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创业热潮之下,你能发现非常多的“奇葩”创业项目,这些项目定位于口味独特的人群,一种情绪和一点倾向就成为一种商机。
必须承认的是,移动互联网让“人”的一切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消费场景、沟通场景、生活场景的多样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格的多样化。可以说,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人,都拥有了真正意义的“碎片化”人格,相对也会扮演着“碎片化”的社会角色。
由此,“碎片化”的生意也就随之诞生。
(本专题28-31页)
互联网给了小众更好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奇葩”创意已经走上了商业化之路。互联网下的众筹模式让一些脑洞大开的人们实现了梦想。
美国有一位行为艺术家,众筹的项目是从60英尺的高度将一架钢琴砸向由385只香槟杯组成的香槟塔。众筹金额为2300美元,最终他得到了2975美元的支持。这个项目得到了成功,众筹者可以得到现场的玻璃碎片以及限量版的DVD。
在中国,前不久,一个众筹花砖的项目在一个月时间,获得来自全国1843人的支持,众筹到了191万元的资金,是预设标的的6倍多。这是一个叫杨函景的小众爱好者创造的商业奇迹。
杨函景是厦门人,爱好收集旧物,人称“旧物君”。过去12年,在城市拆迁改造中,他从挖掘机下抢救出32吨纯手工老水泥花砖。为了让这些带有城市记忆的旧物有更好的存在形式,他发起了这一众筹项目,就是“建一座花砖的时光花园”。
这个奇迹发生在移动互联时代。“这是一个个性化时代,但一定是在互联网时代,才可以让如此小众、个性化的产品迅速找到种子用户,并得到传播。”这家众筹网站的相关负责人认为。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指出,只要找到1000个铁杆粉丝,就可以形成一种商业模式。
Facebook的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也在2010年就说过:如果我一定要猜的话,下一个爆发式成长的领域,就是社群经济。
但如何找到这1000个和自己有同样兴趣的人?在传统年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付出很高的成本,而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小众行为的商业化提供了基础设施。
盈动投资的创始人项建标认为,互联网大众市场创业已经是一片红海,就是流量的生意,机会不多,现在必须进入到垂直细分的市场的时代,你的商业原点需要像水滴一样精致,随时准备在合适的点上爆发。说白了,痛点越来越少,未来都是个性小众创业,提供的就是超过预期的产品。当然,个性小众是起点,最终还是要遵循商业的逻辑,必须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
“互联网给了小众更好的机会。”他说。
“从小众到大众只有一步之遥,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从小众开始的”
在现代商业模式中,第一个根据收入、地域、性别、教育程度将小众的消费者区分开来的传统大众商家是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决定给不同的消费者提供适合自己的不同档次的汽车。他们精心组织、引导受众主动介入,通过各种技巧,营销、讨好,甚至引诱,调动小众,或者说分众的兴趣,让这些人最终成为大众。通用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
这种引导小众成为大众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被敏锐洞察的商家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
如中国文青小资最集中的豆瓣网,正是小众做大的代表。在豆瓣上,“小组”是一项很重要的服务。任何人都可以成立或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千奇百怪:“请假借口研究所”、“自己和自己玩”、“古怪比喻兴趣小组”、“ 跟在陌生人后面排成一列走”……
豆瓣给予每个用户细分到个人的服务,并提供让每个人依据兴趣自由组成小群体的条件。豆瓣网形成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大平台,吸引了注册用户近亿的各式各样的小众群体,并促进了小众文化的传播,其赢利模式也就由此而生。
“特立独行、自我意识很强的90后开始借助互联网,找到趣味相投的群体,他们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怪异。相比‘随大流’的普通大众,他们更愿意将个性的东西表达出来,而这些内容,正是网络传播偏爱的,背后如果有商家的推动,内心其实也藏了个性的大众很容易被‘俘虏’,小众很快就会成为主流大众。”一位资深媒体人这么认为:“从小众到大众只有一步之遥,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从小众开始的。”
