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铁平教授在2010年出版了一本《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连篇累牍地批判《汉字文化》,说:“《汉字文化》在徐德江的实际控制下,维持了近20年,散布了大量错误言论,因此,在语言文字学界,其读者和作者越来越少,该刊只好乞灵于语言学界外的名人,以为可以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其实,事与愿违,不懂语言文字学的名人的错误言论无法挽回该刊的不良声誉,还会误导读者。”不仅如此,他还说:“《汉字文化》近20年的许多严重错误,有关‘部门’千万不可不闻不问。我们要大声疾呼,刊物主编和实际负责人必须持证上岗,让学术骗子控制一个刊物,只会严重糟蹋我国的学术声誉。”
根据伍教授的说法,《汉字文化》真是岌岌可危了。既然名人都“无法挽回该刊的不良声誉”,既然“在语言文字学界,其读者和作者越来越少”,她只剩下关张的一条路可走了,何况伍教授还曾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告她的黑状。可是活生生的事实却是,《汉字文化》不但能照常出版,而且开本变大了、页码加多了、每年的期数增加了、电子版也上网了。至于《汉字文化》“在语言文字学界,其读者和作者”是不是越来越少,也绝不像伍教授所说的那样。请看2010年的统计,全年6期杂志共发表文章约140篇,作者中教授、研究员约4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约44名,其余多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大量的事实说明,伍教授的上述说法完全是一相情愿的杜撰,是诬蔑。
《汉字文化》为什么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汉字文化》的办刊宗旨说起。
一
《汉字文化》在她的《创刊词》中说:“为了冲破片面的印欧语文理论僵化模式对我国语言文字科学和语文教学的束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科学,迅速改变我国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严重落后的被动局面,加快扫除文盲的步伐,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汉字文化》创刊了。”这就是说,《汉字文化》把支持学术创新、发展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育学,当做自己的使命,当做办刊宗旨。
二十多年来,《汉字文化》发表了大量重新评价汉语汉字的文章,登载了有关婴幼儿科学识字的报道,发表了大量优美的书法作品。一方面她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个别文章还曾被介绍到国外;一方面她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批评或批判乃至攻击。
《汉字文化》的办刊宗旨,到底对不对呢?从理论上讲,恐怕没有人能说她不对。因为谁都知道,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不创新,学术就不能发展。而一个国家如果学术不发展,必然影响她的进步,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汉语是我们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们的通用文字。支持对汉语汉字的创新研究,谁能说不对呢?但是从实践来讲,支持创新的刊物往往会遭到非议,甚至会遭到残酷的打击。这有复杂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学术创新必然要冲破原有思想的束缚,坚持原有思想的人有可能怒不可遏;一方面学术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举成功,难免遇到困难、出现某些失误。《汉字文化》现在遇到的问题,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呢?这需要对她受到的攻击做些深入的分析。
二
伍教授在《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中说:“《汉字文化》1989年第1期‘创刊词’说:‘汉字落后’是长期套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这句话有以下谬误:①根本不存在什么印欧文字。前引拙文《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心将转移到中国吗?》已对此进行了批判;②在语言学中也不存在‘印欧语言模式’这样一个提法。……因此,说‘汉字落后’是长期套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完全没有根据。”
在中国,“汉字落后论”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她是不是照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这本来是这场争论的焦点,双方应该抓住这两个问题,通过大量的事实、深刻的分析,进行争论。令人遗憾的是,伍教授虽然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却既不摆大量的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不在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否定对方的论点,只是在名词上打转转。这种批判当然是苍白无力的。
在中国,“汉字落后论”真的就不存在吗?“五四”以来,认为汉字难学、难认、难写、难用,不利于教育的普及,不利于国际文化交流,只有改为拼音文字才有出路的人不是曾经大量存在吗?宣传这些观点的文章书籍不是比比皆是吗?
“汉字落后论”是不是长期套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只要拿出过去任何一本宣传文字改革的书,都会很快找到答案。这些书一再告诉我们,世界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象形——表意——表音。汉字现在仍停留在表意阶段,因此是落后的文字,只有改为拼音文字才有希望。“汉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不是来源于这种理论吗?“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不正是印欧语文模式吗?主张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不正是套搬印欧语文模式的结果吗?
