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四川省邻水县观音桥镇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对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二元生活状况,促使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为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转移到城市谋求职业的现状,也使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农民工,引起了社会很多方面的变化,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和研究。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是劳动力转移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笔者以四川省临水县观音桥镇为案例,研究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以及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取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村为单位,对劳动力转移的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观音桥镇是临水县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总面积达95078.5亩,其中耕地21180亩,约占总面积的22.3%;田地10155亩,约占总面积的10.7%;林地36861亩,约占总面积的36.8%。主要以丘陵和山地地形为主,交通便利,有省级公路通过。截止2011年,全镇人口28296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数为11810人,外出务工人员5886人 ,占总劳动力资源的49.8%。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镇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征:
(一)从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来看,具有一下特征:一是年龄结构偏轻。据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是青壮年。二是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孩子家庭等原因,男子外出务工女子在家务农看家照顾孩子的占相当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留守务农人员。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都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
(二)从劳动力转移的家庭结构来看,可分为一下几种类型:一是全家包括孩子都在外,这种情况占小部分;二是年轻夫妇在外,孩子在家由老人看管,这种情况占大多数;三是家无老人孩子稍大,自己独自在家上学生活,这种情况也占相当部分;四是男子在外,女人在家务农带孩子,这种情况也较为多见;五是男子在家女人外出打工,这种情况占极少数,是个别情况。
(三)从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来看,个人无序转移较多。由亲戚朋友联系外出工作的人占绝大多数,有序有组织的大规模外出很少。不过该镇正在加强外出人员的培训,逐步从无序外出转化成有序有保证的规模外出。
(四)从转移的产业结构来看,偏重于第二第三产业。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五)从转移流向来看,东部沿海是主要集中地。2011年,全镇转移的 5886个农村劳动力中,省内和省外的比例是27%和73% 。其中,流向省外的劳动力中大部分流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和泽林斯基的流动转变理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时期,劳动力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劳动力大量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率低下,同样的劳动量同样的劳动强度,在城市的工资可达到农村的3倍甚至更高。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劳动力的城乡转移的拉力。二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现阶段农村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这就为劳动力城乡间的转移提供了推动力。但就观音桥镇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存在当地本身的一些直接原因。
一是农民生产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低下。由于该地区属于丘陵和山区地带,土地破碎化严重,地势不平,不能使用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仍然以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如,人力的挑、背、扛为主。这些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产率的低下,所以人们宁愿背井离乡用自己同样的劳动换取更多的收益。
二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按照观音桥镇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该镇人均0.75亩地,0.36亩田,共计1.11亩。我国2011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该地区人均耕地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三是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国家当前对土地承包经营合同采取30年长期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以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样以来,青年结婚后,妻子没有土地,生孩子后,孩子同样没有土地,一个人的地要养活至少三口人,是不大现实的。所以这样的迫使青年人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别无其他选择。
四是人们的流动观念。“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四川人吃苦耐劳,从古就有出外寻求发展建设家乡的观念。相比陕西关中一带的人们,“娃娃老婆热炕头”,宁愿在家过知足平稳的日子而不愿离开家乡。
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观音桥镇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是6881万元,其中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为4501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65.4%;2010年总收入为7544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为4095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54.3%;2009年总收入为8191万元,外出务工收入为2887万元35.2%。可以看出,外出务工收入占经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据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收入基本都用于建造房屋,改善居住环境,这对于新农村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
2.化解人多地少之间的矛盾。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减少了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了农村人均耕种面积。观音桥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人口的49.8%几乎占总劳动力的一半,这样,人均耕种面积就比原来增加接近一倍。外出务工缓解了在家务农居民的耕地压力。 3.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大部分农民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作,虽然现在有了电视广播等传媒手段,使得农民可以便利地了解到党和政府的政策、外界的发展机遇。但是,农民仍然按以前的经验和惯性思维去思考,外出务工人员无疑是当地与外界联系重要的一条纽带,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外界有用的信息,带回了有效的市场观念,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负面影响
