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7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学习内容。其中指出:本任务群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就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若干专题深入研讨,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鉴赏品位,把握时代精神和时代走向。①
可见,在时代背景下解读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体会时代特征,才能使学生突破时代的限制与隔膜,理解历史语境下的文学创作,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鉴赏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文试以2019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表妹》与2019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到梨花屯去》为例,结合学情,对解读“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1.发现线索,锁定“大时代”
1.1 关于时间的表述
林斤澜《表妹》发表于1984年《十月》第6期,何士光《到梨花屯去》写于1979年5月。两个故事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前者发生在一对表姐妹之间,后者发生在两个下乡的干部之间。
《苏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其中介绍了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等内容。
关注小说的写作时间,关联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及主题的理解。
1.2 抓住时代关键词
在这两篇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时代关键词,如“承包”“实事求是”“安徽”“包队干部”,这些词汇鲜明地指向小说的时代背景,成为解读小说的第一把钥匙。
以“承包”一词为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一词也就成为了时代流行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在《表妹》一文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句子——“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一个“也”字透露出时代的新气象和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表妹”们对于劳动的热爱、对通过劳动致富的渴望溢于言表。
再如《到梨花屯去》中,两个包队干部的对话围绕七六年在梨花屯挖沟一事展开,谢主任说,“实事求是嘛!……该由我负责!”自从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后,“实事求是”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以此为着眼点,通过人物语言体察人物的内心,不难看出新时期人们在思想上的变化。
2.抓住细节,品读“小人物”
2.1《表妹》中的“表姐”
(一)人物语态的前后比较
在《表妹》一文中,“表姐”这一形象的前后语态有着明显的变化。起初她说,“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一个“倒是”,一个“也”,两个副词里暗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除了这些也没什么好夸奖的了。”接下来,“表姐”作为话题的引领者,将两姐妹间的对话引入了一个“比较”的语境里。比马路、比干活、比空气、比工资,至此,“表姐”作为城市劳动者的优越感达到了一个燃点——“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
然而,当“表妹”表示农村也开始“搞承包”之后,故事情节发生了陡转,两人在对话中的“胜负”发生了逆转。“表姐”从之前的得意转为“问得急点”“急得不知道转弯”“脑筋飞快转动”“听着都吓得心跳”等等状态,语言也由之前的言不由衷转为诚恳地说“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二)人物动作的前后比较
“表姐”这一形象的生动,还在于作者对其动作的描写。起初,她“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在与“表妹”對话时,作者这样描写到——“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这些动作的描写,既增加了“表姐”这一形象的立体感、丰富性,也使作品增加了诙谐的趣味,更重要的是,为后文“表姐”的变化做了有效的铺垫。在故事的结尾,“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这一“扑”、一“蹲”、一“抓”、一“揉搓”,呼应上文的动作描写,凸显“表姐”的劳动者质朴本色,也写出她内心对劳动致富的渴望。
(三)高考试题对人物形象丰富性的考查
2019江苏卷关于《表妹》一文的简答题之一为“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参考答案为: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如果不能把小说放在大的背景下解读,不能把人物形象还原到大时代的舞台上,就很难答出“劳动”“渴望”“改变生活”等关键词。正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才会呈现出那样一种对新生活的渴望,一种新时代的蓬勃朝气,一种相信劳有所得的幸福感。
2.2 《到梨花屯去》中的“谢主任”与“老赵”
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到梨花屯去》似乎比《表妹》更有隔膜感。学生在阅读后提出了五花八门的疑问,例如“他们去梨花屯干嘛?”“为什么要挖一条没用的沟?”“老赵和谢主任抢着为挖沟负责,是在暗中较量,比谁的权力更大、态度更硬吗?”“沟被填上了不该叫好吗?因为这样谁都不用担责了呀。”“为什么老赵和谢主任后来不说话了?”等等。这都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没有运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去解读小说的深层内涵。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人物对话的主题——“由我负责”
“老赵”和“谢主任”之间的对话,一直围绕着“负责”这个关键词。尽管“谢主任”因为说话比较强势、官方,也因其职务高于“老赵”,他的语言并不像“老赵”那么诚恳,但他口中的“负责”依然是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的,不能单纯地将它说成是一种虚伪。正是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历史语境,使人们呈现出一种敢说敢做、勇于担责的时代风貌。“老赵”与“谢主任”争着为“挖沟”一事负责,并非暗中较量,而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首尾呼应的细节——“两个乘客的沉默”
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沉默”,发生在赶车老人讲话之后。老人不仅交代了那条沟被填平的结局,还用农民朴素的眼光和语言对那条沟做了评价——“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正是老人的一番话,让两个农村干部陷入了真正的反思,从而加深了对“负责”、“基层干部肩膀硬”的理解,这也是他们从喋喋不休转为沉默的深层原因。
3.结合自然环境,把握社会环境
《表妹》中有个“溪滩”,《到梨花屯去》中有条“路”,小说中自然环境的设计都颇有深意。
前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清新、生机勃勃的氛围,配合两个劳动妇女的对话,自然暗示了社会环境的新气息。后者在文中有多处描写,如“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有爬坡了”“路转了一个大弯”“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等,都凸显了“路”的双关含义。一方面,它是故事中真实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又象征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之路。这条路既是坎坷的,又是朝向未来与希望的。理解这条“路”的象征义,有助于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解读小说,离不开作者生活及创作的大环境,训练学生勾连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大时代的视角下阅读和分析小说,才能使阅读深入,也会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性。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9页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
