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24日,星期天。城市里的很多年轻人正忙着逛街,看电影,买圣诞礼物的时候,另外一群年轻或曾经年轻的人们却在长白山的冰天雪地中默默倾注着自己的热情。自从12月初进驻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场备战冬会和2007年自由式滑雪世界锦标赛以米,他们已经有一个月没“下山”了……
清晨6:30分“零下g摄氏度简直太暖和了”
像往常一样,清晨六点半,队员郭心心的闹铃轻轻响起。这声音与她设定的爆炸手机铃音相比,简直就像蚊子呓语之于鞭炮齐鸣。她说,练了这么多年,到这个时候就会自然醒,其实定闹钟只是个心理作用罢了。
出早操是空中技巧运动员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对这个项目而言,风力、风向、湿度、雪质都会对发挥造成很大影响,出早操除了可以起到活动身体的作用之外,最重要的是对当天的环境有一个感知。
拉开厚厚的窗帘,一阵寒气扑来。远处的山,还躲在薄薄的晨雾里,雪是灰的。心心睡眼惺忪地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手套、口罩,推门出去,11年了,每天的早操对她来说,似乎也成了生物钟的一部分。这时,寂静的楼道并没有完全苏醒,因为这天是自由式滑雪全国锦标赛个人决赛的日子,只有十二名参赛的队员要出早操,其他人都可以难得睡上一次懒觉。不远处的地毯上,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做着身体练习,细看原来是李妮娜,腰部有伤并不用出操跑步的她,也坚持准时起床。
经过宾馆大厅时,看到前台的牌子上写着:今日最低温度:零下9摄氏度。一出门,阴冷的山风吹在裸露的皮肤上,针扎一样,地上的雪结成了一层白冰。但队员们却“不屑”地说,跟阿尔山或是亚布利雪场相比,像今天这天气,就算太暖和了。在那里,气温有时会降到零下40摄氏度,眼睫毛一遇到哈气,就会立马结成冰,手在外面裸露一会儿,就会僵硬得像萝卜一样。而且,在一些大型赛事的备战和比赛期间,凌晨4点半就出操也是家常便饭。
他们从山间公路上跑步回来时,天已大亮,山顶灰蒙蒙的雪也渐渐光鲜起来……简单地在楼道做了些抻拉动作后,队员们各自回房间。这时,楼道才算真正开始热闹,水声、电视里的新闻声、招呼同伴去吃早饭的喊声,让这个运动队的清晨格外生动起来。
据说,无论教练还是队员都有个习惯,那就是洗漱完毕,吃完早饭,再上床上来个“回笼觉”,其实也算不上“觉”,只是简单地躺一会儿,哪怕五分钟。这一天的比赛是上午十点开始,按照惯例,队员们要在八点半就到赛场进行测速和赛前训练。
刚过七点半,就看见郭心心有些留恋地从床上爬起来了,于是疑惑地问她:“十分钟就可以走到场地了?怎么起这么早?”她说:“我总得穿衣服啊!”
头脑中出现一个问号?什么衣服要穿这么久?