1. 劳动力转移导致了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目前,观音桥镇转移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他们年轻,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接受新鲜事物快,有着改变现状的激情和热情。这部分人属于农业发展的“尖子人才”,他们的外流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农村剩余的“386199”人群将使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困难重重,他们无力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任务。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他们既是价值主体,更是创造主体,因此,其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事业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在调查过程中,基层干部普遍反应很多村子都缺少强有力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新政策、新技术、新方法的推行和宣传有一定的难度,最终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体系以及长效机制的构建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新一代的农民子弟,懂农耕技术的少之又少。他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无论在穿着还是行为方式思考方式都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接近,他们的生活观,婚姻观,价值观等都与父辈不同,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在田地里辛劳还过贫困的日子,他们有着改变贫困生活状态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和信心。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讲这无疑是积极方面,但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无疑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使得农业发展后继无优秀人才。
2.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农村社会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现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教育和培育优秀的人才,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社会、学校缺一不可,特别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视。据我们调查,当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家里老人照看。老人能照顾好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但要让老人负责一个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就很艰难几乎不现实。据统计,当地50岁以上老人中,文盲率几乎近半,小学文化水平占相当部分,只有个别人受过初高中教育,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近乎零。这样的群体不可能负担起教育未来“新型农民”的任务。我们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时候,因此而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否则不但限制未来的农村发展,很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知爱者才懂得如何施予他人和社会爱,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经历什么样的心理路程,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二是农村养老问题。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还处于发展阶段,覆盖面还较小,特别是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公共养老保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在对观音桥镇的查访中,人们养老基本上还是靠儿子。女儿成年出嫁,在照顾老人方面,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地理位置上都有不便。村子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疏于照顾,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越贫穷的地方外出的人员越多,留下来的老人问题就越严重,往往这样的地方政府也是越缺资金的,无力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也就为新农村建设老年人保障带来很大的困难。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二)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
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我们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二元生活状况,促使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为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转移到城市谋求职业的现状,也使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农民工,引起了社会很多方面的变化,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和研究。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是劳动力转移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笔者以四川省临水县观音桥镇为案例,研究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以及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取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村为单位,对劳动力转移的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观音桥镇是临水县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总面积达95078.5亩,其中耕地21180亩,约占总面积的22.3%;田地10155亩,约占总面积的10.7%;林地36861亩,约占总面积的36.8%。主要以丘陵和山地地形为主,交通便利,有省级公路通过。截止2011年,全镇人口28296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数为11810人,外出务工人员5886人 ,占总劳动力资源的49.8%。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镇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征:
(一)从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来看,具有一下特征:一是年龄结构偏轻。据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是青壮年。二是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孩子家庭等原因,男子外出务工女子在家务农看家照顾孩子的占相当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留守务农人员。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都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
(二)从劳动力转移的家庭结构来看,可分为一下几种类型:一是全家包括孩子都在外,这种情况占小部分;二是年轻夫妇在外,孩子在家由老人看管,这种情况占大多数;三是家无老人孩子稍大,自己独自在家上学生活,这种情况也占相当部分;四是男子在外,女人在家务农带孩子,这种情况也较为多见;五是男子在家女人外出打工,这种情况占极少数,是个别情况。
(三)从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来看,个人无序转移较多。由亲戚朋友联系外出工作的人占绝大多数,有序有组织的大规模外出很少。不过该镇正在加强外出人员的培训,逐步从无序外出转化成有序有保证的规模外出。
(四)从转移的产业结构来看,偏重于第二第三产业。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五)从转移流向来看,东部沿海是主要集中地。2011年,全镇转移的 5886个农村劳动力中,省内和省外的比例是27%和73% 。其中,流向省外的劳动力中大部分流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和泽林斯基的流动转变理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时期,劳动力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劳动力大量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率低下,同样的劳动量同样的劳动强度,在城市的工资可达到农村的3倍甚至更高。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劳动力的城乡转移的拉力。二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现阶段农村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这就为劳动力城乡间的转移提供了推动力。但就观音桥镇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存在当地本身的一些直接原因。
