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目前却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大多数学生畏惧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么胡编,要么模仿,千人一面、“八股”风盛行。很多同学在考试时,只是“即兴发挥”,有的学生坦言就是乱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症结所在。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学生的生活底蕴不足。在许多学生眼里,生活永远是单调的,实在没有可人题的东西。既然疏于观察生活,也就无从思考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新课标也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只有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生活,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到生活里去淘金,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作文的天空才会流光溢彩。
一、激发兴趣,观察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泉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告诫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笔者常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以激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大街上吵架的事情,菜市场中小贩的模样。或者电视新闻中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等,都是教师和学生交谈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和学生一起来讨论,引发他们关注社会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交流,笔者和学生一道树立这样的思想: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价值东西,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有某种东西令人感动,生活中可思考、可写的东西很多,只要置身生活的河流,睁大你的慧眼,你就会发现可供作文的素材很多,而不是无话可说或只有假话可说。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底层的人物,让学生用心感悟底层人物人性的光辉,结果很多同学写出了很好的文章,曹彦莹同学的《底层的光芒》获得为学杯作文一等奖。
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写文章离不开生活的沃土,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之路。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是十分重要的。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使之由衷产生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啤酒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到农村参观蔬菜种植,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接近其生活实际的话题,自己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然后自由作文;我们还组织学生就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我们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放飞心灵,自由作文;我们还组织学生游览一些名胜,将山水拍成照片并配上诗文,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一些学生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比如《假如我是行者》、《春天悄悄地降临》、《烈士墓前的沉思》、《家乡行》。在玉树地震后,我们开展募捐活动,组织收看震后电视新闻一个学生深情地写下了《如果可以》:
2008年,我认识了汶川,2010年,我知道了玉树,可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从来都不曾靠近,以这样悲伤的方式,如果可以,我多想变成一棵树,扎根在汶川,在那满目疮痍的废墟中,挺立起一抹鲜亮的绿色:如果可以,我多想变成一桑云,去拥抱玉树,在那残垣断壁的瓦砾上,披上一件洁白的素纱:如果可以,我想捧来天山上最纯净的泉,为你洗去满身尘垢,我想裁下天边最轻柔的霞。为你擦拭裸露的伤痕。如果可以,我愿意匍匐在你脚下,虔诚地为你祈祷。如果可以,请努力相信,这个世界会有爱的奇迹。
三、加强阅读,升华生活
生活积累丰富了,有了对生活的感悟,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要鼓励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但有真情实感也有创意的文章表达的内容也许是丑的,也许是恶的。因此,帮助学生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难题后,还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升华主题。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这就是加强阅读。大力提倡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与大师对话,从而培养健康的、向上的审美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阅读本身是一种借助书本来观察、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手段。这些名著,沉淀着人文精华,给人善的引导、真的启迪、美的享受,能让我们终生受益无穷。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品读,学生感受到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增加了对历史、对文学艺术的了解。阅读,不单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还要做到“俯读仰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代作家袁枚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随园诗话》)与书本对话,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开放的文化心态,培养他们具有世界性的胸怀,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新世纪青年人应有的抱负与气势,使他们写出的文章更有张力。“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我们坚信:当我们的学生汲取“生活”这片沃土的给养,体悟人间的真情,“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的时候,作文园地必将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作文的春天必将生机勃勃。
一、激发兴趣,观察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泉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告诫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笔者常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以激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大街上吵架的事情,菜市场中小贩的模样。或者电视新闻中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等,都是教师和学生交谈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和学生一起来讨论,引发他们关注社会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交流,笔者和学生一道树立这样的思想: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价值东西,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有某种东西令人感动,生活中可思考、可写的东西很多,只要置身生活的河流,睁大你的慧眼,你就会发现可供作文的素材很多,而不是无话可说或只有假话可说。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底层的人物,让学生用心感悟底层人物人性的光辉,结果很多同学写出了很好的文章,曹彦莹同学的《底层的光芒》获得为学杯作文一等奖。
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写文章离不开生活的沃土,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之路。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是十分重要的。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使之由衷产生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啤酒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到农村参观蔬菜种植,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接近其生活实际的话题,自己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然后自由作文;我们还组织学生就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我们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放飞心灵,自由作文;我们还组织学生游览一些名胜,将山水拍成照片并配上诗文,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一些学生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比如《假如我是行者》、《春天悄悄地降临》、《烈士墓前的沉思》、《家乡行》。在玉树地震后,我们开展募捐活动,组织收看震后电视新闻一个学生深情地写下了《如果可以》:
2008年,我认识了汶川,2010年,我知道了玉树,可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从来都不曾靠近,以这样悲伤的方式,如果可以,我多想变成一棵树,扎根在汶川,在那满目疮痍的废墟中,挺立起一抹鲜亮的绿色:如果可以,我多想变成一桑云,去拥抱玉树,在那残垣断壁的瓦砾上,披上一件洁白的素纱:如果可以,我想捧来天山上最纯净的泉,为你洗去满身尘垢,我想裁下天边最轻柔的霞。为你擦拭裸露的伤痕。如果可以,我愿意匍匐在你脚下,虔诚地为你祈祷。如果可以,请努力相信,这个世界会有爱的奇迹。
三、加强阅读,升华生活
生活积累丰富了,有了对生活的感悟,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要鼓励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但有真情实感也有创意的文章表达的内容也许是丑的,也许是恶的。因此,帮助学生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难题后,还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升华主题。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这就是加强阅读。大力提倡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与大师对话,从而培养健康的、向上的审美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阅读本身是一种借助书本来观察、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手段。这些名著,沉淀着人文精华,给人善的引导、真的启迪、美的享受,能让我们终生受益无穷。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品读,学生感受到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增加了对历史、对文学艺术的了解。阅读,不单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还要做到“俯读仰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代作家袁枚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随园诗话》)与书本对话,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开放的文化心态,培养他们具有世界性的胸怀,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新世纪青年人应有的抱负与气势,使他们写出的文章更有张力。“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我们坚信:当我们的学生汲取“生活”这片沃土的给养,体悟人间的真情,“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的时候,作文园地必将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作文的春天必将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