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与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也逐渐走向合理化与高级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平台率先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气息,它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其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圳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产业结构跳跃式变化为路径、以政府营造环境和机制为推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的特有发展模式①,利用30多年的时间,从改革开放前的一个边陲小镇发展到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为战略新兴产业并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国际先进城市。因此,分析深圳产业结构的演化历程和驱动因素对我国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特征
产业结构升级就是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度化演化的过程,包含两层内涵:一是产业间的升级,即主导產业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的过程;二是产业内升级,即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内部的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深圳经过3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产业间结构升级显著,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产业结构演变阶段来看,可将深圳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参见表一):
第一阶段:1980年—1990年,在这一阶段深圳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171.7亿元,增长接近63倍,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0.289:0.26:0.451调整为1990年的0.041:0.448:0.511。特别是1980—1985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强;第三产业以较高起点继续发展,但主要是以商业、服务业等相对单一的行业为主。产业结构表现为从“三、一、二”到“三、二、一”的转变。
这一阶段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内外资的流入,依托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背景,吸引的外商投资以“三来一补”形式为主,深圳借此以“三来一补”的形式积极承接香港的加工工业,使深圳能以较快速度、较大规模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变,虽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处于低端,但为深圳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对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1991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深圳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237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2187亿元,增长超过8倍,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从1991年的0.034:0.476:0.49调整为2000年的0.007:0.497:0.49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三来一补”逐渐被深加工所替代,第二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旅游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由“三、二、一”向“二、三、一”转变,二、三产业逐渐走向均衡发展的道路。
这一阶段的产业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创新为推动力,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他们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效仿再创造,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深圳牢牢地抓住了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凭借丰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上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升级。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深圳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24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82亿元,增长接近3倍,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0.006:0.495:0.498调整为2010年的0.0006:0.472:0.52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降低并出现负增长,二、三产业不断发展,但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又重新回到“三、二、一”的状态。
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内升级明显。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产业升级不仅表现为产业间升级,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产业内升级,即同一产业的增加值是否延价值链不断攀升。深圳的第二产业内部逐步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最终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2. 经济全球化下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因素
深圳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必然存在着关键性因素的支撑,本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试图从要素驱动、创新驱动、制度保障三个不同却又彼此相关的视角分析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因素。
2.1要素驱动
古典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分为三个部分:土地、劳动和资本。土地作为一种要素禀赋,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又是人力因素难以改变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如果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则该国或地区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发展资源型的产业。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劣势,则它在这一产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相对于毗邻的香港,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地价低廉,对吸引港资和海外非常有利,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的土地资源优势逐步衰减。由此,深圳转向了以专业化劳动力和资本为主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
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当充分考虑了国际分工的因素后,被定义为专业化劳动力。专业化劳动力的两个重要特性不容忽视。首先,专业化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成本不断降低,专业化劳动力特别是高端专业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增强,而高端专业化劳动力的流入由于其外溢性带来的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管理与丰富的营销策略有助于充分利用学习曲线建立快速追赶发达国家的学习能力。其次,专业化劳动力具有差异性,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根据这种差异性选择某一领域,凭借其专业化劳动力在国际分工中的低工资成本优势,促进这一领域专业化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并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促进这一领域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甚至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深圳在不同时期吸引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化劳动力投身于深圳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深圳是打工者的天堂,90年代是创业者的天堂,本世纪则是创新者的天堂。现阶段,深圳的人才发展思路正是契合了对高端专业化劳动力的需求,突出强调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门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从2011年开始,深圳市在未来5年每年投入3至5亿元,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套服务和创新专项资助,深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有助于实现国内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兼收并举。 资本既是企业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也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充裕的资本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产业结构按照合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资本在不同产业的流向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本总是从低附加值的产业流向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深圳较早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大量吸收内资和外资,资本积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深圳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关键要素支持。深圳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79年的3201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8258270万元,增长超过了2579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由1979年的0.1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43亿美元,年均增长26.1%。
2.2创新驱动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回顾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经济的中心一直是伴随着技术创新的中心而转移的。因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产业。技术创新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专业化不断发展的作用下,从原有产业分化出新的产业。二是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取代旧技术、旧工艺、旧设备,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三是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各个产业间的技术创新是不平衡的,创新能力强、高生产率的产业很容易替代创新能力弱、低生产率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性的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深圳在孕育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创造创新成果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深圳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深圳市政府不断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以及技术进步资金管理的配套政策。深圳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视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稳中有升,从1999年的46.76%增长到2010年的60.1%。专利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深圳的专利申请量从1991年的261增长到2010年的49430,增长达188倍。中兴、华为已经成长为跨国经营的自主创新龙头企业,腾讯、朗科、迈瑞等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相关领域的行业龙头。深圳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专利发明出自企业。毫无疑问,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深圳保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提供了动力支持。
