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套“疯狂甲骨文”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这种3000岁的古老文字,竟与“神马、大神、有木有”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目前下载量已超过10万,1000多位用户打赏。网友纷纷点赞称:表情包“火”了,甲骨文也“活”了!谁能想到,其创作者竟是一位90后美女硕士。当初,她因“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误”入考古系,又因画热考古冷知识成为“网红”。有人戏称,在考古圈她是“画画的”,在漫画圈里她是“挖墓的”!
身材苗条、面容娇美的李子一,是个90后郑州女孩,同许多男孩子一样,她也是“南派三叔”的粉丝。尤其读了《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这两部网络小说后,她对“挖墓”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高考时就特意填报了郑州大学考古系。
最初李子一和许多人一样,觉得考古就是古墓寻宝、大战僵尸和鉴宝,应该是既神秘又很好玩,直到学习考古学后才明白现实远远复杂得多。大一时她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学考古以后到底能干什么,觉得没意思。到了大二却是被巨大的知识和信息量所折磨。后来是大三的野外实习,让她重新燃起对考古的兴趣。
2013年10月,当时正读大四的李子一,在河南荥阳官庄遗址参加为期3个月的野外考古实习,这让她大开眼界。普通人都认为考古不过是挖墓、挖遗址,“其实它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田野调查、室内整理、文物修复等。”
李子一说,事实上,考古专业涉及文、理、工、医,很多时候还要干体力活,要挖土,要往外运。田野考古很辛苦,特别是对于女生而言,在室外一待就要待上10个小时,零下15℃的野外,穿2双袜子、4条裤子还会觉得冷。用她的话说,大家都穿得“土肥圆”。
有趣的是,实习期间,酷爱绘画的李子一随身携带了一个小本子,一有灵感就记下来,画考古日记。她在微博上发布的系列漫画,以独特的方式带领人们走进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考古世界。
漫画中,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狐狸“阿三”,其实就是李子一自己的动漫形象。她推出漫画连载,一方面是想向大家普及考古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想给学弟学妹留下点有用的东西。“考古实习七宗罪”、“钻探”、“想做大师?苦练刮面画线才是硬道理”等等,一些考古专业新手们常犯的错误,在李子一的系列漫画里都能找到答案。
在一幅名为“上天入地考古人”的漫画中,李子一将考古工作者分为了十一种,如进行田野调查的“田野型人才”,日复一日研究器物变化规律的“室内整理型人才”,常年在外寻找考古遗址的“调查型人才”,进行水下考古的“田野考古 潜水员型人才”,通过分析还原古代先民社会的“荒野求生狂人”,分析遗物痕迹的“微痕分析者”以及“绘图达人”、“文物修复者”等。“你得体力好,要能挖,会分析,会画图,懂拍照。”李子一说。
这年10月,李子一的考古漫画,被中国考古网在“图说考古”系列上连载,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引来众多追捧者。还有高中生看到漫画后和她联系,说自己也想学考古。
这些漫画因画热了考古冷知识,还获得第四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公众组一等奖及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公众类一等奖。因为这一系列漫画,李子一也变成了“小网红”,之后开始不断有杂志社和出版社跟她约稿或是谈出版。
很多网友也觉得不过瘾,强烈要求她继续画下去,李子一决定通过漫画向普通公众“揭秘”考古生活。2014年冬,她出版了普及考古知识的《田野考古新手指南》绘本。
平时李子一喜欢和网友甩表情包“斗图”,2017年初春的一天,正在研究甲骨文的她,随手翻开一本甲骨文字典,惊讶地发现甲骨文里的象形字“熊”,怎么画了一对翅膀?这寓意熊的耳朵、鬃毛,还是熊背后中了箭,又或者是只手舞足蹈的熊?她的考证虽然没得到确切答案,但李子一用漫画记录了这个有趣的过程。
这位90后美女知道,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有些字或多或少具有象形图画的痕迹”,其实早在大一时的《古文字学》课,就勾起了她对甲骨文的兴趣。主讲教师王建军常常带大家朗读青铜器上的铭文,感受古文字音韵。这么有趣的课,却只有考古和历史专业学生能体验到,多可惜啊。“大家可能觉得,甲骨文太生僻了。”李子一当时就想,若能把甲骨文转化成通俗有趣的形式,让它适合在网上传播就好了。
“刚开始做,很费劲。”比如,“梦”字的甲骨文形态是一个大眼睛的人躺在床上。李子一设计,一个人从右侧走到左侧床边坐下,眼睛渐渐睁不开,然后躺下开始做梦,寓意“睡觉”。
可画中人物每走一步,就得画5张图。在制作“回家咯”动图时,她觉得“家”字的甲骨文字形颇像一只小乌龟,那就用小乌龟的爬行来表达回家含义吧。为了画得生动,李子一蹲着观察家里养的乌龟,用手机录下它的爬行过程,再慢速回放,看乌龟的眼睛怎么眨、尾巴怎么摆。
为了做出满意的动图,李子一盯着电脑一整天是常事,“有次我同学见到我,发现我的眼球已经不会动了,看什么都木木的,都是每天盯着电脑闹的。”7个月,全套24个表情终于做完。
表情包上线那天,李子一在朋友圈发文说“我一直想弄个比漫画更有互动性以及参与性的方式,让看似冷门的考古和古文字小知识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这个表情包算是我新的尝试吧!”