一是农民生产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低下。由于该地区属于丘陵和山区地带,土地破碎化严重,地势不平,不能使用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仍然以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如,人力的挑、背、扛为主。这些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产率的低下,所以人们宁愿背井离乡用自己同样的劳动换取更多的收益。
二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按照观音桥镇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该镇人均0.75亩地,0.36亩田,共计1.11亩。我国2011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该地区人均耕地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三是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国家当前对土地承包经营合同采取30年长期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以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样以来,青年结婚后,妻子没有土地,生孩子后,孩子同样没有土地,一个人的地要养活至少三口人,是不大现实的。所以这样的迫使青年人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别无其他选择。
四是人们的流动观念。“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四川人吃苦耐劳,从古就有出外寻求发展建设家乡的观念。相比陕西关中一带的人们,“娃娃老婆热炕头”,宁愿在家过知足平稳的日子而不愿离开家乡。
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观音桥镇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是6881万元,其中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为4501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65.4%;2010年总收入为7544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为4095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54.3%;2009年总收入为8191万元,外出务工收入为2887万元35.2%。可以看出,外出务工收入占经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据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收入基本都用于建造房屋,改善居住环境,这对于新农村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
2.化解人多地少之间的矛盾。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减少了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了农村人均耕种面积。观音桥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人口的49.8%几乎占总劳动力的一半,这样,人均耕种面积就比原来增加接近一倍。外出务工缓解了在家务农居民的耕地压力。 3.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大部分农民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作,虽然现在有了电视广播等传媒手段,使得农民可以便利地了解到党和政府的政策、外界的发展机遇。但是,农民仍然按以前的经验和惯性思维去思考,外出务工人员无疑是当地与外界联系重要的一条纽带,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外界有用的信息,带回了有效的市场观念,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负面影响
1. 劳动力转移导致了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目前,观音桥镇转移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他们年轻,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接受新鲜事物快,有着改变现状的激情和热情。这部分人属于农业发展的“尖子人才”,他们的外流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农村剩余的“386199”人群将使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困难重重,他们无力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任务。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他们既是价值主体,更是创造主体,因此,其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事业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在调查过程中,基层干部普遍反应很多村子都缺少强有力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新政策、新技术、新方法的推行和宣传有一定的难度,最终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体系以及长效机制的构建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新一代的农民子弟,懂农耕技术的少之又少。他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无论在穿着还是行为方式思考方式都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接近,他们的生活观,婚姻观,价值观等都与父辈不同,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在田地里辛劳还过贫困的日子,他们有着改变贫困生活状态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和信心。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讲这无疑是积极方面,但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无疑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使得农业发展后继无优秀人才。
2.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农村社会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现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教育和培育优秀的人才,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社会、学校缺一不可,特别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视。据我们调查,当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家里老人照看。老人能照顾好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但要让老人负责一个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就很艰难几乎不现实。据统计,当地50岁以上老人中,文盲率几乎近半,小学文化水平占相当部分,只有个别人受过初高中教育,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近乎零。这样的群体不可能负担起教育未来“新型农民”的任务。我们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时候,因此而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否则不但限制未来的农村发展,很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知爱者才懂得如何施予他人和社会爱,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经历什么样的心理路程,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二是农村养老问题。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还处于发展阶段,覆盖面还较小,特别是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公共养老保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在对观音桥镇的查访中,人们养老基本上还是靠儿子。女儿成年出嫁,在照顾老人方面,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地理位置上都有不便。村子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疏于照顾,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越贫穷的地方外出的人员越多,留下来的老人问题就越严重,往往这样的地方政府也是越缺资金的,无力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也就为新农村建设老年人保障带来很大的困难。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二)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
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