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行业的翻身仗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ool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画:《中国经济周刊》美编 孙竹

  五一小长假就要来了!
  这是疫情影响下第一个五一黄金周,也是家电企业最看重的黄金销售季节,不少业内人士预测,五一小长假家电市场有望迎来消费者们换新消费高峰。
  另一方面,2021年的4月底,家电企业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陆续出炉。不管是传统巨头、厨电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均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这个号称“最燃”的黄金假期,能让家电行业迎来期盼已久的翻身仗吗?

董明珠和电商集体宣布五一不涨价


  “空调涨价是因为近期铜价在上涨,但不是长期的。格力坚持不涨价,但如果铜价继续上涨,就要视情况而定了,不要把这个马上转移给消费者。”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如是表示。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1年2月,洗衣机均价同比提升6.4%,其中波轮、滚筒单洗、洗烘一体机均价同比分别上涨5%、6.9%、12.3%。空调行业2月份均价为2925元,同比增长24.5%;油烟机当月线上均价同比上调5.4%,均价为1282元……很多家电在2月份迎来“涨价潮”。
  根据媒体的统计,包括TCL、海信、美的、奥克斯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厂商从2021年年初就开始发出涨价通知。其中,TCL自1月15日起对冰箱、洗衣机、冷柜进行价格调整,上调幅度为5%~15%。美的冰箱事业部发布的《美的冰箱涨价通知函》是从3月1日起,美的冰箱产品价格体系上调10%~15%。
  但是,在行业拥有相当话语权的董明珠公开表态,对空调行业影响很大。
  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厂家涨价一方面是受原材料涨价推动,另一方面是以往家电的价格战太狠,对整个市场伤害太大,现在企业都往高端战略转型,也导致价格升高。他认为,目前市场销售额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正常水平,低迷的市场环境可能不足以支撑整个市场转向高端。现在这一轮的涨价主要还是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所致,“虽然原材料很可能继续紧缺,但是原材料的涨价总会到达峰值,不可能一直往上涨。”刘步尘说。
  另一位家电行业专家丁少将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在此情形之下,“不涨价”是格力非常犀利的竞争策略,与“价格武器”一并推出的,还有维修服务的升级。
  为了迎接“五一”大促,国美、苏宁等电商近期也相继推出“家电不涨价”的口号,希望能在五一黄金周赢得消费们的信任,实现大促。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消费需求开始逐渐释放,五一将成为企业业绩的试金石,众多家电厂商借助政策东风,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力图激活存量市场,希望打赢自疫情以来销售不佳的翻身仗。

小家电不仅惊艳海外还成为下沉市场最靓的星


  和白电企业要靠领导者去给市场吃“不涨价”定心丸不同,小家电企业对自己的2021年和五一小长假充满信心。
  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家电圈新兴小家电品类呈现爆发态势,其中煎烤机和破壁机的线上零售额更是分别大幅增长60.6%和56.8%。在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家电市场的电饭煲、电磁炉、电压力锅、豆浆机、破壁机、搅拌机、榨汁机、电水壶、电蒸炖锅、养生壶、煎烤机等11个品类零售额137.1亿元,同比小幅增长2.6%,小家电的热潮仍在延续。
  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不仅让中国人爱上空气炸锅、烤串机、破壁机等颜值高好操作的小家电产品,也让这些产品乘风破浪,开始出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科沃斯、石头科技海外业绩增长了491.4%和123.3%;空气净化器出口数量和金额连续8个月实现同比增长等。
  在英国专门做中国小家电销售的James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来自中国的面包机、电饭煲、咖啡机等深受欧美市场的喜爱。“和大家电不同,中国小家电产品不但性价比高,而且质量也好,欧美人很注重生活品质,破壁机、搅拌机、榨汁机、电水壶、电蒸炖锅、养生壶、煎烤机等在欧美大受欢迎。”
  “我们一点也不担心五一,不仅海外订单接到爆,而且下沉市场一定也会有收获。” 中山市力图达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目前,卷发棒、电吹风、空气炸锅、扫地机器人等在下沉市场颇受青睐,小家电企业注册量已经猛增至3万家以上,字节跳动、小米等都出现在小家电的赛道。日前,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高瓴资本宣布出资44亿欧元(大约340亿元人民币)拿下飞利浦的全球小家电业务。