上午8:15身上的装备有十几公斤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队员们把的这些“家伙”一件件套在身上,真的无法想象,他们穿着这么笨重的衣服,还能在空中做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翻腾动作。
首先要穿保暖内衣,再在腿上套上长过膝盖的袜子、然后是护膝、比赛服,到了赛场还要穿防震背心儿,护腰、戴头盔……当然,还少不了滑雪靴和滑雪板。空中技巧的滑雪靴分为内外两部分,里面的,队员们叫它——“鞋瓤子”,不穿时会放入电热片来保持它的干燥。忍不住试了一下,谁知只是穿上内外两层鞋,还没有穿滑雪板,腿就已经沉得像打了石膏一般。准确数据:只这双鞋就足足3.5公斤。
八点一刻左右,阳光很好。
驻地通往赛场的路上,五六个背着背包、扛着滑雪板的队员在弓着身子顶风而行。穿着、背着、扛着这十几公斤的重量,他们每天来回要走四趟,就像雪地搬运工。
到达着陆坡下,他们穿好滑雪板,拉住索道的拖车依次从右侧滑行上山,而我们只能从左面步行攀上一个很高的雪坡。迎风走着,风会卷起一层浮雪,打在脸上,灌进脖子里,凉得很。正吃力地走着,忽然听到后面有人打招呼,回头看,原来是领队闫晓娟。“今天风不小啊”,闫领队边说边用手压着帽子。从月初世界杯中国站开赛到现在,她也在“山上”工作将近一个月了。十个月前的都灵冬奥会上,通过中国几代人冰雪人的坚守与拼搏,中国雪上项目历史性地获得一金一银,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作为领队的闫晓娟更多的是感到了肩头的压力。
上午8:25摄像机穿皮衣,教练热得一身汗
裁判台设在赛道边一座三层的简易小楼,一、二楼供运动员和媒体记者休息和观摩比赛,三楼是裁判们的工作平台。每层都安放着两台电暖气,第一次见到它们时,我跺着已经被雪打湿的脚,有种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冲动。
一楼的木头长椅上,坐着一位来自黑龙江电视台的同行,不过最扎眼的不是他,而是他身旁的摄像机。这大机器竟被穿上了一件合身的“皮衣”,严严实实的,只露个镜头在外面,怯怯地洞悉着身边的一切。韩晓鹏似乎对它比较感兴趣,记者解释说:“这机器也有脾气,太冷了会罢工。”
今天参加个人决赛的男女六个队员分别是:韩晓鹏、邱森、李科、岳海涛、齐广璞、刘庆忠、郭心心、徐梦桃、王娇、李妮娜、张鑫和宋书瑶。他们中有的在二楼做着抛接球等内容的准备活动,有的在整理着防震背心、护腰、脖套、眼镜和头盔。不知谁先挑头说了一句:“明天是圣诞节呢,有什么安排?”于是有人跟着说:“啥安排,训练呗,又不会放假下山……”
从小楼的窗户望出去,工作人员在修理着助滑坡、跳台。仔细看,纪冬、吴志海和陈洪彬三位教练的身影也在其中。他们拿着铲刀,抢子等各式各样的工具,时而像勤劳的农夫,时而又像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家。
“你见过其他冬季室外项目的教练员有每天一身汗的吗?”纪冬教练说。如果你看过都灵冬奥会空中技巧的比赛,你一定对镜头中出发区那个大喊:“COME ON!”的年轻面孔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纪冬还是外教达斯汀的助手,而新的赛季他已经和吴志海和陈洪彬两位教练一起,组成这支队伍新的教练团队。运动员出身的他说,当这个项目的教练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每天他们要提前来到雪场,清扫雪道、修跳台。
看似简单的助滑坡、跳台和着陆坡其实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定,稍有差池便会对运动员的安全产生影响。拿跳台来说,每个高度、角度都不同,需要用量角尺和米尺一段一段地修整好,说得更详细些,就是用一把60厘米长的尺子做工具,这60厘米是什么角度,下60厘米是什么角度,一共十三个角度要丝毫不差,这是需要每天修补的。一旦碰到下雪下雨,教练更要提早一个小时到训练场。
远望着丈夫趴在跳台上精雕细琢的神态,曾为中国获得雪上项目第一块奥运银牌的名将徐囡囡边在电暖气边捂着手,便跟旁边人打趣道“纪冬这个人就是仔细,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能给粘好。”说这话时,眼 神里有一种自豪。其实,两人才新婚两个月,新家还没有装修好,这次也是恰逢全国锦标赛,已退役的徐囡囡作为沈阳体院队的教练率队来到北大湖,夫妻才有了团聚的机会。
上午8:30-10:00速度60迈,“飞”到5楼高
赛道旁边的音响里,放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彰显着这个项目特有的激情。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广播即时的天气状况。最近的一次说:“气温零下5.6摄氏度,雪温零下9.0摄氏度,风向东南,风速5.4米/秒。”
