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们的行为是受原则规范的,原则是人们进行正确行动的准则与尺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需要一些原则加以规范。必须用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典型性原则、个性原则加以规范。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原则
人们的行为是受原则规范的,原则是人们进行正确行动的准则与尺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需要一些原则加以规范。由于历史课程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原则表现在:选用史料的严谨,尽量选用第一手史料,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并对史料真伪进行辨别。
选用史料,最好选用一手史料。二手资料经过后人加工,带有一定主观性,相比来说,客观真相性大打折扣。例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时,引用美国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莱克星顿的枪声”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文中讲到殖民地民兵同英军士兵的对峙交火,作者十分确定地指出,是英军士兵首先向殖民地民兵开了枪。随后,消息传到各殖民地,各殖民地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采用这一描述,论证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是不是英军首先开枪?显然不可以得出以上结论。教师应明确具有文学色彩的描述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不属于一手材料。真实的史料运用必须先经过细致、准确、充分的考证、研究后才能做出判定。
考证史料,要学会鉴别真伪。即便教科书也会有真伪问题。比如,关于八国联军侵华中的“奥”应该为哪个国家?人民版教材(2005年第一版)的说法是侵华国家中的“奥”为“奥地利”。有一位教师发现了这个问题,查找资料后认识到:1867年,建立的奥匈帝国,是建立在匈牙利与哈布士堡达成妥协的基础上的。这个帝国除在外交、国防及财政等行政单位上是共建的,其他如立法机构、政府内阁及首都是双重的。因这种行政立法的划分,1867年至1918年期间又名为“双重时代”。可见八国联军侵华国家中的“奥”应是“奥匈帝国”①。如果教师不科学地鉴别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就容易向学生传递错误的历史知识,那么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也就是不正确的了。
对于伪史料,也是有其利用价值的。因为可以将伪史料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发掘历史资料去伪存真,进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例如,讲授必修一《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一课时,涉及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问题,教师可选用《雍正王朝》的情节。剧中,雍正皇帝为了及时了解西北战事、调度军饷决定成立“军机处”,并且亲自指定了张廷玉、马奇、隆科多等任职军机处,第二天,军机处的牌子便挂了起来。引导学生查阅史书等,对故事进行证伪,形成正确的历史知识。而根据史书记载,因为在雍正七年(1729年)对西北地区大量用兵,由于内阁在太和门之外,害怕泄露军事机密的缘故,在隆宗门设立了“军机房”,在内阁中选择谨言慎行的人进入“军机房”处理紧急军务,并且可以辅佐皇帝对政务进行处理。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为“办理军机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军机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对视频与史书的记载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电视剧中的历史事件是存在艺术加工成分的。这种“纠错”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懂得凡事应该弄个清楚明白,对学生“求真”、“求实”意识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适用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适用性原则表现在: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选择史料。
首先,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以课标为前提。认真分析与课标相关的资源,结合教材,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其次,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时,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时,根据学生现实状况不同有所差异。如果学生对教师选用的教学资源已经非常熟悉,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选用的课程资源远远大于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史料运用进行取舍。讲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时,如果学生对近代服饰的变迁感兴趣,就应该选择近代服饰变迁为切入点,假如学生对近代交通变迁感兴趣,就可以选择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为切入点。
三、典型性原则
对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遵循典型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应该选用有代表性的课程资源,并实现教学目标及与学生特点相适应。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课程资源中,同一结论可以有很多资料进行论证,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问题说清楚,选用最具代表性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就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以“张骞通西域”为例,可提供以下史料:“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从这段史料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相较于其他史料记载,《史记》作为传统正史的可信度更高。此外,张骞出使西域时,司马迁亦在世,二者大致生活在同一年代。因此,这段材料可作为典型性史料用于历史教学。
四、个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个性原则表现在:应该从实际出来,既发挥学校和地方特色,又展示教师风格,突出个性,选择有利教学的最佳史料。
充分发挥教师的风格与个性。在教师风格及个性的作用下,进入课堂的课程资源就有了教师的个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掌握水平、开发方式及程度都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学生视角考虑问题的能力等。如苏州相城区黄埭中学倪永彬老师喜欢书法,并有一定造诣,他就根据自己的优势,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必修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时,倪老师首先以“人”、“马”、“山”、“虎”、“水”等实例有趣生动地对汉字演变进行讲解。用一张张不同的图片对文字由象形字到近代简体字的转变过程进行展示,演示汉字由图画、符号进行演变过程,书画同源。接着,倪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书法作品,并讲述自己擅长的书法字体特点。学生对老师的精彩讲解及演示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被汉字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这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课程,实效上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②。
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任务,其所在位置、历史传统、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学生结构、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方面都大不相同”③,教师应根据本校基本情况,开发符合校情的课程。从历史角度来看,学习与研究学校的发展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正确价值观具有重大的影响。如一些有着深厚历史的学校本身便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如一些学校自身厚重的历史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一些老牌的重点中学。如江苏省黄埭中学(苏州市相城区),它建于1929年,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横跨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三个时代,厚重的校史及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值得教师开发。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选定的课题,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家乡及祖国的热爱情感,对乡土文化进行更好的弘扬与传播。如有丰富历史资源的苏州,从博物馆到实地,从人文景观到民俗民风,应有尽有。教师应该对苏州地区的历史人物、文化及历史遗迹等进行开发利用,使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就近原则及体现地方特色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开发及广泛拓展学校周边地区的历史。
注释:
①沈为慧.《对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质疑》.《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期,第59页.