“逼格”的商业价值:惺惺相惜与内容为王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小众”产品,完成了大众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大众”产品,开始追求“小众”逼格……
前者如NB(新百伦)鞋。你会发现,这款曾经被少数上层人士追捧的运动鞋,如今俨然成了“街鞋”。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藏有一种情感,需要极致、个性化的表达。因此,最好的产品,能同时满足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每个用户在感知、消费、体验产品过程中,都能重新找到自己、找到一种“小众”的尊崇感,找到一种更加高冷的“逼格”。
在这个意义上,“小众”已成为每个产品新的核心能力。所谓小时代,其核心内容也是“小众”。
后者如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在最大程度释放规模化生产效率的前提下,也最大程度上为用户提供了“小众”的可能。
比如每当你看到一个小女生手握着五月天的歌词瓶可乐——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走出便利店时,你仿佛都能读到她一连串的故事。而这也正是她挑选五月天歌词包装的用意——让你们看到“我”的内心,体会到“我”的不同,甚至能通过某种方式,给“我”一些共鸣。
小众民谣歌手宋冬野的《董小姐》为什么在年轻人中如此盛行?你应该仔细体会他的歌词:董小姐,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爱上一匹野马 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如何用“我”的口吻,来讲述每个人生命里都可能经历过而又不尽相同的爱情。于是,每个人都有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而移动互联网又能够让这种共鸣快速传染、引爆,最终满足了每个人身上那么一小点儿需求……
哈金在《小众行为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过去的大众市场,习惯从价从量,企业所获得的品牌忠诚度,往往只是随着价格竞争而来的结果,而不是真正出自消费者打从心底的选择。但是小众市场不同,通常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有一股惺惺相惜的聚合力,越是有多元选择的市场,就越是会产生渴望独立见解的人,甚至不需要商家营销就会帮着口耳相传。
对任何想让小众感起兴趣的产品来说,“内容为王”不是虚言,只有让小众们形成良好互动,造就出符合群体需求不同于“大众”的内容,才能缔造一个奇迹般的商业模式。
必须承认的是,移动互联网让“人”的一切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消费场景、沟通场景、生活场景的多样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格的多样化。可以说,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人,都拥有了真正意义的“碎片化”人格,相对也会扮演着“碎片化”的社会角色。
由此,“碎片化”的生意也就随之诞生。
(本专题28-31页)
互联网给了小众更好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奇葩”创意已经走上了商业化之路。互联网下的众筹模式让一些脑洞大开的人们实现了梦想。
美国有一位行为艺术家,众筹的项目是从60英尺的高度将一架钢琴砸向由385只香槟杯组成的香槟塔。众筹金额为2300美元,最终他得到了2975美元的支持。这个项目得到了成功,众筹者可以得到现场的玻璃碎片以及限量版的DVD。
在中国,前不久,一个众筹花砖的项目在一个月时间,获得来自全国1843人的支持,众筹到了191万元的资金,是预设标的的6倍多。这是一个叫杨函景的小众爱好者创造的商业奇迹。
杨函景是厦门人,爱好收集旧物,人称“旧物君”。过去12年,在城市拆迁改造中,他从挖掘机下抢救出32吨纯手工老水泥花砖。为了让这些带有城市记忆的旧物有更好的存在形式,他发起了这一众筹项目,就是“建一座花砖的时光花园”。
这个奇迹发生在移动互联时代。“这是一个个性化时代,但一定是在互联网时代,才可以让如此小众、个性化的产品迅速找到种子用户,并得到传播。”这家众筹网站的相关负责人认为。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指出,只要找到1000个铁杆粉丝,就可以形成一种商业模式。
Facebook的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也在2010年就说过:如果我一定要猜的话,下一个爆发式成长的领域,就是社群经济。
但如何找到这1000个和自己有同样兴趣的人?在传统年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付出很高的成本,而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小众行为的商业化提供了基础设施。
盈动投资的创始人项建标认为,互联网大众市场创业已经是一片红海,就是流量的生意,机会不多,现在必须进入到垂直细分的市场的时代,你的商业原点需要像水滴一样精致,随时准备在合适的点上爆发。说白了,痛点越来越少,未来都是个性小众创业,提供的就是超过预期的产品。当然,个性小众是起点,最终还是要遵循商业的逻辑,必须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
