绪主导观众,完成对作品精神内涵的“诗意”表达。他这种融湖湘精英文化的思想精髓,引民间艺术于中国画之中,扎根传统搞创新的思想,正是得益于其从小养成并终身坚持的文人理想,得益于生活经历的感性资源与自身的感性资质,得益于从农村生活经历中耳濡目染而具备的湖湘通俗文化的深厚根基。
一 兼收并蓄
王憨山的花鸟画,远接明清徐青藤、金冬心和八大山人,近宗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文人画一系。他不仅师其绘画,还师其精神;经过潜心钻研前辈大师的传统文人画艺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求变,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风貌。这也体现了湖湘文化吐纳百川、综合求新的特点,正如他自己的画中题跋“收拾春光在一壶”。
1 永结“冬心”
王憨山师传统,《芥子园画谱》是他最好的老师。他师古人,并且师其精神。他把清朝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当作自己精神上的知己,毕生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的创新。
作为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金农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等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他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独创“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金农所作之画,下笔不同凡响,以其优秀诗人的奇异之思,不时悄然而轻松地将人带入时时得见、但又时时出人意料的妙境,使其画作韵致盎然,境界独殊。其诗人弛骋的心胸,促使他不会以常人之法而按部就班,奇思妙想使其不断“出格”、不断地“臆造”。
王憨山领会金农这种善于奇思、富于变化的气质,无疑是以其诗人的品质而融会于书画创作之中的缘故,王憨山像金农一样爱读书、勤读书。他常年生活在农村,无疑是读书为他通向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子。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他倒背如流,诗书画印他样样精通,生活与读书所得,让他每每沉潜于胸,铺纸展墨,汩乎其来,沛然而莫可御。
王憨山喜欢金农的字,一本帖他临了130余遍,遍遍都有编号记录,足见其在“二分写字”上下功夫之深。他创的“憨体字”就是继金冬心“漆书”雕版楷书字体的变体,其字结构“平结”,用笔凝重,老辣中透出稚雅,古朴而生动,苍劲而厚重,与其憨直敦厚的画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风来四面卧当中”,这是金农在其《高士图》上的题书,也是他们生命的自题。就像他们都喜爱画的梅花,“数树梅花破俗,冷香恰称清贫”,寒气里透着冷香,冷香中又怀着温情。金农自号“冬心”,梅花就像冬天的心,同心就此永结。
同时,王憨山还受金农奇思异想的启发。他深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写意国画家,一味继承,不创新,不变法,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特色,是没有出路的。
如王憨山画的梅花,既有金冬心古拙高雅之文气、赵之谦宽博淳厚之意趣,又有潘天寿霸悍奇险之霸气,还有他自己质朴清新之猛气,可谓集百家之长而自成一貌。
2 师法白石
王憨山是个极有天赋的画家,也是个极有天才的诗人。其画中的题诗少有传统文人的书香雅气,更多的是湖湘文化的轻松幽默。画面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既在其对田园生活——农业文明的第一题材的直接对应关系,也在于画家文化意识的自觉与自省,受到了同是出自湖湘的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影响。
齐白石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萃。他从湖南走向北京,从农村走向都市,从一度的“农民画家”到和文人画家融为一体。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其画中题跋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王憨山和齐白石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在湖南农村生活了很长时间,曾经被称为“农民画家”。所不同的是他青少年时期就“越过洞庭路八百”,走出山里外出求学,到后来在县级文化馆从事群众艺术工作,最后长期居于农村专心画国画。作为同是湖湘的国画家,王憨山受齐白石的影响很大。二者的作品题材都来自于身边,来自于民间。王憨山的作品题款也如齐白石一样,将湖湘雅文化融入到了民俗题材中而与众不同、耐人品味。如果说看王憨山的画会感到一种强烈震撼和心灵的洗礼,那么,读王憨山的题画诗文,就是品一壶陈年老酒,能让你觉出精警的人生况味。“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到几多时”(《麻雀》),这正是憨山“甘居寂寞,窘也不改其乐”,不与世俗争高下的自我写照。“人生事业休相迫,一局棋中造化深”(《猫戏螳螂》),寥寥数语,即溶入了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读来诗意隽永,韵味无穷。
与此同时,面对屹立在眼前的这座中国画大山,王憨山深知不能一味模仿,但是也自知无法突破,他只能另辟蹊径,强化某些东西如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舍弃一些东西比如传统笔墨的墨色变化,努力创造出自己的个人风貌。
他的一幅《由来将相本无种,虾入龙宫便成龙》,便画了40多幅都没有落款,知情者告知,王憨山自己觉得这虾尚无个人面目,不愿以此示人。直到现在我们见到的虾,无论其姿——正、侧、背、反,其势——弓、弹、跃、窜,全是浓墨重勾,钢甲铁须,如大海操戈遨游的虾兵虾将,劈浪穿波,直冲龙潭,已全无齐白石的虾味。林凡先生曾评价说,王憨山“对白石老人是师心、师神,自有创造的”,他“不着力于表现晶莹肉圆的肉质,浅水嬉戏的悠然情态,反变而为坚硬挺拔、翻江倒海的峥嵘意态”。
