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以健康人AB血清与rhCD40L体外诱导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方法 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以健康人AB血清为基础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粒细胞
【机 构】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学实验室,太原,03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以健康人AB血清与rhCD40L体外诱导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方法 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以健康人AB血清为基础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4、rhCD40L等细胞因子,诱导单个核细胞分化形成DC,采用倒置显微镜及瑞特-吉姆萨染色观察,流式细胞术行DC表型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抗原刺激能力,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IL-12的分泌.结果 培养7 d后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并上调表达DC特征性表面分子CD83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第0、1、3、5、7天,5个时间点间CD83、CD40、CD80、CD86、CD1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253、243.769、248.181、191.267、226.339,均P<0.05).培养后的DC可较强地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GM-CSF加rhIL-4、rhCD40L组较GM-CSF加rhIL-4组刺激反应能力强.培养的DC自培养第5天始即有IL-12分泌,未加CD40L组IL-12 p40分泌量为(42.92±1.54)pg/ml,加CD40L组为(136.18±5.27)pg/ml;培养第7天,IL-12 p40分泌明显增多,两组分别为(60.09±2.27)pg/ml及(322.30±30.6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41、-22.611,均P<0.05).结论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在以健康人AB血清与rhCD40L为主的培养体系中诱导成DC.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非T细胞去除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L)的疗效.方法 3例确诊的T-LL患者获得缓解后接受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的非T细胞去除的单倍体亲缘供体的骨髓干细胞输注.其中2例患者预处理采用包含环磷酰胺(CTX)、全身照射(TBI)和阿糖胞苷(Ara-C)的清髓性方案,另1例患者采用包含CTX和白消安(BU)、Ara-C的清髓
目的 分析骨转移癌全身骨显像的特点 ,提高核素骨显像的诊断水平。方法 63 8例恶性肿瘤患者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并分析。结果 ①恶性肿瘤患者中有 67.9%发现骨转移 ,病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DLBCL组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
目的 探讨p53突变蛋白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预测作用,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 随机选择初治DLBCL患者6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突变蛋白和CD10、bcl_6
目的 探讨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S-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局部病灶野放疗8例.化疗方案主要为CHOP、EPOCH、Hyper-CVAD,以CHOP方案为主.结果 30例S-ALCL患者中位年龄36岁,男女比例为1.5∶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者分别占60.0%(18/30)、73.3%(22
目的探讨显露肩峰前缘骨赘及肩关节退变的可靠方法,为肩部慢性疾患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83位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行肩部前后位,向尾侧倾斜30度肩前后位及肩峰前后切线位
目的 研究苦参碱(MAT)诱导HL-60细胞株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MAT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分
目的总结椎管侧前方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截瘫的经验.方法采用椎管侧前方减压加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截瘫27例.结果经5~60个月随访,按Frankel标准评定,22例等级提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