2.3制度保障
制度安排对产业结构升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制度安排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经济中是以政府计划为主要依据配置资源,而市场经济中是以市场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两种制度安排的选择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其次,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通过一定的经济、行政、法律等配套手段来引导经济按照合理的方向演进;再次,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状态。如果制度安排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產业结构就会出现协调状态;如果制度安排不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就会导致产业结构出现不协调。
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它强调要遵循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是,市场的高效、合理化运行也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作为支撑,高效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传递信息资源、调节供求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正是在遵循自由市场的理念的基础上,强调制度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深圳发展到今天,产业结构升级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深圳市政府的大力作为。深圳市政府以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理念,遵循“小政府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工作重点一直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上。从1987年首次公开拍卖土地到2009年创业板块的推出无不体现了深圳市政法为促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而给予的制度支持。
要素积累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物质基础,技术创新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制度保障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体制保障。三大动力因素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而促进了深圳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
3. 深圳经验的启示
深圳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普遍启示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从世界范围内把握自身的发展和转移趋势,从全球化国际分工中找准自身的切入点,从自身的要素禀赋的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并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具体而言,深圳经验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以下几点借鉴意义:
首先,要为专业化劳动力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深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在本地区发展,有“英雄不问出处、来了就是深圳人”之称。深圳借助专业化劳动力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发明的创造和新产业的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知识引进、知识积累、模仿性创新和原创性创新的各个阶段,政府都要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要特别重视知识创新在源头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构建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动力支持。
最后,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要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坚持市场机制在产业升级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指引力度。
注释:
①许明达, “深圳发展模式”初探-深圳产业结构20年演化的实证考察[J],《特区经济》2000/10
②数据来源2011《深圳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高俊光,于渤,杨武.《产业技术创新对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4).
[2] 李萍.《深圳功能的再定位-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J],《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3] 苏东斌、钟若愚.《曾经沧海-深圳经济体制创新考察》[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60-67.
[4] 唐杰,赵登峰.《图表中的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77-182.
[5] 张明志,李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作者简介:曹秋静,1986年生,河北唐山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加工贸易)。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与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也逐渐走向合理化与高级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平台率先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气息,它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其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圳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产业结构跳跃式变化为路径、以政府营造环境和机制为推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的特有发展模式①,利用30多年的时间,从改革开放前的一个边陲小镇发展到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为战略新兴产业并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国际先进城市。因此,分析深圳产业结构的演化历程和驱动因素对我国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特征
产业结构升级就是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度化演化的过程,包含两层内涵:一是产业间的升级,即主导產业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的过程;二是产业内升级,即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内部的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深圳经过3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产业间结构升级显著,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产业结构演变阶段来看,可将深圳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参见表一):
第一阶段:1980年—1990年,在这一阶段深圳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171.7亿元,增长接近63倍,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0.289:0.26:0.451调整为1990年的0.041:0.448:0.511。特别是1980—1985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强;第三产业以较高起点继续发展,但主要是以商业、服务业等相对单一的行业为主。产业结构表现为从“三、一、二”到“三、二、一”的转变。
这一阶段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内外资的流入,依托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背景,吸引的外商投资以“三来一补”形式为主,深圳借此以“三来一补”的形式积极承接香港的加工工业,使深圳能以较快速度、较大规模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变,虽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处于低端,但为深圳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对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1991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深圳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237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2187亿元,增长超过8倍,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从1991年的0.034:0.476:0.49调整为2000年的0.007:0.497:0.49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三来一补”逐渐被深加工所替代,第二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旅游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由“三、二、一”向“二、三、一”转变,二、三产业逐渐走向均衡发展的道路。
这一阶段的产业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创新为推动力,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他们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效仿再创造,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深圳牢牢地抓住了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凭借丰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上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升级。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深圳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24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82亿元,增长接近3倍,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0.006:0.495:0.498调整为2010年的0.0006:0.472:0.52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降低并出现负增长,二、三产业不断发展,但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又重新回到“三、二、一”的状态。
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内升级明显。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产业升级不仅表现为产业间升级,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产业内升级,即同一产业的增加值是否延价值链不断攀升。深圳的第二产业内部逐步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最终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2. 经济全球化下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因素
深圳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必然存在着关键性因素的支撑,本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试图从要素驱动、创新驱动、制度保障三个不同却又彼此相关的视角分析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因素。