参赛的队员们正在测速,这是每次训练和比赛前的必要步骤。站在着陆坡底,看着队员从至少十几米的高空翻腾而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震撼。
助滑虽然不属于评分范围之内,但直接关系到后三部分的完成质量。助滑速度的快慢是运动员、教练员非常重视的环节,每次训练、比赛前,甚至在训练、比赛期间,都要进行助滑速度的测试,以确定出发的起点。
在外教达斯汀执教中国时,曾带来一个先进的临场指挥模式,即在出发点增加教练。当时在训练中,经常能看到中方教练纪冬站在跳台上面,达斯汀站在下面,一人手握一个对讲机,遥相呼应。以往比赛或训练时,教练只站在跳台处,如果运动员出发前需要提醒什么,教练员就只能大声喊叫,但运动员不可能随身佩戴对讲机,因此现场很混乱,队员因为听不清楚要求,有可能造成心理上更加慌乱。这一系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目前教练组仍然沿用这一模式,只不过纪冬站在了跳台边,与出发点的吴志海教练配合。
教练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帮队员选择出发点是一项非常需要经验的事情。
纪冬解释说:“比如运动员在一个点出发,无风的时候,时速是54公里,顺风的时候是56公里,上下能差两公里,如果一顺风,就得让她往下一段距离,来弥补两公里的差异,但具体的数据就靠教练员的经验了。”
“风真的很有这么大的影响么?”
队员宋书瑶眨眨眼睛说:“这么跟你形容吧。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大风天训练,只是觉得做动作很困难,也没觉得太害怕,结果晚上回去看见录像中的自己,差点吓死!我都被吹到上山索道的最高点了,然后就在那一点垂直落下……身体就像在高空中练武术。”
上午10:00-11:00残酷与美丽并存
比赛正式开始,由于只是全国性的比赛,在场的观众并不多。有一对专程从上海来吉林滑雪的年轻夫妇,路过空中技巧的赛场,被眼前的选手在高空的动作震撼住了,他们抬头看着天空,嘴巴张得老大。当得知刚才做动作的是韩晓鹏时,男的一愣,问:“是那个冬奥会冠军?”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先是兴奋,继而又责怪妻子这么难得的机会,怎么没有带相机?
与年轻夫妇在同一位置的,还有一辆原地候命的急救车和队医周大夫。每当看到队员落地不稳,周大夫的眼神中就掠过一丝担心。他说:“练这个项目,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膝盖……”
正说着,李妮娜由于速度不够,在最拿手的动作上,出现了闪失,从着陆坡上重重地摔下来……所幸,并无大碍。
空中技巧是一项很优美刺激的运动,也伴随着危险,据统计,选手腾空后的高度距离地面至少十多米,落地时身体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力,这就是选手膝盖容易受伤的原因。而在短短3秒左右的从最高点到落地的过程中,如果动作不规范到位,身体姿态、重心调整不好,落地更会受到其他伤害。
这天,本来要参赛的宋书瑶,却坐在小楼上,原来前天预赛时她的腿受了伤。这个小名为“佳佳”的女孩,今年才刚满20岁,却已经历过一段坎坷的历程。2002年,她一条腿的韧带受了伤,一直没有恢复好,两年后,另一条腿的韧带又突然断裂,她不得不双腿一起做手术。她说当时就感觉腿像被截去了一样,每挪一下就像扎在钉子上,大家都以为她就这么退役了,没想到休养了两年后,她又带着可爱的笑容回到了大家中间。我问她:“再站在出发点时,害怕么?”小姑娘说:“有点……但是更多的是兴奋,我又回来了!”
像佳佳一样的队员,这个队伍里还有很多,中国空中技巧第一位男子冠军欧晓涛及女队员李妮娜、郭心心、代爽飞、张鑫等等,他们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伤病,但是这方雪场、这片天空还是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们的热情,选择坚持的同时,他们也诠释着中国冰雪人的顽强。
周大夫说,韧带做完手术恢复时,作拉伸是最痛苦的,有时膝盖一压下去,人会疼得喊出声来。但队员还是利用一切时间恢复,有的甚至把上厕所都当成锻炼韧带的机会。
但是,面对有些媒体片面夸大这个项目“高危“的报道,纪冬说:“造成‘高危’的原因有三个,天气、场地和教练掌控运动员生理状况的能力。除了天气,另外两个方面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体系来控制,达到减少不必要伤病的目的。”
中午12:00“娜娜,你没事吧?”
