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21日至22日,“自然辩证法与美丽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南京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渤海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共计7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南京农业大学严火其教授、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东南大学刘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南京大学肖玲教授分别主持了大会的学术报告和交流发言活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任务,而自然辩证法学科历来关注生态文明主题,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和谐发展之道。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界曾发表了一大批富有哲理、见解独到的自然观论著,今天仍有很多自然辩证法学界的学者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不仅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我国的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优良的学术传统,面向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指出,“美丽中国”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一种诗意表达。我国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标志之一,体现了从“人定胜天”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生态需求的回应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理想境界的追求。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应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先进的国家,即为我们常说的“既富又绿”的国家。美丽中国要靠生态文明来托举。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方向一致,建设进程基本同步。衡量美丽中国的根本标志就是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约束和激励的机制,环境友好的生态科技是可靠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的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应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在报告中指出,“思想活跃,关注现实”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优良传统,自然辩证法研究应密切关注当代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他深入分析了现实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难”问题,指出生态环境屡遭破坏、难以保护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利益驱动”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的行为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表现。我们虽不能否认“利益驱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必须认识到“利益驱动”的局限性。我们应树立“物质先于精神,精神优于物质”的理念,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一方面必须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要让人的行为动机从“利益驱动”上升为“理性指导”,也就是通过人的理性认识来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的关系,从而指导人的行为。
  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哲学思考,指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决定着人对这个自然世界的责任以及人改造自然的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调的就是人和自然融为一体;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要求人类负有看护好自然的责任,以及要采取共生、共赢的方式来对待自然。此外,“人与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还要求我们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要认识到人和自然处在一个复杂的生态关系中。最后,在实践中我们要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东南大学刘魁教授指出,新时代需要新型现代化,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生态文明价值为引领的现代化,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尽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一定可以实现。
  中国地质大学黄娟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重塑幸福观,实现幸福观的绿色转向,形成生态文明新时代幸福观。中国农业大学尹北直教授指出,中国农耕文化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传承与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陶林副教授指出,从实践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和环保压力之间的矛盾,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和健全地方政府官员的环境问责制。暨南大学李春尧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南京交通学院陆礼教授提出,我国应借鉴当代发达国家的“绿色交通”理念,“建设一个清洁和公平的运输系统”。北京建筑大学张国老师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25篇学术交流论文,既有理论探讨和观点剖析,又有现实关注和案例分析;既有对国外学术前沿的追踪,又有对国内最新成果的介绍;既有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阐发,又有对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又有学术新人的思想精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视角综合交叉的特点。
  (责任编辑 张月红)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探讨美学和生态学关系的学科正在兴起,在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但生态美学不试图改变世界或者采取直接的行动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目标是理解现实的美丽程度,提供批判性的理论认知。在概念上,生态美学和自然生态美学非常接近,他们有着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研究对象。在普遍观念中,生态美学是关于未经人类改造或者只在很小的程度上被改造的自然部分的原则,提倡顺应自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将自身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集体发展实现融合的发生机制与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行路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归纳式推理方法对山东莱州田家村金丰合作社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可将自身建设与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实现融合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以党的领导为宗旨,通过夯实群众基础,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建设,可将乡村文化建设与产业建
期刊
近年来,人类基因编辑的进展一次又一次地叩响基因编辑人类的大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关于基因编辑的伦理论争。这种伦理论争实质是对高新科技时代人之所以为人的伦理审问,它既包含着对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互作的全面反思,也包含着基于新的科研进展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构的探索,包含着代内、代际和种际道德正义的整体思考,包含着对未来人的生产和再生产乃至自然和经济社会再生产方式颠覆性转型的
期刊
摘要:被誉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创始之父”康芒纳诞辰整整100周年了。康芒纳在生态学、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史领域的理论建树与实践张力,与其良好的学习工作经历、激进的思想观念转变、厚重的学术思想来源和充满生态智慧的代表性论著不无内在深层逻辑关联。康芒纳第一次将自然、人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生态学维度分析环境危机的产生根源,并揭示出环境危机根源就在于人为技术圈与自在生态圈之间作用与反作用,提出著名的“生态学四法
期刊
摘 要:“强可持续性”依赖于资源管理或自然资源保护原则,它认为自然环境或生态资本的某些形式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福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贡献。基于这种对强可持续性的理解,当代人类社会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保护我们生存其中的自然环境,因为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它能自我修复的极限。强可持续性不但在伦理层面上提出了我们“如何做好正确的事”这一
期刊
18 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试图用力学研究人的本质,说人是机器,只是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如果说这种观点被我们视为无稽之谈,那么最近几十年的各种人学科技的突破,从人类基因全部解码到核磁共振成像对大脑活动的无损即时观察等等,无不令科学家坚信关于“人”的科学终于“成熟”了。1把目光放回国内,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经公开,尽管舆论哗然,质疑之声遍起,他本人仍然坚信“基因手术是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的
期刊
2018年12月22日,“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第三期工作坊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主题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多维视野:研究与教学”,由外国语学院承办。参加工作坊的专家大多为国内生态文学、生态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报告内容涉及新世纪生态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生态文学国别批评、生态批评实践探索以及生态教育与课程建设等议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学术交流成果。  本次工作坊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
期刊
摘 要:政治哲学和环境哲学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新领域。人们认为以往仅仅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与仅仅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哲学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实质上任何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都会需要或者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各组织内部的包括经济、社会权利关系等善品的重新分配。近年来政治哲学也逐渐将环境伦理及环境哲学纳入重点讨论议题;而政治哲学常常探讨的社会群体责任共担层面的平等又会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 要:自2015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这一模式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农户知识水平落后、参与意愿不强烈等。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结合2018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伦农场、北安市赵光农场和佳木斯市桦川县、桦南县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
期刊
摘 要:公众交往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公共交往的媒介,其形态特征及属性等因素对于增加邻里交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城市居民户外公众交往空间匮乏、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等问题,以漳州市景山公园规划设计为例,从公园整体使用空间布局、园内活动组织、单体空间形态、地域文化共鸣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公众交往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园在改善公众交往方面提供相关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