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它有很多的优势: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展示多样呈现方式
数学学科抽象,逻辑性强,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公式如仅仅采用讲授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教授,就很容易使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内容过于严肃和枯燥,学习起来平淡无味。对于在思维方面还处在形象思维较具体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期望教师所教的内容能够具体、形象、丰富。所以如果教师在展示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能够适度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或者在课件中能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把一些固定不动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就更加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这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看计算机演示的动画:小猴、小兔、小猫、小狗四个动物骑自行车比赛(小猴的自行车车轮是圆的,小兔的是正方形,小猫的也是圆的,但它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小狗的是三角形)。在演示这个动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猜测“谁会最先达到终点”,“为什么”等问题,这样引入新课,就可以为教学创造生活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组织数学活动,达成亲身体验,实现知识意义构建
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提供丰富资源,扩大信息交流,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的相继建立,给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获取不仅仅能从书报杂志上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在校园网、因特网上获得。但是现在网上信息泛滥严重,教师进行教学时,可先将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整理,提供相应文件夹或者是一些网址、搜索引擎,教师通过指导,组织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资源的搜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制作课件时,可以设计一拟人化的小动物,咬着一根绳把它围成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利用计算机动画和丰富的色彩,使它灵活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总和,此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动物咬着绳子,把围好的图形重新展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的确是这四条边的总和.在这个案例中,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充分表现出学习者的主动性;在另一方面,学生又通过交流、协作等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时学生已成了认知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和建构者。
四,发展多向思维,揭示内在规律,提高学生整合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一反以前通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相互倒沙的指令和要求,只提供几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低、底高都不等、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和若干沙子,由学生自主地摆弄、操作、实验、猜测、验证、错误、矫正……学生的探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底高都不等的圆柱、圆锥的倒沙中,看不到两者的关系;在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的倒沙中感到两者有某种关系;但有什么关系呢,仍然很模糊,后来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倒沙中,才发现了两者本质的联系。通过自主思维,不但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突破了重、难点,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展示多样呈现方式
数学学科抽象,逻辑性强,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公式如仅仅采用讲授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教授,就很容易使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内容过于严肃和枯燥,学习起来平淡无味。对于在思维方面还处在形象思维较具体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期望教师所教的内容能够具体、形象、丰富。所以如果教师在展示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能够适度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或者在课件中能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把一些固定不动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就更加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这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看计算机演示的动画:小猴、小兔、小猫、小狗四个动物骑自行车比赛(小猴的自行车车轮是圆的,小兔的是正方形,小猫的也是圆的,但它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小狗的是三角形)。在演示这个动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猜测“谁会最先达到终点”,“为什么”等问题,这样引入新课,就可以为教学创造生活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组织数学活动,达成亲身体验,实现知识意义构建
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提供丰富资源,扩大信息交流,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的相继建立,给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获取不仅仅能从书报杂志上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在校园网、因特网上获得。但是现在网上信息泛滥严重,教师进行教学时,可先将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整理,提供相应文件夹或者是一些网址、搜索引擎,教师通过指导,组织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资源的搜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制作课件时,可以设计一拟人化的小动物,咬着一根绳把它围成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利用计算机动画和丰富的色彩,使它灵活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总和,此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动物咬着绳子,把围好的图形重新展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的确是这四条边的总和.在这个案例中,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充分表现出学习者的主动性;在另一方面,学生又通过交流、协作等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时学生已成了认知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和建构者。
四,发展多向思维,揭示内在规律,提高学生整合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一反以前通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相互倒沙的指令和要求,只提供几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低、底高都不等、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和若干沙子,由学生自主地摆弄、操作、实验、猜测、验证、错误、矫正……学生的探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底高都不等的圆柱、圆锥的倒沙中,看不到两者的关系;在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的倒沙中感到两者有某种关系;但有什么关系呢,仍然很模糊,后来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倒沙中,才发现了两者本质的联系。通过自主思维,不但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突破了重、难点,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