比赛刚结束,队员们开心地在裁判台所在的小楼上说笑着,有的在手舞足蹈地描述今天比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有的则安安静静地带着耳机,收拾着行装。
楼下跳台边,已经换了衣服的韩晓鹏,突然“滑”过来问:“不是要拍照么?在什么地方?我去通知。”我远远地指指着停止区的一块空地,他说:“好”旋即消失。
不一会儿,几个队员聚到了约定的地点。在这几个快乐的年轻人中,韩晓鹏俨然扮演着维持着“秩序”的长者角色,并且时不时还笑着对大家说:“抓紧,快点,旱拍完早回去吃饭……”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有种感觉,他不但像一个队长,更像一个老大哥。实际上,24岁的韩晓鹏确实也是队里年龄最长的队员。女孩们在镜头面前摆出各种造型,展现着独有的纯朴和可爱,摄影师一时拍得兴起,说:“我喊一二三,大家跳起来!要表现出活力!”话音没落,刚刚摔了的李妮娜无奈地说:“我的腰不行,跳不了……”于是,身边的队友们赶紧“挡驾”:“对,她现在不能跳。”
韩晓鹏、李妮娜、郭心心等一批老队员,从1995年空中技巧在中国组队开始,便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远比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长,所以十多年的感情积累,让她们看起来就像兄弟姐妹,而后加入这个集体的小弟弟、小妹妹也深受这种传统感染。总之,走进这支队伍,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大家庭。
午饭,依然是宾馆餐厅的自助餐,除了说说哪道菜更好吃之外,她们吃饭时谈得最多的还是动作、比赛。而这个中午,近乎每一个遇到李妮娜的队员,都会关切地问一声:“娜娜,你没事吧?”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让整个餐厅变得暖暖的。
下午18:00“妈,给我备好‘平安果儿’!”
下午,比完赛的队员们痛痛快快睡了一觉。傍晚时,队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平安果’是什么
清晨6:30分“零下g摄氏度简直太暖和了”
像往常一样,清晨六点半,队员郭心心的闹铃轻轻响起。这声音与她设定的爆炸手机铃音相比,简直就像蚊子呓语之于鞭炮齐鸣。她说,练了这么多年,到这个时候就会自然醒,其实定闹钟只是个心理作用罢了。
出早操是空中技巧运动员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对这个项目而言,风力、风向、湿度、雪质都会对发挥造成很大影响,出早操除了可以起到活动身体的作用之外,最重要的是对当天的环境有一个感知。
拉开厚厚的窗帘,一阵寒气扑来。远处的山,还躲在薄薄的晨雾里,雪是灰的。心心睡眼惺忪地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手套、口罩,推门出去,11年了,每天的早操对她来说,似乎也成了生物钟的一部分。这时,寂静的楼道并没有完全苏醒,因为这天是自由式滑雪全国锦标赛个人决赛的日子,只有十二名参赛的队员要出早操,其他人都可以难得睡上一次懒觉。不远处的地毯上,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做着身体练习,细看原来是李妮娜,腰部有伤并不用出操跑步的她,也坚持准时起床。
经过宾馆大厅时,看到前台的牌子上写着:今日最低温度:零下9摄氏度。一出门,阴冷的山风吹在裸露的皮肤上,针扎一样,地上的雪结成了一层白冰。但队员们却“不屑”地说,跟阿尔山或是亚布利雪场相比,像今天这天气,就算太暖和了。在那里,气温有时会降到零下40摄氏度,眼睫毛一遇到哈气,就会立马结成冰,手在外面裸露一会儿,就会僵硬得像萝卜一样。而且,在一些大型赛事的备战和比赛期间,凌晨4点半就出操也是家常便饭。
他们从山间公路上跑步回来时,天已大亮,山顶灰蒙蒙的雪也渐渐光鲜起来……简单地在楼道做了些抻拉动作后,队员们各自回房间。这时,楼道才算真正开始热闹,水声、电视里的新闻声、招呼同伴去吃早饭的喊声,让这个运动队的清晨格外生动起来。
据说,无论教练还是队员都有个习惯,那就是洗漱完毕,吃完早饭,再上床上来个“回笼觉”,其实也算不上“觉”,只是简单地躺一会儿,哪怕五分钟。这一天的比赛是上午十点开始,按照惯例,队员们要在八点半就到赛场进行测速和赛前训练。
刚过七点半,就看见郭心心有些留恋地从床上爬起来了,于是疑惑地问她:“十分钟就可以走到场地了?怎么起这么早?”她说:“我总得穿衣服啊!”