可见,在时代背景下解读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体会时代特征,才能使学生突破时代的限制与隔膜,理解历史语境下的文学创作,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鉴赏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文试以2019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表妹》与2019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到梨花屯去》为例,结合学情,对解读“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1.发现线索,锁定“大时代”
1.1 关于时间的表述
林斤澜《表妹》发表于1984年《十月》第6期,何士光《到梨花屯去》写于1979年5月。两个故事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前者发生在一对表姐妹之间,后者发生在两个下乡的干部之间。
《苏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其中介绍了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等内容。
关注小说的写作时间,关联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及主题的理解。
1.2 抓住时代关键词
在这两篇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时代关键词,如“承包”“实事求是”“安徽”“包队干部”,这些词汇鲜明地指向小说的时代背景,成为解读小说的第一把钥匙。
以“承包”一词为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一词也就成为了时代流行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在《表妹》一文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句子——“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一个“也”字透露出时代的新气象和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表妹”们对于劳动的热爱、对通过劳动致富的渴望溢于言表。
再如《到梨花屯去》中,两个包队干部的对话围绕七六年在梨花屯挖沟一事展开,谢主任说,“实事求是嘛!……该由我负责!”自从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后,“实事求是”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以此为着眼点,通过人物语言体察人物的内心,不难看出新时期人们在思想上的变化。
2.抓住细节,品读“小人物”
2.1《表妹》中的“表姐”
(一)人物语态的前后比较
在《表妹》一文中,“表姐”这一形象的前后语态有着明显的变化。起初她说,“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一个“倒是”,一个“也”,两个副词里暗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除了这些也没什么好夸奖的了。”接下来,“表姐”作为话题的引领者,将两姐妹间的对话引入了一个“比较”的语境里。比马路、比干活、比空气、比工资,至此,“表姐”作为城市劳动者的优越感达到了一个燃点——“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
然而,当“表妹”表示农村也开始“搞承包”之后,故事情节发生了陡转,两人在对话中的“胜负”发生了逆转。“表姐”从之前的得意转为“问得急点”“急得不知道转弯”“脑筋飞快转动”“听着都吓得心跳”等等状态,语言也由之前的言不由衷转为诚恳地说“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二)人物动作的前后比较
“表姐”这一形象的生动,还在于作者对其动作的描写。起初,她“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在与“表妹”對话时,作者这样描写到——“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这些动作的描写,既增加了“表姐”这一形象的立体感、丰富性,也使作品增加了诙谐的趣味,更重要的是,为后文“表姐”的变化做了有效的铺垫。在故事的结尾,“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这一“扑”、一“蹲”、一“抓”、一“揉搓”,呼应上文的动作描写,凸显“表姐”的劳动者质朴本色,也写出她内心对劳动致富的渴望。
(三)高考试题对人物形象丰富性的考查
2019江苏卷关于《表妹》一文的简答题之一为“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参考答案为: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如果不能把小说放在大的背景下解读,不能把人物形象还原到大时代的舞台上,就很难答出“劳动”“渴望”“改变生活”等关键词。正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才会呈现出那样一种对新生活的渴望,一种新时代的蓬勃朝气,一种相信劳有所得的幸福感。
2.2 《到梨花屯去》中的“谢主任”与“老赵”
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到梨花屯去》似乎比《表妹》更有隔膜感。学生在阅读后提出了五花八门的疑问,例如“他们去梨花屯干嘛?”“为什么要挖一条没用的沟?”“老赵和谢主任抢着为挖沟负责,是在暗中较量,比谁的权力更大、态度更硬吗?”“沟被填上了不该叫好吗?因为这样谁都不用担责了呀。”“为什么老赵和谢主任后来不说话了?”等等。这都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没有运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去解读小说的深层内涵。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人物对话的主题——“由我负责”
“老赵”和“谢主任”之间的对话,一直围绕着“负责”这个关键词。尽管“谢主任”因为说话比较强势、官方,也因其职务高于“老赵”,他的语言并不像“老赵”那么诚恳,但他口中的“负责”依然是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的,不能单纯地将它说成是一种虚伪。正是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历史语境,使人们呈现出一种敢说敢做、勇于担责的时代风貌。“老赵”与“谢主任”争着为“挖沟”一事负责,并非暗中较量,而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首尾呼应的细节——“两个乘客的沉默”
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沉默”,发生在赶车老人讲话之后。老人不仅交代了那条沟被填平的结局,还用农民朴素的眼光和语言对那条沟做了评价——“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正是老人的一番话,让两个农村干部陷入了真正的反思,从而加深了对“负责”、“基层干部肩膀硬”的理解,这也是他们从喋喋不休转为沉默的深层原因。
3.结合自然环境,把握社会环境
《表妹》中有个“溪滩”,《到梨花屯去》中有条“路”,小说中自然环境的设计都颇有深意。
前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清新、生机勃勃的氛围,配合两个劳动妇女的对话,自然暗示了社会环境的新气息。后者在文中有多处描写,如“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有爬坡了”“路转了一个大弯”“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等,都凸显了“路”的双关含义。一方面,它是故事中真实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又象征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之路。这条路既是坎坷的,又是朝向未来与希望的。理解这条“路”的象征义,有助于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解读小说,离不开作者生活及创作的大环境,训练学生勾连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大时代的视角下阅读和分析小说,才能使阅读深入,也会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性。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9页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