二 立足民间
民间艺术是古文化的积淀,有看不到的潜在民族精神和力量在起作用,始终保持了民族的气魄和个性,它的拙朴恣肆雄浑天趣的原创力和蓬蓬勃勃的内在美,构成了文化的浩荡之势。其中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
深受湖湘文化熏染、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王憨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中华文明5000年,秦汉雄风,唐代兼容外来文化盛极一时,就是在元代、清代,外族入主中原,还是被中华文化所同化。民间艺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对美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真情,对幸福的祈望,并由此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形成我们民族的风貌和气派。鲁迅说:“从历史上看一切形式的工艺、美术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憨山也要实行鲁迅的“拿来主义”,吃别人的东西,长自己的肉。他冥思苦想,寻求突破,寻求变法的路子。
在王憨山变法过程中,何其艰难而痛苦。但是,对他这匹“湖南骡子”来说,愈是困难,愈是倔强,愈是坚持。他从我国传统的民间木刻版画、民歌民谣等民间艺术中,领略到了传统艺术中闪现的民族气魄和真诚博大的精神力量。因此,王憨山晚年有意识地将湖湘民俗文化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了民间版画的表现手法,以质朴淳厚之气、自然真率之意将文人画造以新风。
特别是他大胆地将民歌引入国画中,并借鉴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来进行创作,搞出了一个史无前例、土得出奇的“民歌系列”。如民歌《牵牛花》:“妹妹好比牵牛花,缠住哥哥往上爬。旁人要讲由他讲,雨打风吹妹不怕。”他觉得把牵牛花比作情妹,不怕雨打风吹,那股蛮劲,那个野味,和文人眼中的牵牛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当即便把这首民歌抄下来,回家奋笔疾写,即兴创作出笔墨色彩近似于民间木版年画的写意国画《牵牛花》。
再如《村姑黑牛图》中的题词,也是一首情歌:“妹在山下看黑牛,哥在山上打石头。石头打在牛背上,看妹回头不回头。”看上去笔墨过于板结,形象过于笨拙,但是,这种稚拙、粗犷,不合艺术常规的画法反而使整个画面透出质朴、率真的淳风之美。后来,王憨山一连创作了《莲与鱼》、《扇》、《稻穗》、《剪子》等一批“民歌系列”,都是天真直白,极富民间情趣的。
三 师承传统
纵观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史,许多文人画大家也很懂得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如文人画的“四君子”等题材原本就取材于民间的朴素无华的意趣。宋以来文人士大夫常乐道的“渔、樵、耕、读”题材,亦可看作是他们对民间生活环境的一种怀旧情绪的流露。
清初文人画家八大山人所画,笔情恣纵,不拘成法,苍劲逸秀,怪诞中流露出通俗的情趣,这种怪诞艺术的通俗化就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影响。早期得益于晚明、风行一时的民间木刻版画,到了中后期,八大山人的绘画则受了民间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图纹、长沙铜官窑瓷上绘画的影响。
王憨山这位特殊的当代国画家就更不例外,由于其特殊的经历、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他特殊的画艺人生。他独出心裁地将民间歌谣的内容引入到国画创作中,将民间的“野味”、“土味”做到了极致,形成了他与众人迥然不同的极富民间意味的独特画风,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王憨山毕生致力于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创新,积极向金农等传统文人画家特别是同是出自湖湘的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学习,师其心、师其神;在作品内容、形式上有意识地从民间汲取新趣,在意境蕴涵上提升文化品位,自觉接受湖湘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陶染,具备了湖湘文化体系中两个文化层面的深厚内蕴。
王憨山有一首题画诗:“晨起挥毫到日斜,几个笔底走龙蛇?继承传统要创新,剖破藩篱成大家。”王憨山之所以成为王憨山,就是这样不断“剖破藩篱”的结果,最终创造出他集文人情趣与农民情趣于一体的独特画风,如一座敦厚憨实的山峰巍然屹立于中国画坛,形成了风靡于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憨山现象”。
注: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厅项目:2009ZK4004;湖南省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XJK08QXJ0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2]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 朱汉民:《湖湘学术与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罗世平:《王憨山艺术研究》,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5] 张道一:《美学艺术与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刘瑛,女,1974—,湖南涟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工作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刘琳,女,1975—,湖南涟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