头脑中出现一个问号?什么衣服要穿这么久?
上午8:15身上的装备有十几公斤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队员们把的这些“家伙”一件件套在身上,真的无法想象,他们穿着这么笨重的衣服,还能在空中做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翻腾动作。
首先要穿保暖内衣,再在腿上套上长过膝盖的袜子、然后是护膝、比赛服,到了赛场还要穿防震背心儿,护腰、戴头盔……当然,还少不了滑雪靴和滑雪板。空中技巧的滑雪靴分为内外两部分,里面的,队员们叫它——“鞋瓤子”,不穿时会放入电热片来保持它的干燥。忍不住试了一下,谁知只是穿上内外两层鞋,还没有穿滑雪板,腿就已经沉得像打了石膏一般。准确数据:只这双鞋就足足3.5公斤。
八点一刻左右,阳光很好。
驻地通往赛场的路上,五六个背着背包、扛着滑雪板的队员在弓着身子顶风而行。穿着、背着、扛着这十几公斤的重量,他们每天来回要走四趟,就像雪地搬运工。
到达着陆坡下,他们穿好滑雪板,拉住索道的拖车依次从右侧滑行上山,而我们只能从左面步行攀上一个很高的雪坡。迎风走着,风会卷起一层浮雪,打在脸上,灌进脖子里,凉得很。正吃力地走着,忽然听到后面有人打招呼,回头看,原来是领队闫晓娟。“今天风不小啊”,闫领队边说边用手压着帽子。从月初世界杯中国站开赛到现在,她也在“山上”工作将近一个月了。十个月前的都灵冬奥会上,通过中国几代人冰雪人的坚守与拼搏,中国雪上项目历史性地获得一金一银,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作为领队的闫晓娟更多的是感到了肩头的压力。
上午8:25摄像机穿皮衣,教练热得一身汗
裁判台设在赛道边一座三层的简易小楼,一、二楼供运动员和媒体记者休息和观摩比赛,三楼是裁判们的工作平台。每层都安放着两台电暖气,第一次见到它们时,我跺着已经被雪打湿的脚,有种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冲动。
一楼的木头长椅上,坐着一位来自黑龙江电视台的同行,不过最扎眼的不是他,而是他身旁的摄像机。这大机器竟被穿上了一件合身的“皮衣”,严严实实的,只露个镜头在外面,怯怯地洞悉着身边的一切。韩晓鹏似乎对它比较感兴趣,记者解释说:“这机器也有脾气,太冷了会罢工。”
今天参加个人决赛的男女六个队员分别是:韩晓鹏、邱森、李科、岳海涛、齐广璞、刘庆忠、郭心心、徐梦桃、王娇、李妮娜、张鑫和宋书瑶。他们中有的在二楼做着抛接球等内容的准备活动,有的在整理着防震背心、护腰、脖套、眼镜和头盔。不知谁先挑头说了一句:“明天是圣诞节呢,有什么安排?”于是有人跟着说:“啥安排,训练呗,又不会放假下山……”
从小楼的窗户望出去,工作人员在修理着助滑坡、跳台。仔细看,纪冬、吴志海和陈洪彬三位教练的身影也在其中。他们拿着铲刀,抢子等各式各样的工具,时而像勤劳的农夫,时而又像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家。
“你见过其他冬季室外项目的教练员有每天一身汗的吗?”纪冬教练说。如果你看过都灵冬奥会空中技巧的比赛,你一定对镜头中出发区那个大喊:“COME ON!”的年轻面孔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纪冬还是外教达斯汀的助手,而新的赛季他已经和吴志海和陈洪彬两位教练一起,组成这支队伍新的教练团队。运动员出身的他说,当这个项目的教练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每天他们要提前来到雪场,清扫雪道、修跳台。