2.1要素驱动
古典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分为三个部分:土地、劳动和资本。土地作为一种要素禀赋,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又是人力因素难以改变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如果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则该国或地区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发展资源型的产业。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劣势,则它在这一产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相对于毗邻的香港,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地价低廉,对吸引港资和海外非常有利,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的土地资源优势逐步衰减。由此,深圳转向了以专业化劳动力和资本为主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
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当充分考虑了国际分工的因素后,被定义为专业化劳动力。专业化劳动力的两个重要特性不容忽视。首先,专业化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成本不断降低,专业化劳动力特别是高端专业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增强,而高端专业化劳动力的流入由于其外溢性带来的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管理与丰富的营销策略有助于充分利用学习曲线建立快速追赶发达国家的学习能力。其次,专业化劳动力具有差异性,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根据这种差异性选择某一领域,凭借其专业化劳动力在国际分工中的低工资成本优势,促进这一领域专业化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并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促进这一领域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甚至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深圳在不同时期吸引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化劳动力投身于深圳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深圳是打工者的天堂,90年代是创业者的天堂,本世纪则是创新者的天堂。现阶段,深圳的人才发展思路正是契合了对高端专业化劳动力的需求,突出强调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门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从2011年开始,深圳市在未来5年每年投入3至5亿元,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套服务和创新专项资助,深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有助于实现国内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兼收并举。 资本既是企业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也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充裕的资本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产业结构按照合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资本在不同产业的流向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本总是从低附加值的产业流向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深圳较早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大量吸收内资和外资,资本积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深圳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关键要素支持。深圳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79年的3201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8258270万元,增长超过了2579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由1979年的0.1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43亿美元,年均增长26.1%。
2.2创新驱动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回顾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经济的中心一直是伴随着技术创新的中心而转移的。因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产业。技术创新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专业化不断发展的作用下,从原有产业分化出新的产业。二是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取代旧技术、旧工艺、旧设备,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三是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各个产业间的技术创新是不平衡的,创新能力强、高生产率的产业很容易替代创新能力弱、低生产率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性的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深圳在孕育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创造创新成果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深圳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深圳市政府不断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以及技术进步资金管理的配套政策。深圳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视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稳中有升,从1999年的46.76%增长到2010年的60.1%。专利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深圳的专利申请量从1991年的261增长到2010年的49430,增长达188倍。中兴、华为已经成长为跨国经营的自主创新龙头企业,腾讯、朗科、迈瑞等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相关领域的行业龙头。深圳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专利发明出自企业。毫无疑问,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深圳保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提供了动力支持。
2.3制度保障
制度安排对产业结构升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制度安排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经济中是以政府计划为主要依据配置资源,而市场经济中是以市场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两种制度安排的选择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其次,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通过一定的经济、行政、法律等配套手段来引导经济按照合理的方向演进;再次,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状态。如果制度安排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產业结构就会出现协调状态;如果制度安排不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就会导致产业结构出现不协调。
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它强调要遵循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是,市场的高效、合理化运行也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作为支撑,高效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传递信息资源、调节供求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正是在遵循自由市场的理念的基础上,强调制度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深圳发展到今天,产业结构升级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深圳市政府的大力作为。深圳市政府以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理念,遵循“小政府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工作重点一直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上。从1987年首次公开拍卖土地到2009年创业板块的推出无不体现了深圳市政法为促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而给予的制度支持。
要素积累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物质基础,技术创新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制度保障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体制保障。三大动力因素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而促进了深圳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
3. 深圳经验的启示
深圳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普遍启示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从世界范围内把握自身的发展和转移趋势,从全球化国际分工中找准自身的切入点,从自身的要素禀赋的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并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具体而言,深圳经验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以下几点借鉴意义:
首先,要为专业化劳动力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深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在本地区发展,有“英雄不问出处、来了就是深圳人”之称。深圳借助专业化劳动力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发明的创造和新产业的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知识引进、知识积累、模仿性创新和原创性创新的各个阶段,政府都要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要特别重视知识创新在源头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构建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动力支持。
最后,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要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坚持市场机制在产业升级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指引力度。
注释:
①许明达, “深圳发展模式”初探-深圳产业结构20年演化的实证考察[J],《特区经济》2000/10
②数据来源2011《深圳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高俊光,于渤,杨武.《产业技术创新对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4).
[2] 李萍.《深圳功能的再定位-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J],《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3] 苏东斌、钟若愚.《曾经沧海-深圳经济体制创新考察》[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60-67.
[4] 唐杰,赵登峰.《图表中的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77-182.
[5] 张明志,李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作者简介:曹秋静,1986年生,河北唐山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加工贸易)。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