也许伍教授会说:不对,语言学中就不存在印欧语文模式。那么我们要问:“《汉字改革概论》(周有光著)等是不是语言学著作?这类著作宣传的不正是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事实总归是事实,绝不是玩弄几个名词就能改变的了的。
三
伍铁平教授在《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援引题为《开拓语文现代化的局面》的文章说:“文章理直气壮、满腔愤怒的写到:‘汉字文化,杂志的徐德江等说什么‘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是多么的缺乏根据!多么的浅薄无聊!……大可不必用盲目自大的民族沙文主义冒充‘爱国主义’来欺骗世人。”
这就十分奇怪了。《汉字文化》曾经大力宣传的“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怎么就是缺乏根据?现在已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汉字不是正在发挥威力吗?由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汉字发挥的作用比过去更大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要知道,“发挥汉字的威力”是针对“汉字落后论”说的。她有力地告诉人们,汉字适合记录汉语,一定能够在我国四化建设的伟业和国际交流当中发挥强大的作用,而不必也不能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宣传“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怎么就是浅薄无聊?难道只有宣传“汉字落后”才是深刻有聊吗?宣传“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怎么就是“盲目自大的民族沙文主义”呢?难道只有宣传“汉字是落后的文字,必须改为拼音文字”才是爱国主义吗?说“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丝毫没有歧视其他文字的意思,与民族沙文主义根本不沾边,宣传“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怎么就是“用盲目自大的民族沙文主义冒充‘爱国主义’来欺骗世人”?
令人深思的事实是,不但亿万中国人民在用汉字顺利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存在任何障碍;而且一直指责汉字落后、一直向人们兜售汉语拼音文字的人,自己也天天在使用汉字。王均先生和伍铁平教授能否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你们在一天内绝对不使用(包括读和写)汉字,看看能坚持几天?如果连你们都离不开汉字,怎么还要批判宣传让汉字发挥威力的人呢?而作为受汉字滋养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不是应该希望汉语汉字在世界文化生活中发挥威力,并且为此不懈努力吗?一些人对此反感的态度倒使人吃惊。
我受《汉字文化》杂志的委托,在这里郑重声明:《汉字文化》欢迎批评。因为我们知道,既要办杂志,就难免有缺点,难免犯错误;所以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群众,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向我们提意见;只要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我们一定接受,并努力改正。但对像伍教授这样的恶意攻击、肆意谩骂,《汉字文化》也绝不害怕。因为我们知道,支持学术创新,难免要付出代价。为了汉字文化的发展,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
根据伍教授的说法,《汉字文化》真是岌岌可危了。既然名人都“无法挽回该刊的不良声誉”,既然“在语言文字学界,其读者和作者越来越少”,她只剩下关张的一条路可走了,何况伍教授还曾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告她的黑状。可是活生生的事实却是,《汉字文化》不但能照常出版,而且开本变大了、页码加多了、每年的期数增加了、电子版也上网了。至于《汉字文化》“在语言文字学界,其读者和作者”是不是越来越少,也绝不像伍教授所说的那样。请看2010年的统计,全年6期杂志共发表文章约140篇,作者中教授、研究员约4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约44名,其余多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大量的事实说明,伍教授的上述说法完全是一相情愿的杜撰,是诬蔑。
《汉字文化》为什么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汉字文化》的办刊宗旨说起。
一
《汉字文化》在她的《创刊词》中说:“为了冲破片面的印欧语文理论僵化模式对我国语言文字科学和语文教学的束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科学,迅速改变我国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严重落后的被动局面,加快扫除文盲的步伐,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汉字文化》创刊了。”这就是说,《汉字文化》把支持学术创新、发展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育学,当做自己的使命,当做办刊宗旨。
二十多年来,《汉字文化》发表了大量重新评价汉语汉字的文章,登载了有关婴幼儿科学识字的报道,发表了大量优美的书法作品。一方面她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个别文章还曾被介绍到国外;一方面她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批评或批判乃至攻击。
《汉字文化》的办刊宗旨,到底对不对呢?从理论上讲,恐怕没有人能说她不对。因为谁都知道,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不创新,学术就不能发展。而一个国家如果学术不发展,必然影响她的进步,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汉语是我们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们的通用文字。支持对汉语汉字的创新研究,谁能说不对呢?但是从实践来讲,支持创新的刊物往往会遭到非议,甚至会遭到残酷的打击。这有复杂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学术创新必然要冲破原有思想的束缚,坚持原有思想的人有可能怒不可遏;一方面学术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举成功,难免遇到困难、出现某些失误。《汉字文化》现在遇到的问题,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呢?这需要对她受到的攻击做些深入的分析。
