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际。众所周知,在供过于求,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的压力下,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甚至连一些名牌大学也不能幸免。
时值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际。众所周知,在供过于求,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的压力下,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甚至连一些名牌大学也不能幸免。
11月初,一篇题为“应届毕业生,我对你非常不满”的文章在网上流行,发贴人——某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张锦喜认为,现在很少有学校是踏踏实实教做人、做事的——都是“教书”的。他表示,不少大学生未毕业,先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提供,而是就业能力结构失衡。
这位HR总监的观点在人才市场很有代表性。显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快速转轨时期人才需求的巨大矛盾,既制约了人才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名不经传却教学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的高等院校应运而生,并以活生生的事实,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优势。
地处渤海之滨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便是这类高校中的典型代表。在多年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中,东软学院探索出一套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在东软学院院长温涛博士的主持下完成了《创新型IT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该项目通过层层答辩,脱颖而出,荣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育成果特等奖。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的代表。温涛院长作为该课题的第一完成人代表东软学院赴京领奖,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11月12日,东软信息学院举行06届IT人才双选会,包括东软集团、戴尔、SAP、通用电气、惠普、华为、阿尔派在内的200家知名企业聚集双选会招揽人才。如此之多的名企齐聚一所大学招揽人才,如此浩大场景,即便在北大、清华等传统名校也十分罕见。
12月14日,东软信息学院将联合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校企互动提升就业竞争力研讨会”。研讨会前夕,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博士就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媒体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记者:今年,东软信息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您本人也受到了总理的接见和鼓励。首先向您表示祝贺!您认为作为东北大学的独立学院,东软信息学院能获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在哪里?
温涛:5年前,我们在创建学院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那时候只是觉得,IT教育需要创新,因为学院背靠东软集团,而作为企业,更了解自身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东软集团认为,传统高等教育如果脱离人才需求的实际,就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更多的负担。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是创建新型的IT教育模式。因此,东软信息学院的定位是培养实用型IT人才,可能是我们身上的包袱没有那么重,使得我们可以从社会需求中汲取新鲜的营养,同时也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深入社会。比如,我们的学生都是用笔记本电脑学习和处理问题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是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的知识。我们创建了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并推出了“企业定制”模式、UFS系统……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把这些实践提升到理论层次,参加国家教学成果的评定,很荣幸获得了一等奖。东软信息学院还是一个年轻的高校,能够获得至高荣誉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切都来源于实践。
记者:东软信息学院看上去并非是对用人单位最具诱惑力的大学,但是2005年一次就业率就达到了96%。而到目前为止,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学院的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为什么?
温涛:我想,这不能说是东软信息学院的成功,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东软信息学院自2001年建校以来,至今在校生已经有近20000人,这种发展速度是当初不敢想象的。那么,学生为什么会选择东软信息学院?社会为什么选择东软信息学院?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开创了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则,我们不会走到今天。毕竟,高等院校最重要的是信誉,失去了信誉,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记者:您认为东软信息学院的学生和传统学院的学生最大的区别和特色在什么地方?
温涛:这个不好具体说。举个例子,比如美国的教育。我研究过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我发现,美国的教育不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他们永远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会煞费苦心地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中国的教育恰恰相反。这一区别造成了美国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中国学生强。那么,我们说应用型大学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学生距离社会非常近。他们大一的时候,就全部能够使用笔记本电脑发邮件、做PPT、制表格表单、设计维护网页等。凡是在工作中出现的电脑问题,都是自己来处理。他们有这个条件,我们更鼓励他们尽可能拓宽知识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到了大四,就开始去大连的公司兼职,有的人可以独当一面。我们调查很多用人单位,他们多数反映,与其他毕业生相比,东软信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做事踏实,心态稳定。这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此外,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如何教导学生学会做人。我曾经和一家跨国企业的老总交流过,他说中国多数大学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基本同意,也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其实我们都知道,因为传统文化的原因,在国内单位,做人甚至比做事重要。什么叫“做人”? 从职业的角度看就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心理和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社会公德。这方面,仅仅靠说教行不通,而要设法让学生从自身或他人的实践中感悟。因此,我们会积极创造让他们有机会感悟的条件。同时,我们打算率先开始不设教材的“职业道德”必修课,以他们点点滴滴的行动和感悟作为最终评判的标准。
记者: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是否会耽误基础知识的学习?
