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天津市高中阶段迎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打破了原先的文理科选择,而是实行学生选科模式,至此高中阶段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中,尤其是现在的高二年级,学生混搭,走班上课,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使地理学科迎来了春天,我校高二年级选考地理的学生人数远超过以往文科班的学生人数,占到年级人数的约33%,这也凸显出地理学科文理兼容的综合性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形成性检测又是阶段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与以往的行政班教学班统一不同,现在的地理教学班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行政班,他们更加多元化,学习差异也更加明显。就地理学科而言,基本可以概括为:地理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学习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的差异性。面对如此大的差异教师该如何应对?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地理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人地观念、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对高二年级学生多次形成性检测的试卷分析为背景,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地图阅读的习惯养成、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即使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堂教学要“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教学的生成性”,也是基于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够将知识内化、构建,并能举一反三,将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重现的认知过程。对于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一定要非常重视地理知识的日积月累,重视地理知识体系的不断构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知识梳理,培养学生养成建立知识联系的好习惯,使学生能够自觉将零散的地理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地图阅读习惯,让地理工具随时发挥作用
新课程改革下,有如此多的学生选考地理,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对地理很感兴趣,也不是他们地理学的很好,其中有不少学生是因为与生物或者物理比较觉得地理好学,考高分容易而选择的。事实上,地理并不好学,要考高分也绝非易事。我们发现现在的高二学生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没有阅读地图的好习惯,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并不觉得地图有用,所以不会读图,不会用图,当然也就学不好地理,得不了高分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眼睛,或者说是地理学科的灵魂,是地理教学中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地图更凸显出其重要性。每学一个地理要素,就会用到相关的地图,比如:气温图、降水图、地形图、河流图等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渐将这些地图进行图层的叠加,进而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地理要素同现在一张地图上,更好的进行区域认知。
三、规范使用地理语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每个学科都有其表述学科特点的特定语言,地理也不例外。在判阅学生作业或者考试试卷的综合题时,我们发现学生综合题丢分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语言表述不准确、不规范,答题缺乏语言的专业性、逻辑性和层次性。高考考核目标中强调,学生应该具备“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那么,这就要求学生在综合题的解答中体现出知识的准确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以及语言的简洁和规范性上。教师地理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表达的准确性,我们需要足够重视。
四、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坚持“立德树人”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完成的是 “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地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并最终可以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念。
1.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培养思维分析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中学教育大纲规定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一节成功的地理课,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上的步步引导。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展开思考,将已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训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地理要素或者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关联的层次图表达出来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将思维形象化,便于更好的理解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我们在是高二年级展开了绘制大气思维导图的优秀作业评比,学生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对“大气”这一模块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地理综合思维的能力。
3.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不再是一项奢侈的活动,许多学生会利用节假日外出游玩。走出校门,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了一项“我来讲一讲”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分享给大家。对于高二的学生,这种分享绝不能是简单的分享一下旅游的过程和体会,更主要的是要分析旅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做到有效统一。
新课程改革带来地理理念的新发展,也必将带来考试理念的巨大变化。我们既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新考纲,也要认真研究学生学情,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可以由学生做主角,但教师却不能撒手不管,我们更应该研究教法和学法,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和用途,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和终身有用的地理”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
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形成性检测又是阶段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与以往的行政班教学班统一不同,现在的地理教学班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行政班,他们更加多元化,学习差异也更加明显。就地理学科而言,基本可以概括为:地理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学习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的差异性。面对如此大的差异教师该如何应对?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地理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人地观念、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对高二年级学生多次形成性检测的试卷分析为背景,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地图阅读的习惯养成、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即使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堂教学要“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教学的生成性”,也是基于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够将知识内化、构建,并能举一反三,将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重现的认知过程。对于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一定要非常重视地理知识的日积月累,重视地理知识体系的不断构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知识梳理,培养学生养成建立知识联系的好习惯,使学生能够自觉将零散的地理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地图阅读习惯,让地理工具随时发挥作用
新课程改革下,有如此多的学生选考地理,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对地理很感兴趣,也不是他们地理学的很好,其中有不少学生是因为与生物或者物理比较觉得地理好学,考高分容易而选择的。事实上,地理并不好学,要考高分也绝非易事。我们发现现在的高二学生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没有阅读地图的好习惯,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并不觉得地图有用,所以不会读图,不会用图,当然也就学不好地理,得不了高分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眼睛,或者说是地理学科的灵魂,是地理教学中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地图更凸显出其重要性。每学一个地理要素,就会用到相关的地图,比如:气温图、降水图、地形图、河流图等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渐将这些地图进行图层的叠加,进而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地理要素同现在一张地图上,更好的进行区域认知。
三、规范使用地理语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每个学科都有其表述学科特点的特定语言,地理也不例外。在判阅学生作业或者考试试卷的综合题时,我们发现学生综合题丢分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语言表述不准确、不规范,答题缺乏语言的专业性、逻辑性和层次性。高考考核目标中强调,学生应该具备“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那么,这就要求学生在综合题的解答中体现出知识的准确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以及语言的简洁和规范性上。教师地理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表达的准确性,我们需要足够重视。
四、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坚持“立德树人”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完成的是 “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地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并最终可以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念。
1.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培养思维分析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中学教育大纲规定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一节成功的地理课,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上的步步引导。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展开思考,将已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训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地理要素或者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关联的层次图表达出来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将思维形象化,便于更好的理解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我们在是高二年级展开了绘制大气思维导图的优秀作业评比,学生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对“大气”这一模块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地理综合思维的能力。
3.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不再是一项奢侈的活动,许多学生会利用节假日外出游玩。走出校门,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了一项“我来讲一讲”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分享给大家。对于高二的学生,这种分享绝不能是简单的分享一下旅游的过程和体会,更主要的是要分析旅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做到有效统一。
新课程改革带来地理理念的新发展,也必将带来考试理念的巨大变化。我们既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新考纲,也要认真研究学生学情,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可以由学生做主角,但教师却不能撒手不管,我们更应该研究教法和学法,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和用途,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和终身有用的地理”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