看似简单的助滑坡、跳台和着陆坡其实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定,稍有差池便会对运动员的安全产生影响。拿跳台来说,每个高度、角度都不同,需要用量角尺和米尺一段一段地修整好,说得更详细些,就是用一把60厘米长的尺子做工具,这60厘米是什么角度,下60厘米是什么角度,一共十三个角度要丝毫不差,这是需要每天修补的。一旦碰到下雪下雨,教练更要提早一个小时到训练场。
远望着丈夫趴在跳台上精雕细琢的神态,曾为中国获得雪上项目第一块奥运银牌的名将徐囡囡边在电暖气边捂着手,便跟旁边人打趣道“纪冬这个人就是仔细,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能给粘好。”说这话时,眼 神里有一种自豪。其实,两人才新婚两个月,新家还没有装修好,这次也是恰逢全国锦标赛,已退役的徐囡囡作为沈阳体院队的教练率队来到北大湖,夫妻才有了团聚的机会。
上午8:30-10:00速度60迈,“飞”到5楼高
赛道旁边的音响里,放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彰显着这个项目特有的激情。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广播即时的天气状况。最近的一次说:“气温零下5.6摄氏度,雪温零下9.0摄氏度,风向东南,风速5.4米/秒。”
参赛的队员们正在测速,这是每次训练和比赛前的必要步骤。站在着陆坡底,看着队员从至少十几米的高空翻腾而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震撼。
助滑虽然不属于评分范围之内,但直接关系到后三部分的完成质量。助滑速度的快慢是运动员、教练员非常重视的环节,每次训练、比赛前,甚至在训练、比赛期间,都要进行助滑速度的测试,以确定出发的起点。
在外教达斯汀执教中国时,曾带来一个先进的临场指挥模式,即在出发点增加教练。当时在训练中,经常能看到中方教练纪冬站在跳台上面,达斯汀站在下面,一人手握一个对讲机,遥相呼应。以往比赛或训练时,教练只站在跳台处,如果运动员出发前需要提醒什么,教练员就只能大声喊叫,但运动员不可能随身佩戴对讲机,因此现场很混乱,队员因为听不清楚要求,有可能造成心理上更加慌乱。这一系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目前教练组仍然沿用这一模式,只不过纪冬站在了跳台边,与出发点的吴志海教练配合。
教练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帮队员选择出发点是一项非常需要经验的事情。
纪冬解释说:“比如运动员在一个点出发,无风的时候,时速是54公里,顺风的时候是56公里,上下能差两公里,如果一顺风,就得让她往下一段距离,来弥补两公里的差异,但具体的数据就靠教练员的经验了。”
“风真的很有这么大的影响么?”
队员宋书瑶眨眨眼睛说:“这么跟你形容吧。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大风天训练,只是觉得做动作很困难,也没觉得太害怕,结果晚上回去看见录像中的自己,差点吓死!我都被吹到上山索道的最高点了,然后就在那一点垂直落下……身体就像在高空中练武术。”
上午10:00-11:00残酷与美丽并存
比赛正式开始,由于只是全国性的比赛,在场的观众并不多。有一对专程从上海来吉林滑雪的年轻夫妇,路过空中技巧的赛场,被眼前的选手在高空的动作震撼住了,他们抬头看着天空,嘴巴张得老大。当得知刚才做动作的是韩晓鹏时,男的一愣,问:“是那个冬奥会冠军?”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先是兴奋,继而又责怪妻子这么难得的机会,怎么没有带相机?