二
伍教授在《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中说:“《汉字文化》1989年第1期‘创刊词’说:‘汉字落后’是长期套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这句话有以下谬误:①根本不存在什么印欧文字。前引拙文《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心将转移到中国吗?》已对此进行了批判;②在语言学中也不存在‘印欧语言模式’这样一个提法。……因此,说‘汉字落后’是长期套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完全没有根据。”
在中国,“汉字落后论”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她是不是照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这本来是这场争论的焦点,双方应该抓住这两个问题,通过大量的事实、深刻的分析,进行争论。令人遗憾的是,伍教授虽然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却既不摆大量的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不在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否定对方的论点,只是在名词上打转转。这种批判当然是苍白无力的。
在中国,“汉字落后论”真的就不存在吗?“五四”以来,认为汉字难学、难认、难写、难用,不利于教育的普及,不利于国际文化交流,只有改为拼音文字才有出路的人不是曾经大量存在吗?宣传这些观点的文章书籍不是比比皆是吗?
“汉字落后论”是不是长期套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只要拿出过去任何一本宣传文字改革的书,都会很快找到答案。这些书一再告诉我们,世界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象形——表意——表音。汉字现在仍停留在表意阶段,因此是落后的文字,只有改为拼音文字才有希望。“汉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不是来源于这种理论吗?“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不正是印欧语文模式吗?主张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不正是套搬印欧语文模式的结果吗?
也许伍教授会说:不对,语言学中就不存在印欧语文模式。那么我们要问:“《汉字改革概论》(周有光著)等是不是语言学著作?这类著作宣传的不正是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事实总归是事实,绝不是玩弄几个名词就能改变的了的。
三
伍铁平教授在《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援引题为《开拓语文现代化的局面》的文章说:“文章理直气壮、满腔愤怒的写到:‘汉字文化,杂志的徐德江等说什么‘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是多么的缺乏根据!多么的浅薄无聊!……大可不必用盲目自大的民族沙文主义冒充‘爱国主义’来欺骗世人。”
这就十分奇怪了。《汉字文化》曾经大力宣传的“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怎么就是缺乏根据?现在已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汉字不是正在发挥威力吗?由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汉字发挥的作用比过去更大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要知道,“发挥汉字的威力”是针对“汉字落后论”说的。她有力地告诉人们,汉字适合记录汉语,一定能够在我国四化建设的伟业和国际交流当中发挥强大的作用,而不必也不能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宣传“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怎么就是浅薄无聊?难道只有宣传“汉字落后”才是深刻有聊吗?宣传“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怎么就是“盲目自大的民族沙文主义”呢?难道只有宣传“汉字是落后的文字,必须改为拼音文字”才是爱国主义吗?说“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丝毫没有歧视其他文字的意思,与民族沙文主义根本不沾边,宣传“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怎么就是“用盲目自大的民族沙文主义冒充‘爱国主义’来欺骗世人”?
令人深思的事实是,不但亿万中国人民在用汉字顺利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存在任何障碍;而且一直指责汉字落后、一直向人们兜售汉语拼音文字的人,自己也天天在使用汉字。王均先生和伍铁平教授能否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你们在一天内绝对不使用(包括读和写)汉字,看看能坚持几天?如果连你们都离不开汉字,怎么还要批判宣传让汉字发挥威力的人呢?而作为受汉字滋养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不是应该希望汉语汉字在世界文化生活中发挥威力,并且为此不懈努力吗?一些人对此反感的态度倒使人吃惊。
我受《汉字文化》杂志的委托,在这里郑重声明:《汉字文化》欢迎批评。因为我们知道,既要办杂志,就难免有缺点,难免犯错误;所以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群众,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向我们提意见;只要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我们一定接受,并努力改正。但对像伍教授这样的恶意攻击、肆意谩骂,《汉字文化》也绝不害怕。因为我们知道,支持学术创新,难免要付出代价。为了汉字文化的发展,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