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中加项目合作办为提高下岗失业妇女就再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举办了“妇女再就业培训班”,考试合格的工作人员可获得《全国职业指导师》的资格。培训班采取全封闭的教学方式,资深专家授课,对提高再就业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层次起到积极的作用。培训班的学员也大都来自下岗女工,从她们走过的历程可以感受到,下岗女性再就业的艰辛和不易,也更加让我们坚信,永不认输,就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张玲:48岁,兰州市团结新村街道天平社区工作站
在参加中加合作再就业项目培训班之前,张玲是一个已经受过生活历练的女人。
张玲和丈夫都是国企职工,张玲是会计,丈夫是司机,小日子过得平静富足。后来单位效益不断下滑,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夫妻俩只好自谋出路。1997年,两个人承包了一辆公交车,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好在收入尚可维持家用。后来老公被单位召回继续开车,而张玲却没办法安排,一下子就成了无业人员。
第一次面对失业,张玲整天惶惶然,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更可怕的,她有一种被社会抛弃感。她是个热情要强的女人,不能容忍自己这种状态,开始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甚至遭遇欺骗。当一次她找到中介公司理论时,被来招工的一家公司老板看重,觉得这个女人伶牙利齿,就是吵架也出情入理,是个能干的女人。就这样歪打正着,张玲有了第一份工作,在私企当会计,一干就是四年。
四年时间,张玲广泛接触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开阔了眼界,对自己也充满信心。所以,当公司搬到广州发展、张玲面临第二次失业时,她不再心慌了。有了以前求职被骗的经历,她不再找中介公司,而是从兰州各报纸上寻找用工信息。很快就找到了楼道亮化收费工作,但做了几天,才发现工作很难干,常受到住户刁难,而且晚上收费也不安全。就在这时,她从报上看到劳动局在招收公益性岗位,条件是下岗女工、年龄在40—50之间,张玲一看符合自己的条件,马上报名参加考试。
考试前接受一天培训,张玲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非常详细,结果考试那天是开卷考试,老师说可以把课堂笔记拿出来,这下很多人傻了眼,他们都没有做笔记。于是,张玲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起初她分到很远的社区,正在犯愁之际,旁边的女人问她在哪个社区,因为她也想调换,结局是两个人双赢。说到这里,张玲笑着说,我觉得我这个运气特别好,不管做什么事,好象老天都会在冥冥中帮我准备好啦。
张玲非常珍惜这份工作,第一天来到社区的社会劳动保障工作站,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一篇《我在社区就业了》,并在内刊上发表。从此,怀着高涨的热情,张玲进入了工作角色,她耐心地给下岗职工讲解养老金、失业保险的知识,到社会上挖掘工作岗位,帮助他们安排工作岗位。
2005年中加合作项目办举办了“妇女再就业培训班”,经过10天的培训,张玲考取了《全国职业指导师》的证书。
经过培训,张玲的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她说经过培训,以前对一些政策理解不透的地方现在清晰了。老师的讲解,让她深受启发,工作的劲头更足了。每给一位下岗职成功地安排了岗位,张玲的心中都有一种成就感。
一位下岗女工,婆婆常年有病,丈夫劳改释放回来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全家靠吃低保为生,还有一个上学的孩子。经过了解,张玲发现女工有做手工的特长,就鼓励她在小区里摆台缝纫机,接一些零活。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女工每月有600多元的收入。后来她的丈夫也被社区安排了一份综治员的工作,现在他们一家的生活完全有了保障。
2006年5月,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部长和省、市、区就业部门的领导来到天平社区视察工作,部长向张玲提出几个政策性的问题,张玲解释得清晰到位,部长高兴地说,“我对你的回答很满意!”部长又让张玲提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张玲大大方方地说,“就觉得我们工资太低了……”部长和大家都笑了,部长说,“你提得有道理,”然后跟旁边的工作人员说,“回去之后我再研究研究。”这次领导视察,张玲的业务水平和大方活跃的性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张玲的儿子在上大学,而且儿子利用业余时间还能发挥特长赚点小外快,老公的收入也很稳定,一家人和和美美,没有后顾之忧,张玲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了。用张玲自己的话说,400元的工作,我也干得挺美!