与年轻夫妇在同一位置的,还有一辆原地候命的急救车和队医周大夫。每当看到队员落地不稳,周大夫的眼神中就掠过一丝担心。他说:“练这个项目,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膝盖……”
正说着,李妮娜由于速度不够,在最拿手的动作上,出现了闪失,从着陆坡上重重地摔下来……所幸,并无大碍。
空中技巧是一项很优美刺激的运动,也伴随着危险,据统计,选手腾空后的高度距离地面至少十多米,落地时身体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力,这就是选手膝盖容易受伤的原因。而在短短3秒左右的从最高点到落地的过程中,如果动作不规范到位,身体姿态、重心调整不好,落地更会受到其他伤害。
这天,本来要参赛的宋书瑶,却坐在小楼上,原来前天预赛时她的腿受了伤。这个小名为“佳佳”的女孩,今年才刚满20岁,却已经历过一段坎坷的历程。2002年,她一条腿的韧带受了伤,一直没有恢复好,两年后,另一条腿的韧带又突然断裂,她不得不双腿一起做手术。她说当时就感觉腿像被截去了一样,每挪一下就像扎在钉子上,大家都以为她就这么退役了,没想到休养了两年后,她又带着可爱的笑容回到了大家中间。我问她:“再站在出发点时,害怕么?”小姑娘说:“有点……但是更多的是兴奋,我又回来了!”
像佳佳一样的队员,这个队伍里还有很多,中国空中技巧第一位男子冠军欧晓涛及女队员李妮娜、郭心心、代爽飞、张鑫等等,他们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伤病,但是这方雪场、这片天空还是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们的热情,选择坚持的同时,他们也诠释着中国冰雪人的顽强。
周大夫说,韧带做完手术恢复时,作拉伸是最痛苦的,有时膝盖一压下去,人会疼得喊出声来。但队员还是利用一切时间恢复,有的甚至把上厕所都当成锻炼韧带的机会。
但是,面对有些媒体片面夸大这个项目“高危“的报道,纪冬说:“造成‘高危’的原因有三个,天气、场地和教练掌控运动员生理状况的能力。除了天气,另外两个方面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体系来控制,达到减少不必要伤病的目的。”
中午12:00“娜娜,你没事吧?”
比赛刚结束,队员们开心地在裁判台所在的小楼上说笑着,有的在手舞足蹈地描述今天比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有的则安安静静地带着耳机,收拾着行装。
楼下跳台边,已经换了衣服的韩晓鹏,突然“滑”过来问:“不是要拍照么?在什么地方?我去通知。”我远远地指指着停止区的一块空地,他说:“好”旋即消失。
不一会儿,几个队员聚到了约定的地点。在这几个快乐的年轻人中,韩晓鹏俨然扮演着维持着“秩序”的长者角色,并且时不时还笑着对大家说:“抓紧,快点,旱拍完早回去吃饭……”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有种感觉,他不但像一个队长,更像一个老大哥。实际上,24岁的韩晓鹏确实也是队里年龄最长的队员。女孩们在镜头面前摆出各种造型,展现着独有的纯朴和可爱,摄影师一时拍得兴起,说:“我喊一二三,大家跳起来!要表现出活力!”话音没落,刚刚摔了的李妮娜无奈地说:“我的腰不行,跳不了……”于是,身边的队友们赶紧“挡驾”:“对,她现在不能跳。”
韩晓鹏、李妮娜、郭心心等一批老队员,从1995年空中技巧在中国组队开始,便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远比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长,所以十多年的感情积累,让她们看起来就像兄弟姐妹,而后加入这个集体的小弟弟、小妹妹也深受这种传统感染。总之,走进这支队伍,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大家庭。
午饭,依然是宾馆餐厅的自助餐,除了说说哪道菜更好吃之外,她们吃饭时谈得最多的还是动作、比赛。而这个中午,近乎每一个遇到李妮娜的队员,都会关切地问一声:“娜娜,你没事吧?”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让整个餐厅变得暖暖的。
下午18:00“妈,给我备好‘平安果儿’!”
下午,比完赛的队员们痛痛快快睡了一觉。傍晚时,队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平安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