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活化初探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thcharg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目前却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大多数学生畏惧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么胡编,要么模仿,千人一面、“八股”风盛行。很多同学在考试时,只是“即兴发挥”,有的学生坦言就是乱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症结所在。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学生的生活底蕴不足。在许多学生眼里,生活永远是单调的,实在没有可人题的东西。既然疏于观察生活,也就无从思考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新课标也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只有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生活,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到生活里去淘金,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作文的天空才会流光溢彩。
  
  一、激发兴趣,观察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泉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告诫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笔者常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以激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大街上吵架的事情,菜市场中小贩的模样。或者电视新闻中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等,都是教师和学生交谈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和学生一起来讨论,引发他们关注社会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交流,笔者和学生一道树立这样的思想: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价值东西,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有某种东西令人感动,生活中可思考、可写的东西很多,只要置身生活的河流,睁大你的慧眼,你就会发现可供作文的素材很多,而不是无话可说或只有假话可说。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底层的人物,让学生用心感悟底层人物人性的光辉,结果很多同学写出了很好的文章,曹彦莹同学的《底层的光芒》获得为学杯作文一等奖。
  
  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写文章离不开生活的沃土,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之路。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是十分重要的。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使之由衷产生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啤酒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到农村参观蔬菜种植,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接近其生活实际的话题,自己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然后自由作文;我们还组织学生就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我们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放飞心灵,自由作文;我们还组织学生游览一些名胜,将山水拍成照片并配上诗文,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一些学生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比如《假如我是行者》、《春天悄悄地降临》、《烈士墓前的沉思》、《家乡行》。在玉树地震后,我们开展募捐活动,组织收看震后电视新闻一个学生深情地写下了《如果可以》:
  2008年,我认识了汶川,2010年,我知道了玉树,可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从来都不曾靠近,以这样悲伤的方式,如果可以,我多想变成一棵树,扎根在汶川,在那满目疮痍的废墟中,挺立起一抹鲜亮的绿色:如果可以,我多想变成一桑云,去拥抱玉树,在那残垣断壁的瓦砾上,披上一件洁白的素纱:如果可以,我想捧来天山上最纯净的泉,为你洗去满身尘垢,我想裁下天边最轻柔的霞。为你擦拭裸露的伤痕。如果可以,我愿意匍匐在你脚下,虔诚地为你祈祷。如果可以,请努力相信,这个世界会有爱的奇迹。
  
  三、加强阅读,升华生活
  
  生活积累丰富了,有了对生活的感悟,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要鼓励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但有真情实感也有创意的文章表达的内容也许是丑的,也许是恶的。因此,帮助学生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难题后,还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升华主题。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这就是加强阅读。大力提倡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与大师对话,从而培养健康的、向上的审美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阅读本身是一种借助书本来观察、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手段。这些名著,沉淀着人文精华,给人善的引导、真的启迪、美的享受,能让我们终生受益无穷。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品读,学生感受到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增加了对历史、对文学艺术的了解。阅读,不单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还要做到“俯读仰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代作家袁枚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随园诗话》)与书本对话,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开放的文化心态,培养他们具有世界性的胸怀,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新世纪青年人应有的抱负与气势,使他们写出的文章更有张力。“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我们坚信:当我们的学生汲取“生活”这片沃土的给养,体悟人间的真情,“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的时候,作文园地必将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作文的春天必将生机勃勃。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素质教育要求大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分为语文阅读和文章阅读。语文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的课文为对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阅读。文章阅读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以文字为载体作品的阅读,从中获得的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和生活信息。目
期刊
一般而言,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披情入文”、“神驰心往”。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境界呢?需以“神入、领悟、内省”为阶,才能逐步达到最高境界。  一、从“神入”着手,让教学进入心灵世界  神入是“披情入文”的重要阶段,它要求教师用全部精力去阅读文章、解读内容,与文章融为一体,让自己神游文中。只有这样,才能触摸到文章的情意,感受文章的魅力,产生探究的愿望。  教师要“神入”,更要指导学生“神入”,因为学生的
期刊
想让作文教学见成效,难度很大。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学生付出很大努力,但作文水平就是难以提升的现象,让我们很苦恼。其实,这种局面的出现,往往是教师没能很好地将新课改的要求具体地落实,没能科学地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一、初中作文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  1.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没能有机结合  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将作文划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其实并不科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
期刊
每天早上,妈妈最大的喜好就是起床后,打开窗子通通风。她说这样可以让屋子里的空气变得清新起来,整个人也会精神大振。可是伴随着窗外清风的吹来,也会带动屋里的门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家里住的楼房隔音效果不是很好,每天早上我想多睡会儿的美梦都会被屋门上金属的撞击声无情地打破,弄得我焦虑不安心烦意乱。  因为这个,曾和妈妈发过一次牢骚,抱怨没有睡够就被吵醒,心情郁闷无比。却没有注意到妈妈脸上的黑眼圈越发的浓
期刊
2010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但点燃的激情依然存在。2010年高考语文题目相继出炉,无论是自主命题省市卷还是全国统一卷,与往年相比,新材料作文仍然是高考作文的主角。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广大同仁共同面对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次笔者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一文时试图顺应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形势做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就本堂课的教学做如下反思,以求自己能在不断总结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同时也希望与广大从事语文教学的朋友进行交流和探讨。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研读教材后,认为内容相对简短好懂,文言知识难点不多,笔者将其定位于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文通读,
期刊
读过小说《荷花淀》的人,都会感觉到孙犁致力于表现生活中“美的极致”。可以说。《荷花淀》把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注重挖掘中国农村妇女在抗日战争中的美好心灵完美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柔与美、情与景的完美统一。    一、柔与刚的完美统一是孙犁小说的人格魅力    《荷花淀》是柔美的,且柔美中不乏刚劲。作者以极尽凝练、俊逸舒展的语言来描绘赞美荷花淀的人们,尤其是那款款深情、轻言曼语中饱含曲折柔肠的女人,每一
期刊
美籍教育理论家黄全愈指出:创造=创(创新精神)+造(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造力的两个方面,创新精神激发推动了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只有鼓励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才能推出有建设意义的新事物。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改革课堂
期刊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溴。溯游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选自《诗经·秦风》)  注释:蒹葭:泛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所谓伊人:所寻找的这个人。 一方:另一边。溯洄:逆顺而上游走。从:追。
期刊
《亲和力》是歌德在60岁(1809年)思想渐趋稳健深沉时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歌德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小说问世的次年一位友人在给歌德的信中说:“我从来没有听人谈起什么像说您这部小说一样地感情激动,一样地恐惧不安,一样地愚蠢荒谬。书店门前从来也没有过这么热闹拥挤,那情形简直就跟灾荒年间的面包铺一样。”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见一斑。它在面世之初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认为是“一部含义无穷的艺术杰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