陈静:49岁,兰州市西园街道华林山社区
陈静的经历比较坎坷,开过电车,跑过出租,倒腾过生意,开过小饭馆。虽然她一再包容,仍没能挽留住曾经温馨的家庭。作为单身母亲,她与女儿相依为命,感情很深。
2003年10月,处在困境的陈静听朋友说就业局在招收共益岗位,她各个方面都比较合适。陈静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机会,赶快去报名。和张玲一样,经考试选拔,她成为了社会劳动保障站的一员。
陈静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她自己也是一名下岗女工,现在能为大家服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参加中加项目培训班后,陈静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前她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帮助大家找工作,现在她明白了,还要研究求职人员的心理、挖掘他们职场就业的潜力,给他们讲解有关的法规政策,这是一套系统复杂的工程。
有时,好容易给一名下岗职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心中正高兴呢,才过几天,人家老板就找上门来:“你们推荐的人员不打一声招呼不干了,害得我们这阵抓瞎!什么素质嘛!”遇到这样情况,陈静先要安抚公司老板,替工人求情说好话,生怕人家对自己社区推荐的职工有成见,再不好合作;然后回过头来还要联络那名工人,问清原因果查明情况,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还要劝说人家继续上班……
还有一次,一个保安专业毕业的女孩找到她。女孩身材高大魁梧,毕业几年都找不到工作,就靠父母养着,而父母的情况也不好。于是家中常常闹矛盾,女儿埋怨父母没本事,父母责怪女儿没有出息。陈静深深为女孩的境况担心,不久终于找社区向外地劳力输出的机会,为女孩找了份工作,解决了她全家人的后顾之忧。
像张玲和陈静这样的再就业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她们默默的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后,又积极地投入为到其他下岗女工服务的工作当中。她们让我们看到中加合作项目的成果,也看到了妇女再就业工程的希望。
(责编 时光)
张玲:48岁,兰州市团结新村街道天平社区工作站
在参加中加合作再就业项目培训班之前,张玲是一个已经受过生活历练的女人。
张玲和丈夫都是国企职工,张玲是会计,丈夫是司机,小日子过得平静富足。后来单位效益不断下滑,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夫妻俩只好自谋出路。1997年,两个人承包了一辆公交车,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好在收入尚可维持家用。后来老公被单位召回继续开车,而张玲却没办法安排,一下子就成了无业人员。
第一次面对失业,张玲整天惶惶然,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更可怕的,她有一种被社会抛弃感。她是个热情要强的女人,不能容忍自己这种状态,开始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甚至遭遇欺骗。当一次她找到中介公司理论时,被来招工的一家公司老板看重,觉得这个女人伶牙利齿,就是吵架也出情入理,是个能干的女人。就这样歪打正着,张玲有了第一份工作,在私企当会计,一干就是四年。
四年时间,张玲广泛接触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开阔了眼界,对自己也充满信心。所以,当公司搬到广州发展、张玲面临第二次失业时,她不再心慌了。有了以前求职被骗的经历,她不再找中介公司,而是从兰州各报纸上寻找用工信息。很快就找到了楼道亮化收费工作,但做了几天,才发现工作很难干,常受到住户刁难,而且晚上收费也不安全。就在这时,她从报上看到劳动局在招收公益性岗位,条件是下岗女工、年龄在40—50之间,张玲一看符合自己的条件,马上报名参加考试。
考试前接受一天培训,张玲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非常详细,结果考试那天是开卷考试,老师说可以把课堂笔记拿出来,这下很多人傻了眼,他们都没有做笔记。于是,张玲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起初她分到很远的社区,正在犯愁之际,旁边的女人问她在哪个社区,因为她也想调换,结局是两个人双赢。说到这里,张玲笑着说,我觉得我这个运气特别好,不管做什么事,好象老天都会在冥冥中帮我准备好啦。