谁来拯救彩电


  但是,作为家电行业昔日的老大哥,彩电的五一却非常不乐观。
  4月19日,奥维云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彩电销量比去年同期下滑0.6%,表现还不如疫情时期。如对比2019年一季度的数据则更惨,彩电销量下滑20.5%。
  4月21日晚间,四川长虹(600839.SH)發布2020年年报,公司去年营收增长6.37%至944.5亿元,但仅盈利0.45亿元,净利润连续4年下滑,彩电业务整体经营亏损。
  四川长虹在年报中解释称,是因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宏观经济下行、终端消费行为改变等因素影响。
  四川长虹曾经是国内家喻户晓的电视品牌。曾经保持了20年的国内电视销量冠军,号称:“每卖出3台彩电就有一台是长虹。” 但是,过去5年间,四川长虹业绩就处于下滑态势,企业逐渐被边缘化。
  而另外一家彩电巨头创维在3月31日发布了一款售价近20万元的彩电,令业内咋舌。
  深圳创维- RGB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国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创维电视一直定位高端路线,但(完成销售指标)压力也确实很大。”
  家电专家丁少将认为,彩电市场多年前就进入了存量市场,尤其是一季度通常也是彩电消费的淡季,彩电销量下滑在预料之中。
  “目前中国家庭电视机保有量高,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看电视,电视作为家庭娱乐中心的地位早已被动摇,虽然企业想出各种方法刺激,但彩电厂商要提振消费,不仅要强化运营,转变单纯的终端思维,还要通过运营能力的提升,借由内容和服务,找到更好的探索技术应用路径的思路。” 丁少将说。
其他文献
截至4月28日,31个省份发布了一季度GDP数据。从GDP总量看,广东省稳居第一;两个省份GDP超过2万亿元,8个省份GDP超过1万亿元。  从GDP同比增速看,31个省份全部达到两位数增长,其中8个省份GDP增速超过18.3%的全国平均水平,占比近三成。湖北省以58.3%的增速位居首位。广东省再拔头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截至4月28日,2021年一季度GDP总量超1万亿元的省份共8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具体举措。  职工医保从1998年开始建立,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个人账户的局限性也逐步凸显。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起草《指导意见》总的考虑是推动职工医保门诊保障由个人积累式保障模式
猪肉是老百姓关心的菜篮子商品,其价格也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  经历了春节期间一波小涨后,从今年3月份开始,猪肉价格持续回落。老百姓离实现“猪肉自由”还有多远?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一季度,猪肉价格平均下降12.5%,同比连续6个月下降,其中3月下降18.4%,降幅比2月扩大3.5个百分点。  日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大趋势上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
《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随着4月15日北京市2021年积分落户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常住北京的745.6万“北漂”们又看到了落户北京的曙光。与以往相比,今年的规定更为惠民,申报时间、公示时间均有所提前,给申请人后续安排留出了更为充裕的时间。  而就在两天前的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重点任务》提出,有序放开放
4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  在此之前一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于4月7日印发《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指出,支持开展互联网处方药销售。  《意见》提到,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立海南电子处
视觉中国  在“十四五”的第一个春天,我国第一季度经济迎来了亮丽的成绩单。  4月16日,國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今年一季度,面对冬春
丰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I摄  4月19日,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下称“上海车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式开幕。  受疫情影响,去年至今,海外国际A级车展如法兰克福车展、东京车展、北美国际车展等均被迫取消,上海车展作为今年全球第一场国际A级车展自然成为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盛会。  在本次车展上,新车发布和首发的密集程度也是近几年中最高的,不管是德系、美系、日系还是坐镇主场的自主品牌
近期,科技巨头跨界造车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在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下,一大批科技巨头也正在争相进入。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仅4月份以来,就有包括小米、滴滴、创维等多家公司宣布造车,而阿里、百度、华为等公司与传统车企或汽车零部件企业联合打造智能汽车新品牌的消息也层出不穷。  科技巨头们为什么要扎堆新能源汽车?“造车热”的背后,有哪些关键因素在推动?又有哪些问题值得“冷思考”?科技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