温涛:不会。这里还要看教育模式。过去,国家计划招生,统一分配,传统高等教育有一套固有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这套体系逐渐被打破,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学生还是弱势群体,就业竞争力还十分有限,因此,让学生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的。现在的确是,很多学生到了大三、大四基本上无心在课堂学习,这样反而失去了大学最有价值的学习知识的光阴,更加导致其就业竞争力的薄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实际上,应用型教育模式不仅不排斥基础知识的学习,反而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有助于活学活用,以避免纸上谈兵。但是,社会实践需要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范畴,需要在学校的引导下进行,而不是放任,无的放失。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你不把基础打扎实了,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后悔。然而光口头教育是没有用的,学校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接受这些观念。
记者:据说企业定制、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东软信息学院的首创和特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类似范例。请您介绍一下情况。
温涛:企业定制、订单式是东软信息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总体思路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东软集团与东软信息学院进行的企业人才定制培养业务始于2002年底,当时东软股份APN I/S事业部在信息学院进行了一个15人班的定制培养工作,这次合作应该是学院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开端。通过6个月的强化培训和实训,其中4名同学在毕业时进入该企业工作,经过一年的工作锻炼,其中1名同学已经成长为五个人开发团队的负责人。其余同学中,有2名同学考入了大连交通大学继续深造,3名同学被上海ALPS器件有限公司录用,其余的同学也顺利进入了诸如大连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康百克数据库工程有限公司、大连天歌信息技术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体现了校企人才定制培养的优势。
首届定制培养实施的成功,坚定了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定制培养的信心。2004年,学院针对2005届1750名毕业生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人才定制培养工作。包括东软商用软件事业部、东软电信事业部,东软软件产品事业部、东软嵌入式软件事业部、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心分公司、日本EDIC公司、大连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来我院进行企业定制培养招聘工作,先后有1380多人次参加了企业的招聘说明会,940余人参加考试,560多人进入面试程序,最后361人被定制班录用,到今年7月份,有将近200人分别进行各企业工作,企业定制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百分比达到50%以上。2005年,东软的四个事业部和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心分公司针对06、07年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3+1”和“2+2”定制培养的招聘工作,经过考核,有298和92名同学分别进入最相应的定制班学习。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与东软集团的工APN/IS、ISS、电信、商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产品、移动互联网、上海研发等8个事业部、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心分公司、日本EDIC公司、大连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了人才定制培养工作。同时,我们正在促成与HP、浙大网星、GE等公司的人才定制培养工作。
记者:现在,您对企业定制、订单模式如何评价?
温涛:刚才我说了,这是我们的一个探索,体现了东软信息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色。由企业下订单,学院根据需求与企业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并提供实践环境是高等院校史无前例的创新,也是学院教学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窗口。同时,也促使学生把基础学习与了解社会进行了比较完善的结合。如果我来评价,就是东软信息学院的企业定制模式获得了初步成功,使得我们有信心进行深入、完善下去。
通过企业定制的层层考核、淘汰,也对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有很多学生是在挑战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逐步成熟起来。那些被定制企业淘汰的学生最终都有了理想的归宿。很多学生表示,参与企业定制的过程给了自己难得的人生体验,使得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承受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学生将会影响一大批周围的同学,最终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这也是我们大力推进企业定制模式的初衷。
记者:对于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大学校长,您如何看待?
