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临风少年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k2pwerq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在路口无意间遇到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本家小婶娘,因多年未见,问她能否记得我,她笑着说当然记得,从小看着长大的呢!
  我问起阿建,她说阿建现在杭州工作,前年才结的婚,孩子挺小的,工作也忙,所以没时间回来。
  我和阿建同年,从小的他瘦弱矮小,话语较少,有点内向,见人爱咧着嘴笑,样子看上去傻乎乎的。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总是独来独往。人却极是好学,喜欢看书,成绩也好,每年都得奖状,在村里,他是我们父母眼里作为标榜的楷模。
  在中秋前后,是新稻入仓的时候,村里会集体打糍粑,这是个体力活,须得合力完成,乡邻各出一人,轮流互相帮助,仿佛约定俗成,几乎每家都会准备。
  用很大的木蒸笼,把淘洗干净提前泡好的糯米蒸熟,然后倒进那种用石头做的地舀里,由两个壮年男人各举一个沉重的大锤,轮流捶打。直到锤成实实的一团,然后再合力托出,放在早清理干净撒着豆粉的大案板上,再用长长的擀面杖推平,大约一个手指的厚度,然后上面撒上豆粉,再等下一锅。
  打糍粑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不仅有很多大人,孩子更是蹿来蹿去,糯米蒸熟出锅时很是甜糯,大人看着馋嘴的孩子,会随手抓起一团米坨给我们吃。然后开始说起阿建,说他又得奖状了,家里都快贴不下了,然后再看到旁边馋嘴的我们就是一通比较教育,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呼啦四散而去,也不再围拢了。
  偏偏这时候他会出现,找他爸爸拿钥匙或是其他事情,面对大人的各种夸奖艳羡,他仍是腼腆的笑,你问一句他答一句,之后拿了钥匙就跑开了。
  虽是同村,仿佛天生的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极少和我们玩耍,上学路上如遇上了,如果你不招呼,他不会和你主动说话,最多只是笑笑。
  光山二高是县里的重点高中,升学率很高,在信阳地区都非常有名,我们每次上学放学必定會经过这里。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恰巧我和阿建走一块儿了,我好像问他一个作业上的难题,他很难得的和我讨论了几句,又顺带着说了不少话, 二高的围墙外是个砖瓦厂,有很多做砖用剩下不要的高高土堆堆积,他站在一个几乎和围墙持平的土坡上,看着宽敞平坦的操场,一脸憧憬地自言自语:我要是能考上这里就好了!
  那天的晚霞绚丽,秋风潇潇,他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闪闪发亮……
  这是我们仅有的一次深度接触,之后,他顺利的考上县重点一中读初中,又如愿上了二高,学习一如既往地优秀,直到接到南开大学的通知书。
  从此之后,鲜少有他的消息,阿建停留在村里人的印象中除了那优异的成绩、就只是儿时那个腼腆瘦弱小小少年的形象了。
  时光流逝,村里和阿建的同龄人纷纷结婚生子,因为彼此的生活轨道不同,阿建在村里逐渐被遗忘。小叔和小婶娘都是老实本分的人,不善言辞,偶尔在闲聊被村里人问起阿建时,老俩口也只是一笑而过:就那样吧,他学业太紧张,没时间回来呢,咱们也管不了。
  阿建有个弟弟阿成,腼腆的近乎木讷,和阿建恰恰相反,阿成的学习一塌糊涂,勉强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在熟人介绍下当了个学徒工,之后结婚生子,他其貌不扬,人也不活泛,却偏偏娶了个样貌做事俱佳的媳妇。
  阿成老实勤奋,踏实诚信,在行业里口碑很好,事业也算小有所成。他有一双儿女,有一栋漂亮的两层小洋楼,小叔小婶也一直和他们同住,帮忙照顾孩子,过着含饴弄孙的平静生活。
  阿建极少回老家,偶尔回来也是来去匆匆,他的所有信息在他离开这个小城之后就湮没在岁月时光中。偶尔节假日亲戚来往走动中被提及,小叔小婶只说阿建在某个科研单位上班,妻子是他同一部门的师妹……
  小叔小婶极少去杭州,在阿建的孩子出生之后去了一次,但又匆匆而返了,说是不适应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
  回来之后的小叔小婶开荒种了一块小菜园,夜晚跳跳广场舞,阿成的孩子也已经大了,小俩口很孝顺,尽量给予父母自由安稳的晚年生活空间。
  后来隐约听村里人私下里议论,阿建日子并不如想象中光鲜,女方家境优越,但为人也颇为强势……
  算起来阿建也已年过不惑了。
  那个曾经伫立在夕阳下的临风少年,愿你一切安好。
其他文献
“喝酒为啥不喊我!”喜子对着手机一通咆哮后,气呼呼地,一下子把手机甩到门外,然后仰倒在门后破床上,骂起来:“狗日的,一个个地坏了良心!”  喜子手下有一帮人,当地人叫他们“西行的”,他们是上了点岁数的单身汉,不种田不干活,他们赚钱的门路叫“撞喜”,逢娶媳妇嫁女的喜日子,他们结伙拦婚车要红包,再登门贺喜,要喜烟喜酒,他们有手机有电动车,互相联系,结伙赶场,有的还带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傻女人,要喜要双份
期刊
