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当前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手脑并用、讲练结合方式来培养学生机械识图能力的项目式教学设计,一年的实施效果证明该项目教学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机械制图的积极性,有较好的操作性,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 高职 机械制图 项目式 教学设计
《机械制图与CAD》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以前《机械制图》与CAD实训两部分内容,主要培养最基本的识图和绘图能力,也是学生从事机械相关岗位必须掌握的最基础、最核心的技能。提高《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关键就在于课程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当前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机械类高职学生初进校门就开始学习制图,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基础知识开始,到投影原理和基本体的表达与识读,再到绘制图样和识读工作图,需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希望学生既能绘图又能识图,但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毕业还不能识图更不会绘图,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同时《机械制图与CAD》课程要求学生有严谨的作图习惯,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这对于行为习惯不太好,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二)教学模式与效果
当前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基本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后的学生作业为辅,课堂上老师一般会结合挂图和模型讲授,基本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后要求学生去花较多时间做作业来巩固提高也不太现实,一味地听老师讲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改革教学模式,从基础的教学设计开始。
二、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才有针对性。
(一)课程的目标
《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以前称为《机械制图》,学完理论课程后再进行1周的CAD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是要学生既能识图又能熟练绘图,还是有主次之分?根据大多数制图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来看,也都是则重于绘图。可见,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一般来说是要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绘制出合格的机械图样,这样的定位对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合理的,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则是学非所用。其原因有三:一是从学生的就业导向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一般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从事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很少,高职生更需要的是识图技能而不是绘图;二是从在校期间的课程安排来看,教学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学生能快速识图,为学好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三是从识图与绘图的难易程度来看,识图比绘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所以,高职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应以提高识图技能为重点,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快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为高职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服务,此目的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和机械制图教学大纲的精神。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制图应用广泛,因此结合当前实际,将机械识图和CAD绘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CAD技能和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
(二)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将一年的制图课程的学习领域分为6大项目模块,每个模块分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以学生完成相应的识图和绘图任务为考核目标(表1)。
三、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组织与评价
(一)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传授模式,以多媒体演示、模型观察、教师识图与绘图示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教师课前制作任务单,以“问题启发—课堂讨论—教师知识资讯讲授、示范—学生独立与协作完成任务单上对应任务—当堂教学效果考核”为基本程序。
例如:项目二任务6的教学过程为:(1)提出任务:正四棱锥被一正垂面P截切后的投影,补全俯视图中的漏线。(2)学生讨论,明确本次学习目标,重难点;(3)教师对相关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4)学生完成(一)中的任务,教师巡回指导;(5)完成拓展任务:补全正四棱锥被一水平面和一正垂面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并补画其侧面投影;(6)各组互评,组长汇报,教师检查打分。
(二)学习效果评价
不再以原来的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作为整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一是2小时之内考试很难考察到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而是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标准很难激励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动力。因此取消期末考试,将更注重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每个任务单完成情况,每次任务都进行考核,更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从一年的实施效果看,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虽然没有期末考试,相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识图、绘图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四、结语
总之,本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听、看、思、练、做环环相扣,符合机械制图课程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技能的培养。以项目教学形式将实物模型与机械图样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今后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著.机械识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 高职 机械制图 项目式 教学设计
《机械制图与CAD》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以前《机械制图》与CAD实训两部分内容,主要培养最基本的识图和绘图能力,也是学生从事机械相关岗位必须掌握的最基础、最核心的技能。提高《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关键就在于课程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当前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机械类高职学生初进校门就开始学习制图,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基础知识开始,到投影原理和基本体的表达与识读,再到绘制图样和识读工作图,需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希望学生既能绘图又能识图,但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毕业还不能识图更不会绘图,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同时《机械制图与CAD》课程要求学生有严谨的作图习惯,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这对于行为习惯不太好,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二)教学模式与效果
当前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基本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后的学生作业为辅,课堂上老师一般会结合挂图和模型讲授,基本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后要求学生去花较多时间做作业来巩固提高也不太现实,一味地听老师讲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改革教学模式,从基础的教学设计开始。
二、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才有针对性。
(一)课程的目标
《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以前称为《机械制图》,学完理论课程后再进行1周的CAD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是要学生既能识图又能熟练绘图,还是有主次之分?根据大多数制图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来看,也都是则重于绘图。可见,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一般来说是要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绘制出合格的机械图样,这样的定位对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合理的,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则是学非所用。其原因有三:一是从学生的就业导向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一般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从事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很少,高职生更需要的是识图技能而不是绘图;二是从在校期间的课程安排来看,教学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学生能快速识图,为学好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三是从识图与绘图的难易程度来看,识图比绘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所以,高职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应以提高识图技能为重点,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快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为高职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服务,此目的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和机械制图教学大纲的精神。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制图应用广泛,因此结合当前实际,将机械识图和CAD绘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CAD技能和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
(二)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将一年的制图课程的学习领域分为6大项目模块,每个模块分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以学生完成相应的识图和绘图任务为考核目标(表1)。
三、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组织与评价
(一)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传授模式,以多媒体演示、模型观察、教师识图与绘图示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教师课前制作任务单,以“问题启发—课堂讨论—教师知识资讯讲授、示范—学生独立与协作完成任务单上对应任务—当堂教学效果考核”为基本程序。
例如:项目二任务6的教学过程为:(1)提出任务:正四棱锥被一正垂面P截切后的投影,补全俯视图中的漏线。(2)学生讨论,明确本次学习目标,重难点;(3)教师对相关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4)学生完成(一)中的任务,教师巡回指导;(5)完成拓展任务:补全正四棱锥被一水平面和一正垂面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并补画其侧面投影;(6)各组互评,组长汇报,教师检查打分。
(二)学习效果评价
不再以原来的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作为整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一是2小时之内考试很难考察到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而是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标准很难激励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动力。因此取消期末考试,将更注重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每个任务单完成情况,每次任务都进行考核,更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从一年的实施效果看,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虽然没有期末考试,相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识图、绘图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四、结语
总之,本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听、看、思、练、做环环相扣,符合机械制图课程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技能的培养。以项目教学形式将实物模型与机械图样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今后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著.机械识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