②本案例由江苏省黄埭中学倪永彬老师提供.
③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第26页.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原则
人们的行为是受原则规范的,原则是人们进行正确行动的准则与尺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需要一些原则加以规范。由于历史课程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原则表现在:选用史料的严谨,尽量选用第一手史料,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并对史料真伪进行辨别。
选用史料,最好选用一手史料。二手资料经过后人加工,带有一定主观性,相比来说,客观真相性大打折扣。例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时,引用美国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莱克星顿的枪声”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文中讲到殖民地民兵同英军士兵的对峙交火,作者十分确定地指出,是英军士兵首先向殖民地民兵开了枪。随后,消息传到各殖民地,各殖民地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采用这一描述,论证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是不是英军首先开枪?显然不可以得出以上结论。教师应明确具有文学色彩的描述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不属于一手材料。真实的史料运用必须先经过细致、准确、充分的考证、研究后才能做出判定。
考证史料,要学会鉴别真伪。即便教科书也会有真伪问题。比如,关于八国联军侵华中的“奥”应该为哪个国家?人民版教材(2005年第一版)的说法是侵华国家中的“奥”为“奥地利”。有一位教师发现了这个问题,查找资料后认识到:1867年,建立的奥匈帝国,是建立在匈牙利与哈布士堡达成妥协的基础上的。这个帝国除在外交、国防及财政等行政单位上是共建的,其他如立法机构、政府内阁及首都是双重的。因这种行政立法的划分,1867年至1918年期间又名为“双重时代”。可见八国联军侵华国家中的“奥”应是“奥匈帝国”①。如果教师不科学地鉴别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就容易向学生传递错误的历史知识,那么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也就是不正确的了。
对于伪史料,也是有其利用价值的。因为可以将伪史料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发掘历史资料去伪存真,进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例如,讲授必修一《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一课时,涉及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问题,教师可选用《雍正王朝》的情节。剧中,雍正皇帝为了及时了解西北战事、调度军饷决定成立“军机处”,并且亲自指定了张廷玉、马奇、隆科多等任职军机处,第二天,军机处的牌子便挂了起来。引导学生查阅史书等,对故事进行证伪,形成正确的历史知识。而根据史书记载,因为在雍正七年(1729年)对西北地区大量用兵,由于内阁在太和门之外,害怕泄露军事机密的缘故,在隆宗门设立了“军机房”,在内阁中选择谨言慎行的人进入“军机房”处理紧急军务,并且可以辅佐皇帝对政务进行处理。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为“办理军机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军机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对视频与史书的记载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电视剧中的历史事件是存在艺术加工成分的。这种“纠错”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懂得凡事应该弄个清楚明白,对学生“求真”、“求实”意识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适用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适用性原则表现在: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选择史料。
首先,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以课标为前提。认真分析与课标相关的资源,结合教材,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其次,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时,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时,根据学生现实状况不同有所差异。如果学生对教师选用的教学资源已经非常熟悉,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选用的课程资源远远大于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史料运用进行取舍。讲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时,如果学生对近代服饰的变迁感兴趣,就应该选择近代服饰变迁为切入点,假如学生对近代交通变迁感兴趣,就可以选择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为切入点。
三、典型性原则
对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遵循典型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应该选用有代表性的课程资源,并实现教学目标及与学生特点相适应。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课程资源中,同一结论可以有很多资料进行论证,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问题说清楚,选用最具代表性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就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以“张骞通西域”为例,可提供以下史料:“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从这段史料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相较于其他史料记载,《史记》作为传统正史的可信度更高。此外,张骞出使西域时,司马迁亦在世,二者大致生活在同一年代。因此,这段材料可作为典型性史料用于历史教学。
四、个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个性原则表现在:应该从实际出来,既发挥学校和地方特色,又展示教师风格,突出个性,选择有利教学的最佳史料。
充分发挥教师的风格与个性。在教师风格及个性的作用下,进入课堂的课程资源就有了教师的个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掌握水平、开发方式及程度都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学生视角考虑问题的能力等。如苏州相城区黄埭中学倪永彬老师喜欢书法,并有一定造诣,他就根据自己的优势,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必修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时,倪老师首先以“人”、“马”、“山”、“虎”、“水”等实例有趣生动地对汉字演变进行讲解。用一张张不同的图片对文字由象形字到近代简体字的转变过程进行展示,演示汉字由图画、符号进行演变过程,书画同源。接着,倪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书法作品,并讲述自己擅长的书法字体特点。学生对老师的精彩讲解及演示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被汉字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这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课程,实效上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②。
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任务,其所在位置、历史传统、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学生结构、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方面都大不相同”③,教师应根据本校基本情况,开发符合校情的课程。从历史角度来看,学习与研究学校的发展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正确价值观具有重大的影响。如一些有着深厚历史的学校本身便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如一些学校自身厚重的历史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一些老牌的重点中学。如江苏省黄埭中学(苏州市相城区),它建于1929年,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横跨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三个时代,厚重的校史及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值得教师开发。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选定的课题,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家乡及祖国的热爱情感,对乡土文化进行更好的弘扬与传播。如有丰富历史资源的苏州,从博物馆到实地,从人文景观到民俗民风,应有尽有。教师应该对苏州地区的历史人物、文化及历史遗迹等进行开发利用,使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就近原则及体现地方特色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开发及广泛拓展学校周边地区的历史。
注释:
①沈为慧.《对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质疑》.《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期,第59页.
②本案例由江苏省黄埭中学倪永彬老师提供.
③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