春之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总能给人带来期望,愉悦和活力。文艺家们似乎总是春天最敏感的使者,把美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千家万户。春节来临的时候,书法家们到乡村、进社区,写春联、送“福”字,潢川县春节联欢晚会、“贺岁迎春”书画展如约举办,给城乡群众送去一道道新春的艺术盛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摄影家们早已奔走在花从林地、乡间田野,追逐梨花、桃花、油菜花的绚烂和芬芳,把《大众摄影》和各地
期刊
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当我接到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电话时我感到十分别扭:我怀疑要不是网络太过发达,我就不会被盯梢;要不是从副厅级位置上退下来我也不至于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电话;要不是感到无聊我也不会慨然接受邀请——这个电话是从老家打来的。仔细回忆,老家确实没有多少我的亲戚自家了,也没有多少我在乎的人了;但是,当我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还是迟疑——对方的解释:我是老碑,老碑,你想起来了吗?我在村里当支书!我们
期刊
母亲年轻时以绰号“忽闪”闻名十里八村,极言其干活速度之快,也足见其体力是“汉子”级别。若有谁家姑娘或媳妇不服气,那就挑稻捆子上垛,比试比试。有一个驻队的四姑,仗着比我母亲年轻几岁,又高我母亲半头,趁我母亲不备,从背后抱住了我母亲的腰,想给她掼倒,结果被母亲用一只手撂倒在稻田里,四仰八叉。从此,四姑尊我母亲为“大哥”。当年以体力争雄的四姑和母亲,如今都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对岁月有诸多不服,但是,一个叫
期刊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小张做贼似的拎着两瓶几千元的好酒,溜进“金桂小区”奔曹局长家而来。  “曹局您好!”  “哦,小张啊!进屋坐。”  “嘢,你咋能这样呢!来就来嘛,干嘛还要带东西呢?”  “初次登门,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你看你,咋能这样呢?让人家看见了,这影响多不好?老实说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小张也不绕弯子,于是直奔主题。  “曹局,还真有点事儿。您看,这不是快要进行干部调整了吗?我
期刊
社区门前的水泥路与106国道相交而就,熙熙嚷嚷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使社区门前显得十分喧闹,路边两棵亭亭玉立的参天白杨,在微风中不知疲倦地舞动着腰肢,发出“哗哗”的响声。树下有一片空闲地,二十多年来一位修鞋老人,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在树下支起一把大伞、摆上几个小凳、摇动着修鞋机为社区的居民修鞋。  社区的居民都认识这位修鞋老人,大家只是知道他姓赵,人们都亲切地喊他赵师傅。赵师傅六十有余,清瘦白皙的脸颊上
期刊
我们生活在这座古老悠久的小城。  小城有它独特的生活方式——慢。  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漫步于南北两城,你可以随时停下来,坐在巷口小吃摊的板凳上,细嚼慢咽,品味一大碗洒着葱花的胡辣汤;也可以围在沿河的树荫下,漫不经心地听民俗艺人们唱一段又一段咿呀婉转的小曲;当然,有兴致的话,还可以邀上三五好友,泛舟河上,品茗闲聊,无关名利和风月……小城的人们似乎很受用和享受这美好的慢生活。也许,不必去穿越时光
期刊
小引  在我山花灿烂般的十一年的青春岁月里,我是用怎样的激情去追求、呵护、爱恋,憨笑丰肌的她。然而,在风雨无晦,充满焦灼,无助而恐惧的2004年,她却香消玉殒了。但是,她那袅袅婷婷的身姿,横波一顾的柔情,却长久的、永恒的、炽热的,如藤缠树般的停留在我无依飘荡的灵魂之中。  河南亚美饲料有限公司,位于潢川县西郊,312国道北侧。建筑奇异、百花争妍,大有江南林园意韵。  大门外右侧为一小巧剔透的亭子,
期刊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既不热闹,也不冷清,是那种刚刚好的阳光。此刻,我光着脚席坐在干净的木地板上,手捧一杯原味咖啡,孩子般饶有兴致地看咖啡的氤氲热气在阳光里慢慢升腾,飘散。这淡淡的清香温润着我的嗅觉,是我喜欢的那种优雅而不张扬的味道,这味道让我感到舒服而满足,我不禁闭目沉醉其中。这样静好的时光,于我而言,便是生命中最可珍贵而快乐的了——这一刻,身无所累,思无所虑,心无所忧,只有阳光,咖啡和我。
期刊
生活本身的传奇性,是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都望尘莫及的。  我奶奶不是亲的,她是带着前夫的两个孩子嫁给我爷爷的。那个时候我爸才两三岁,正需要人照顾,奶奶嫁过来以后,又给我爸生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奶奶的娘家是个大户,家里有十几条商船,在水路上运送货物,当地俗称排帮。排帮家的姑娘不比岸上人家的小姐。奶奶从小便跟着她的父亲走南闯北,跑码头,经风雨,见世面。  十七岁那年,奶奶随她的父亲来到南京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