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目前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探讨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整合及”四模块'实践模式,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职业型课程体系,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改革;职业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5-0078-02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商务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从而也促进需求增长。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职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很难显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需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从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入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1 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偏高。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基本上是向大学看齐 。在现阶段仍然追求这种高标准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应对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1.2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如主干专业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偏深、偏多,实训内容又相对不足,没能体现职业教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国际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2 整合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校国际商务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2.1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只有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欢迎。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国际商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2.2 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校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以此突出高职校教育特色。
2.3 “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校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我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2.3.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3.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年到第四几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生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2)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五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港务局等。我们可以建立几个稳定地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3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分析
3.1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3.1.1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五年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获得学 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如报关员、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3.1.2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
3.2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其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的原则。这项工作主要由相关的资深专业教师负责,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即六个专门化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内容的课程。为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如下课程:《国际商务基础理论》、《国际商务通用英语》、《国际商务法律基础》、《国际商务实务操作》、《国际商务常用单证实务操作》、和《电子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这些课程并不是传统概念或几门课程的组合,已赋予了新的内涵。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在结构上要采用弹性化的模块形式,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4 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框框,改变课程设置中的随意性、零乱性和重复性。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恰当调整,将“国际商法”与“进出口贸易案例”合并,整合为“商贸法律与案例”;将“国际金融”有关汇率和货币兑换内容保留,改为实用性较强的“国际汇兑实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进行有效的衔接,保持知识掌握上的连续性;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相互协调,使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有机地结合,并通过专业技能课、案例课和模拟国际电子商务课推进综合化课程建设。
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是职业教育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国际商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要积极利用模拟国际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EDI和综合业务实践教学,使学生利用电脑网络较好地掌握电子制单、业务信息发布与搜集、交易磋商与合同履行等业务内容,使学生不出校门也可得到综合业务实践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职教论坛。2004(8)
[2] 费景明、罗理广《进出口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8-5-13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改革;职业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5-0078-02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商务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从而也促进需求增长。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职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很难显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需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从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入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1 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偏高。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基本上是向大学看齐 。在现阶段仍然追求这种高标准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应对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1.2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如主干专业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偏深、偏多,实训内容又相对不足,没能体现职业教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国际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2 整合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校国际商务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2.1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只有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欢迎。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国际商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2.2 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校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以此突出高职校教育特色。
2.3 “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校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我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2.3.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3.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年到第四几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生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2)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五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港务局等。我们可以建立几个稳定地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3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分析
3.1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3.1.1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五年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获得学 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如报关员、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3.1.2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
3.2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其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的原则。这项工作主要由相关的资深专业教师负责,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即六个专门化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内容的课程。为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如下课程:《国际商务基础理论》、《国际商务通用英语》、《国际商务法律基础》、《国际商务实务操作》、《国际商务常用单证实务操作》、和《电子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这些课程并不是传统概念或几门课程的组合,已赋予了新的内涵。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在结构上要采用弹性化的模块形式,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4 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框框,改变课程设置中的随意性、零乱性和重复性。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恰当调整,将“国际商法”与“进出口贸易案例”合并,整合为“商贸法律与案例”;将“国际金融”有关汇率和货币兑换内容保留,改为实用性较强的“国际汇兑实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进行有效的衔接,保持知识掌握上的连续性;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相互协调,使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有机地结合,并通过专业技能课、案例课和模拟国际电子商务课推进综合化课程建设。
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是职业教育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国际商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要积极利用模拟国际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EDI和综合业务实践教学,使学生利用电脑网络较好地掌握电子制单、业务信息发布与搜集、交易磋商与合同履行等业务内容,使学生不出校门也可得到综合业务实践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职教论坛。2004(8)
[2] 费景明、罗理广《进出口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8-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