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甲骨文,被搭配上各种色彩,做出卡通化的局部动态效果,演绎出“女神”、“赞”、“上天”等网络流行语。李子一没想到,这套“疯狂甲骨文”表情包,上线后很快就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有人说:“甲骨文搭配精美的配图,变成可爱的表情包,真的是一种快乐享受!”还有网友评价:“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是由象形表义发展而来的图形符号文字,造字伊始即极具‘表情包’的魅力,一经动画激活,更活灵活现,更是帅呆了!” 北京一家公司的OL李小姐说,这阵子,她和男友都迷上了斗图,每天都得斗上几个回合。那天,她扔出一串表情包,没想到帅哥居然秒回了个色彩鲜艳的甲骨文表情包,特高大上,她手头那些图根本没法比。见女孩没动静,男友又甩出一个飘扬的甲骨文“帅”,得意尽在其中。末了对方不忘告诉她,“快收藏,甲骨文竟然这么有趣!”
“人呢?”“你瞅啥?”“怪我咯?”“呵呵,比心。”一段夫妻间甜蜜又搞怪的微信聊天开场白,可以靠甩表情包“斗图”来实现了。担任服装设计师的孙女士,每天闲暇时都要和老公“大战”一番。这天晚上她和先生一边吃饭,一边谈论甲骨文表情包里字的来源。听爸妈说得热火朝天,8岁的女儿很是好奇,抢过手机一条条翻看,嘴里问个不停:“妈,哪个字是甲骨文?”“哈哈,这个‘蛇’字真好笑!”“这个‘猴’字,和真的小猴子一模一样哎!”饭后,孩子意犹未尽,孙女士只好上网搜索甲骨文的知识。好在,网上信息颇多,有文字,有视频,还配有生动有趣的讲解。那天晚上,别说女儿和老公,连她都觉得受益匪浅。
李子一说,这款表情包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似字似图,基于甲骨文创作而来,幽默生动,可谓妙趣横生。“一边聊天,一边斗图,用上这古老的甲骨文字,瞬间感觉自己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截止到2018年4月初,“疯狂甲骨文”上线仅7个月,下载量已超过15万次,作为创造者的她,还被1000多位用户打赏。李子一也因此误打误撞走进公众视线“一夜蹿红”,这也是女孩万万没想到的。
“我看过后台数据,我这个表情包的使用者从小学生到50多岁的人都有。”从人群分布来看,李子一也算是“打入了群众内部”。
“怎么能用最简单最有趣的办法让大众了解考古”,是李子一“搞事情”的唯一主题,所以她在不断尝试,试图让大家能一直有新鲜感。从当初只有部分受众的漫画,到现在人人都可以用的甲骨文表情包就是新的试验。
李子一说,甲骨文的出土,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其内容丰富,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室组成等各方面的信息,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令女孩兴奋的是,去年年底,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表情包“火”了,甲骨文也“活”了!从龟甲兽骨到手机屏幕,远古文字与流行表达的跨时代联袂,引发无数人惊呼,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时尚潜能。现在,已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考古系取得硕士学位的李子一,接下来打算继续读书,最近正在申请博士。但是她的考古科普之路不会停下。
李子一说,接下来她还要研究开发出更多的甲骨文表情包,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神秘符号。她说,“当甲骨文從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人们手机里微信聊天时的表情包,这种直观的认识和在使用中产生的趣味,是读多少遍历史课本也无法带来的。”
画热考古冷知识,大四成“小网红”
身材苗条、面容娇美的李子一,是个90后郑州女孩,同许多男孩子一样,她也是“南派三叔”的粉丝。尤其读了《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这两部网络小说后,她对“挖墓”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高考时就特意填报了郑州大学考古系。