“互联网给了小众更好的机会。”他说。
“从小众到大众只有一步之遥,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从小众开始的”
在现代商业模式中,第一个根据收入、地域、性别、教育程度将小众的消费者区分开来的传统大众商家是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决定给不同的消费者提供适合自己的不同档次的汽车。他们精心组织、引导受众主动介入,通过各种技巧,营销、讨好,甚至引诱,调动小众,或者说分众的兴趣,让这些人最终成为大众。通用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
这种引导小众成为大众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被敏锐洞察的商家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
如中国文青小资最集中的豆瓣网,正是小众做大的代表。在豆瓣上,“小组”是一项很重要的服务。任何人都可以成立或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千奇百怪:“请假借口研究所”、“自己和自己玩”、“古怪比喻兴趣小组”、“ 跟在陌生人后面排成一列走”……
豆瓣给予每个用户细分到个人的服务,并提供让每个人依据兴趣自由组成小群体的条件。豆瓣网形成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大平台,吸引了注册用户近亿的各式各样的小众群体,并促进了小众文化的传播,其赢利模式也就由此而生。
“特立独行、自我意识很强的90后开始借助互联网,找到趣味相投的群体,他们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怪异。相比‘随大流’的普通大众,他们更愿意将个性的东西表达出来,而这些内容,正是网络传播偏爱的,背后如果有商家的推动,内心其实也藏了个性的大众很容易被‘俘虏’,小众很快就会成为主流大众。”一位资深媒体人这么认为:“从小众到大众只有一步之遥,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从小众开始的。”
“逼格”的商业价值:惺惺相惜与内容为王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小众”产品,完成了大众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大众”产品,开始追求“小众”逼格……
前者如NB(新百伦)鞋。你会发现,这款曾经被少数上层人士追捧的运动鞋,如今俨然成了“街鞋”。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藏有一种情感,需要极致、个性化的表达。因此,最好的产品,能同时满足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每个用户在感知、消费、体验产品过程中,都能重新找到自己、找到一种“小众”的尊崇感,找到一种更加高冷的“逼格”。
在这个意义上,“小众”已成为每个产品新的核心能力。所谓小时代,其核心内容也是“小众”。
后者如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在最大程度释放规模化生产效率的前提下,也最大程度上为用户提供了“小众”的可能。
比如每当你看到一个小女生手握着五月天的歌词瓶可乐——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走出便利店时,你仿佛都能读到她一连串的故事。而这也正是她挑选五月天歌词包装的用意——让你们看到“我”的内心,体会到“我”的不同,甚至能通过某种方式,给“我”一些共鸣。
小众民谣歌手宋冬野的《董小姐》为什么在年轻人中如此盛行?你应该仔细体会他的歌词:董小姐,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爱上一匹野马 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如何用“我”的口吻,来讲述每个人生命里都可能经历过而又不尽相同的爱情。于是,每个人都有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而移动互联网又能够让这种共鸣快速传染、引爆,最终满足了每个人身上那么一小点儿需求……
哈金在《小众行为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过去的大众市场,习惯从价从量,企业所获得的品牌忠诚度,往往只是随着价格竞争而来的结果,而不是真正出自消费者打从心底的选择。但是小众市场不同,通常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有一股惺惺相惜的聚合力,越是有多元选择的市场,就越是会产生渴望独立见解的人,甚至不需要商家营销就会帮着口耳相传。
对任何想让小众感起兴趣的产品来说,“内容为王”不是虚言,只有让小众们形成良好互动,造就出符合群体需求不同于“大众”的内容,才能缔造一个奇迹般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