温涛:就业形势严峻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我只能谈教育。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体系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心态浮躁、眼高手低,缺乏适应竞争社会的意志品质、道德素养,问题也很严重。现在用人单位宁愿高价挖人也不原接受应届毕业生,其中固然有用人单位用人机制市场化、用人自主意识增强等客观因素,但很多应届毕业生让他们失望确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控制社会需求,但是可以努力适应;我们不能说培养的人才一定让用人单位满意,但至少会提高满意的程度和概率。这是可以做到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做。
时值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际。众所周知,在供过于求,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的压力下,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甚至连一些名牌大学也不能幸免。
11月初,一篇题为“应届毕业生,我对你非常不满”的文章在网上流行,发贴人——某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张锦喜认为,现在很少有学校是踏踏实实教做人、做事的——都是“教书”的。他表示,不少大学生未毕业,先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提供,而是就业能力结构失衡。
这位HR总监的观点在人才市场很有代表性。显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快速转轨时期人才需求的巨大矛盾,既制约了人才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名不经传却教学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的高等院校应运而生,并以活生生的事实,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优势。
地处渤海之滨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便是这类高校中的典型代表。在多年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中,东软学院探索出一套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在东软学院院长温涛博士的主持下完成了《创新型IT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该项目通过层层答辩,脱颖而出,荣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育成果特等奖。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的代表。温涛院长作为该课题的第一完成人代表东软学院赴京领奖,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11月12日,东软信息学院举行06届IT人才双选会,包括东软集团、戴尔、SAP、通用电气、惠普、华为、阿尔派在内的200家知名企业聚集双选会招揽人才。如此之多的名企齐聚一所大学招揽人才,如此浩大场景,即便在北大、清华等传统名校也十分罕见。
12月14日,东软信息学院将联合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校企互动提升就业竞争力研讨会”。研讨会前夕,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博士就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媒体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记者:今年,东软信息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您本人也受到了总理的接见和鼓励。首先向您表示祝贺!您认为作为东北大学的独立学院,东软信息学院能获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在哪里?
温涛:5年前,我们在创建学院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那时候只是觉得,IT教育需要创新,因为学院背靠东软集团,而作为企业,更了解自身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东软集团认为,传统高等教育如果脱离人才需求的实际,就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更多的负担。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是创建新型的IT教育模式。因此,东软信息学院的定位是培养实用型IT人才,可能是我们身上的包袱没有那么重,使得我们可以从社会需求中汲取新鲜的营养,同时也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深入社会。比如,我们的学生都是用笔记本电脑学习和处理问题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是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的知识。我们创建了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并推出了“企业定制”模式、UFS系统……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把这些实践提升到理论层次,参加国家教学成果的评定,很荣幸获得了一等奖。东软信息学院还是一个年轻的高校,能够获得至高荣誉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切都来源于实践。
记者:东软信息学院看上去并非是对用人单位最具诱惑力的大学,但是2005年一次就业率就达到了96%。而到目前为止,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学院的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为什么?
温涛:我想,这不能说是东软信息学院的成功,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东软信息学院自2001年建校以来,至今在校生已经有近20000人,这种发展速度是当初不敢想象的。那么,学生为什么会选择东软信息学院?社会为什么选择东软信息学院?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开创了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则,我们不会走到今天。毕竟,高等院校最重要的是信誉,失去了信誉,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记者:您认为东软信息学院的学生和传统学院的学生最大的区别和特色在什么地方?
温涛:这个不好具体说。举个例子,比如美国的教育。我研究过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我发现,美国的教育不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他们永远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会煞费苦心地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中国的教育恰恰相反。这一区别造成了美国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中国学生强。那么,我们说应用型大学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学生距离社会非常近。他们大一的时候,就全部能够使用笔记本电脑发邮件、做PPT、制表格表单、设计维护网页等。凡是在工作中出现的电脑问题,都是自己来处理。他们有这个条件,我们更鼓励他们尽可能拓宽知识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到了大四,就开始去大连的公司兼职,有的人可以独当一面。我们调查很多用人单位,他们多数反映,与其他毕业生相比,东软信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做事踏实,心态稳定。这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此外,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如何教导学生学会做人。我曾经和一家跨国企业的老总交流过,他说中国多数大学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基本同意,也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其实我们都知道,因为传统文化的原因,在国内单位,做人甚至比做事重要。什么叫“做人”? 从职业的角度看就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心理和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社会公德。这方面,仅仅靠说教行不通,而要设法让学生从自身或他人的实践中感悟。因此,我们会积极创造让他们有机会感悟的条件。同时,我们打算率先开始不设教材的“职业道德”必修课,以他们点点滴滴的行动和感悟作为最终评判的标准。
记者: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是否会耽误基础知识的学习?