最初李子一和许多人一样,觉得考古就是古墓寻宝、大战僵尸和鉴宝,应该是既神秘又很好玩,直到学习考古学后才明白现实远远复杂得多。大一时她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学考古以后到底能干什么,觉得没意思。到了大二却是被巨大的知识和信息量所折磨。后来是大三的野外实习,让她重新燃起对考古的兴趣。
2013年10月,当时正读大四的李子一,在河南荥阳官庄遗址参加为期3个月的野外考古实习,这让她大开眼界。普通人都认为考古不过是挖墓、挖遗址,“其实它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田野调查、室内整理、文物修复等。”
李子一说,事实上,考古专业涉及文、理、工、医,很多时候还要干体力活,要挖土,要往外运。田野考古很辛苦,特别是对于女生而言,在室外一待就要待上10个小时,零下15℃的野外,穿2双袜子、4条裤子还会觉得冷。用她的话说,大家都穿得“土肥圆”。
有趣的是,实习期间,酷爱绘画的李子一随身携带了一个小本子,一有灵感就记下来,画考古日记。她在微博上发布的系列漫画,以独特的方式带领人们走进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考古世界。
漫画中,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狐狸“阿三”,其实就是李子一自己的动漫形象。她推出漫画连载,一方面是想向大家普及考古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想给学弟学妹留下点有用的东西。“考古实习七宗罪”、“钻探”、“想做大师?苦练刮面画线才是硬道理”等等,一些考古专业新手们常犯的错误,在李子一的系列漫画里都能找到答案。
在一幅名为“上天入地考古人”的漫画中,李子一将考古工作者分为了十一种,如进行田野调查的“田野型人才”,日复一日研究器物变化规律的“室内整理型人才”,常年在外寻找考古遗址的“调查型人才”,进行水下考古的“田野考古 潜水员型人才”,通过分析还原古代先民社会的“荒野求生狂人”,分析遗物痕迹的“微痕分析者”以及“绘图达人”、“文物修复者”等。“你得体力好,要能挖,会分析,会画图,懂拍照。”李子一说。
这年10月,李子一的考古漫画,被中国考古网在“图说考古”系列上连载,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引来众多追捧者。还有高中生看到漫画后和她联系,说自己也想学考古。
这些漫画因画热了考古冷知识,还获得第四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公众组一等奖及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公众类一等奖。因为这一系列漫画,李子一也变成了“小网红”,之后开始不断有杂志社和出版社跟她约稿或是谈出版。
很多网友也觉得不过瘾,强烈要求她继续画下去,李子一决定通过漫画向普通公众“揭秘”考古生活。2014年冬,她出版了普及考古知识的《田野考古新手指南》绘本。
考古美女腦洞大开,让甲骨文变身表情包
平时李子一喜欢和网友甩表情包“斗图”,2017年初春的一天,正在研究甲骨文的她,随手翻开一本甲骨文字典,惊讶地发现甲骨文里的象形字“熊”,怎么画了一对翅膀?这寓意熊的耳朵、鬃毛,还是熊背后中了箭,又或者是只手舞足蹈的熊?她的考证虽然没得到确切答案,但李子一用漫画记录了这个有趣的过程。
这位90后美女知道,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有些字或多或少具有象形图画的痕迹”,其实早在大一时的《古文字学》课,就勾起了她对甲骨文的兴趣。主讲教师王建军常常带大家朗读青铜器上的铭文,感受古文字音韵。这么有趣的课,却只有考古和历史专业学生能体验到,多可惜啊。“大家可能觉得,甲骨文太生僻了。”李子一当时就想,若能把甲骨文转化成通俗有趣的形式,让它适合在网上传播就好了。
“刚开始做,很费劲。”比如,“梦”字的甲骨文形态是一个大眼睛的人躺在床上。李子一设计,一个人从右侧走到左侧床边坐下,眼睛渐渐睁不开,然后躺下开始做梦,寓意“睡觉”。
可画中人物每走一步,就得画5张图。在制作“回家咯”动图时,她觉得“家”字的甲骨文字形颇像一只小乌龟,那就用小乌龟的爬行来表达回家含义吧。为了画得生动,李子一蹲着观察家里养的乌龟,用手机录下它的爬行过程,再慢速回放,看乌龟的眼睛怎么眨、尾巴怎么摆。
为了做出满意的动图,李子一盯着电脑一整天是常事,“有次我同学见到我,发现我的眼球已经不会动了,看什么都木木的,都是每天盯着电脑闹的。”7个月,全套24个表情终于做完。
表情包上线那天,李子一在朋友圈发文说“我一直想弄个比漫画更有互动性以及参与性的方式,让看似冷门的考古和古文字小知识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这个表情包算是我新的尝试吧!”