张玲非常珍惜这份工作,第一天来到社区的社会劳动保障工作站,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一篇《我在社区就业了》,并在内刊上发表。从此,怀着高涨的热情,张玲进入了工作角色,她耐心地给下岗职工讲解养老金、失业保险的知识,到社会上挖掘工作岗位,帮助他们安排工作岗位。
2005年中加合作项目办举办了“妇女再就业培训班”,经过10天的培训,张玲考取了《全国职业指导师》的证书。
经过培训,张玲的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她说经过培训,以前对一些政策理解不透的地方现在清晰了。老师的讲解,让她深受启发,工作的劲头更足了。每给一位下岗职成功地安排了岗位,张玲的心中都有一种成就感。
一位下岗女工,婆婆常年有病,丈夫劳改释放回来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全家靠吃低保为生,还有一个上学的孩子。经过了解,张玲发现女工有做手工的特长,就鼓励她在小区里摆台缝纫机,接一些零活。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女工每月有600多元的收入。后来她的丈夫也被社区安排了一份综治员的工作,现在他们一家的生活完全有了保障。
2006年5月,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部长和省、市、区就业部门的领导来到天平社区视察工作,部长向张玲提出几个政策性的问题,张玲解释得清晰到位,部长高兴地说,“我对你的回答很满意!”部长又让张玲提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张玲大大方方地说,“就觉得我们工资太低了……”部长和大家都笑了,部长说,“你提得有道理,”然后跟旁边的工作人员说,“回去之后我再研究研究。”这次领导视察,张玲的业务水平和大方活跃的性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张玲的儿子在上大学,而且儿子利用业余时间还能发挥特长赚点小外快,老公的收入也很稳定,一家人和和美美,没有后顾之忧,张玲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了。用张玲自己的话说,400元的工作,我也干得挺美!
陈静:49岁,兰州市西园街道华林山社区
陈静的经历比较坎坷,开过电车,跑过出租,倒腾过生意,开过小饭馆。虽然她一再包容,仍没能挽留住曾经温馨的家庭。作为单身母亲,她与女儿相依为命,感情很深。
2003年10月,处在困境的陈静听朋友说就业局在招收共益岗位,她各个方面都比较合适。陈静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机会,赶快去报名。和张玲一样,经考试选拔,她成为了社会劳动保障站的一员。
陈静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她自己也是一名下岗女工,现在能为大家服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参加中加项目培训班后,陈静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前她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帮助大家找工作,现在她明白了,还要研究求职人员的心理、挖掘他们职场就业的潜力,给他们讲解有关的法规政策,这是一套系统复杂的工程。
有时,好容易给一名下岗职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心中正高兴呢,才过几天,人家老板就找上门来:“你们推荐的人员不打一声招呼不干了,害得我们这阵抓瞎!什么素质嘛!”遇到这样情况,陈静先要安抚公司老板,替工人求情说好话,生怕人家对自己社区推荐的职工有成见,再不好合作;然后回过头来还要联络那名工人,问清原因果查明情况,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还要劝说人家继续上班……
还有一次,一个保安专业毕业的女孩找到她。女孩身材高大魁梧,毕业几年都找不到工作,就靠父母养着,而父母的情况也不好。于是家中常常闹矛盾,女儿埋怨父母没本事,父母责怪女儿没有出息。陈静深深为女孩的境况担心,不久终于找社区向外地劳力输出的机会,为女孩找了份工作,解决了她全家人的后顾之忧。
像张玲和陈静这样的再就业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她们默默的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后,又积极地投入为到其他下岗女工服务的工作当中。她们让我们看到中加合作项目的成果,也看到了妇女再就业工程的希望。
(责编 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