温涛:不会。这里还要看教育模式。过去,国家计划招生,统一分配,传统高等教育有一套固有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这套体系逐渐被打破,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学生还是弱势群体,就业竞争力还十分有限,因此,让学生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的。现在的确是,很多学生到了大三、大四基本上无心在课堂学习,这样反而失去了大学最有价值的学习知识的光阴,更加导致其就业竞争力的薄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实际上,应用型教育模式不仅不排斥基础知识的学习,反而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有助于活学活用,以避免纸上谈兵。但是,社会实践需要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范畴,需要在学校的引导下进行,而不是放任,无的放失。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你不把基础打扎实了,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后悔。然而光口头教育是没有用的,学校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接受这些观念。
记者:据说企业定制、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东软信息学院的首创和特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类似范例。请您介绍一下情况。
温涛:企业定制、订单式是东软信息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总体思路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东软集团与东软信息学院进行的企业人才定制培养业务始于2002年底,当时东软股份APN I/S事业部在信息学院进行了一个15人班的定制培养工作,这次合作应该是学院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开端。通过6个月的强化培训和实训,其中4名同学在毕业时进入该企业工作,经过一年的工作锻炼,其中1名同学已经成长为五个人开发团队的负责人。其余同学中,有2名同学考入了大连交通大学继续深造,3名同学被上海ALPS器件有限公司录用,其余的同学也顺利进入了诸如大连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康百克数据库工程有限公司、大连天歌信息技术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体现了校企人才定制培养的优势。
首届定制培养实施的成功,坚定了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定制培养的信心。2004年,学院针对2005届1750名毕业生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人才定制培养工作。包括东软商用软件事业部、东软电信事业部,东软软件产品事业部、东软嵌入式软件事业部、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心分公司、日本EDIC公司、大连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来我院进行企业定制培养招聘工作,先后有1380多人次参加了企业的招聘说明会,940余人参加考试,560多人进入面试程序,最后361人被定制班录用,到今年7月份,有将近200人分别进行各企业工作,企业定制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百分比达到50%以上。2005年,东软的四个事业部和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心分公司针对06、07年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3+1”和“2+2”定制培养的招聘工作,经过考核,有298和92名同学分别进入最相应的定制班学习。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与东软集团的工APN/IS、ISS、电信、商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产品、移动互联网、上海研发等8个事业部、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心分公司、日本EDIC公司、大连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了人才定制培养工作。同时,我们正在促成与HP、浙大网星、GE等公司的人才定制培养工作。
记者:现在,您对企业定制、订单模式如何评价?
温涛:刚才我说了,这是我们的一个探索,体现了东软信息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色。由企业下订单,学院根据需求与企业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并提供实践环境是高等院校史无前例的创新,也是学院教学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窗口。同时,也促使学生把基础学习与了解社会进行了比较完善的结合。如果我来评价,就是东软信息学院的企业定制模式获得了初步成功,使得我们有信心进行深入、完善下去。
通过企业定制的层层考核、淘汰,也对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有很多学生是在挑战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逐步成熟起来。那些被定制企业淘汰的学生最终都有了理想的归宿。很多学生表示,参与企业定制的过程给了自己难得的人生体验,使得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承受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学生将会影响一大批周围的同学,最终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这也是我们大力推进企业定制模式的初衷。
记者:对于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大学校长,您如何看待?
温涛:就业形势严峻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我只能谈教育。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体系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心态浮躁、眼高手低,缺乏适应竞争社会的意志品质、道德素养,问题也很严重。现在用人单位宁愿高价挖人也不原接受应届毕业生,其中固然有用人单位用人机制市场化、用人自主意识增强等客观因素,但很多应届毕业生让他们失望确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控制社会需求,但是可以努力适应;我们不能说培养的人才一定让用人单位满意,但至少会提高满意的程度和概率。这是可以做到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