好萌,3000岁“龟背”成斗图圈“新宠”
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甲骨文,被搭配上各种色彩,做出卡通化的局部动态效果,演绎出“女神”、“赞”、“上天”等网络流行语。李子一没想到,这套“疯狂甲骨文”表情包,上线后很快就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有人说:“甲骨文搭配精美的配图,变成可爱的表情包,真的是一种快乐享受!”还有网友评价:“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是由象形表义发展而来的图形符号文字,造字伊始即极具‘表情包’的魅力,一经动画激活,更活灵活现,更是帅呆了!” 北京一家公司的OL李小姐说,这阵子,她和男友都迷上了斗图,每天都得斗上几个回合。那天,她扔出一串表情包,没想到帅哥居然秒回了个色彩鲜艳的甲骨文表情包,特高大上,她手头那些图根本没法比。见女孩没动静,男友又甩出一个飘扬的甲骨文“帅”,得意尽在其中。末了对方不忘告诉她,“快收藏,甲骨文竟然这么有趣!”
“人呢?”“你瞅啥?”“怪我咯?”“呵呵,比心。”一段夫妻间甜蜜又搞怪的微信聊天开场白,可以靠甩表情包“斗图”来实现了。担任服装设计师的孙女士,每天闲暇时都要和老公“大战”一番。这天晚上她和先生一边吃饭,一边谈论甲骨文表情包里字的来源。听爸妈说得热火朝天,8岁的女儿很是好奇,抢过手机一条条翻看,嘴里问个不停:“妈,哪个字是甲骨文?”“哈哈,这个‘蛇’字真好笑!”“这个‘猴’字,和真的小猴子一模一样哎!”饭后,孩子意犹未尽,孙女士只好上网搜索甲骨文的知识。好在,网上信息颇多,有文字,有视频,还配有生动有趣的讲解。那天晚上,别说女儿和老公,连她都觉得受益匪浅。
李子一说,这款表情包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似字似图,基于甲骨文创作而来,幽默生动,可谓妙趣横生。“一边聊天,一边斗图,用上这古老的甲骨文字,瞬间感觉自己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截止到2018年4月初,“疯狂甲骨文”上线仅7个月,下载量已超过15万次,作为创造者的她,还被1000多位用户打赏。李子一也因此误打误撞走进公众视线“一夜蹿红”,这也是女孩万万没想到的。
“我看过后台数据,我这个表情包的使用者从小学生到50多岁的人都有。”从人群分布来看,李子一也算是“打入了群众内部”。
“怎么能用最简单最有趣的办法让大众了解考古”,是李子一“搞事情”的唯一主题,所以她在不断尝试,试图让大家能一直有新鲜感。从当初只有部分受众的漫画,到现在人人都可以用的甲骨文表情包就是新的试验。
李子一说,甲骨文的出土,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其内容丰富,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室组成等各方面的信息,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令女孩兴奋的是,去年年底,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表情包“火”了,甲骨文也“活”了!从龟甲兽骨到手机屏幕,远古文字与流行表达的跨时代联袂,引发无数人惊呼,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时尚潜能。现在,已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考古系取得硕士学位的李子一,接下来打算继续读书,最近正在申请博士。但是她的考古科普之路不会停下。
李子一说,接下来她还要研究开发出更多的甲骨文表情包,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神秘符号。她说,“当甲骨文從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人们手机里微信聊天时的表情包,这种直观的认识和在使用中产生的趣味,是读多少遍历史课本也无法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