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不逢时”是人们抱怨命运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如果用在“50后”身上,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50后”必定经历过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被饿死,也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印象中每天三顿饭几乎顿顿吃不饱,而且主食很少,基本上都是“瓜菜代”。吃粥总要等到凉透了才喝,因为凉了才能凝固得稠一些。
如果说这次的天灾人祸给予“50后”的是身体上的烙印,那么,十年“文化大革命”对“50后”则是一种心灵上的重创,其影响之远、范围之广、受害之深,无以复加。“50后”因而被断送了自己一辈子前程的人,何止千万!
无论是“前50”还是“后50”,有一点经历是相同的——上山下乡。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几乎全部前往农村,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徙,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其实真正有“作为”的,没几个,更多的是给农村、给农民添麻烦去了。
让青年学生“锻炼思想”也许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经济秩序长时期受到冲击,工农业生产因“大跃进”和“文革”几乎停滞不前,粮食总产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政府无法给城市青年安排就业,需要减轻负担。“50后”“被担当”这一重任,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政策失误的牺牲品。
因为当年人口政策的失误,不得不实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这也是从“50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工人下岗,年龄上一刀切,“50后”仍是主力;到了“50后”的子女中,都成了独生子女,谁都不敢慢待自己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等将来自己老年时,两个孩子要侍奉四个老人,还得抚养一个小的,你能指望谁?
还有更绝的。“50后”本来就没什么積蓄,但遇到的却偏偏都是花大钱的事。高等教育并轨,上大学实行收费,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时间上推算,正是从“50后”的子女发端;住房改革,“50后”不仅要筹措自己的那份房钱,还得准备子女的那份天价房款。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礼尚往来,“50后”也比别人多出一大截来。
不仅是经济上,仕途上“50后”也同样处在这种尴尬的地步。眼下,在一般行政或事业单位的“50后”大多数仍在工作,但处境却十分微妙。所谓的“二五八”,不提不免不重用,但又不能当甩手掌柜,多多少少还得担点儿责任。你自认为资格老,但单位里“60后”,甚至于“70后”的上司却不买你的账,那滋味只有自己清楚。还有那些企业不景气的“50后”工人,年龄已过线,被一刀切下,提前退休,但真正能全退下来到银行领薪水时,有些人年龄又稍显不足,只能算“内退”。可当这些人想自谋出路,试图再就业时,人家又嫌他一大把年纪,谁都不愿意雇用。
改革开放,社会多元化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50后”的心里也痒痒了,外面的世界也想去体验一番。毕竟还正当中年,荷尔蒙未绝,自我感觉良好。唱歌、跳舞、扭秧歌、会网友,什么活动都想来两下,总觉得自己还“正经不老”。但在人家眼里,却是“老不正经”。这个理,你上哪儿说去?
再比如,坐公交车,人家不会主动给你让座,因为你还不够老,没资格,但一直站着,你又华发满头,一脸沧桑,不仅面子上挂不住,体力也挺不住;在父母面前,你是家中壮劳力,大事小事全靠你;在孩子眼里,你是家中顶梁柱,事无巨细都得管;你被别人不当回事儿,却把别人全当回事儿;你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你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怎么越说越悲壮,越说越不对味了,就此打住吧。
摘自《杂文月刊》
“50后”必定经历过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被饿死,也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印象中每天三顿饭几乎顿顿吃不饱,而且主食很少,基本上都是“瓜菜代”。吃粥总要等到凉透了才喝,因为凉了才能凝固得稠一些。
如果说这次的天灾人祸给予“50后”的是身体上的烙印,那么,十年“文化大革命”对“50后”则是一种心灵上的重创,其影响之远、范围之广、受害之深,无以复加。“50后”因而被断送了自己一辈子前程的人,何止千万!
无论是“前50”还是“后50”,有一点经历是相同的——上山下乡。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几乎全部前往农村,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徙,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其实真正有“作为”的,没几个,更多的是给农村、给农民添麻烦去了。
让青年学生“锻炼思想”也许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经济秩序长时期受到冲击,工农业生产因“大跃进”和“文革”几乎停滞不前,粮食总产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政府无法给城市青年安排就业,需要减轻负担。“50后”“被担当”这一重任,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政策失误的牺牲品。
因为当年人口政策的失误,不得不实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这也是从“50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工人下岗,年龄上一刀切,“50后”仍是主力;到了“50后”的子女中,都成了独生子女,谁都不敢慢待自己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等将来自己老年时,两个孩子要侍奉四个老人,还得抚养一个小的,你能指望谁?
还有更绝的。“50后”本来就没什么積蓄,但遇到的却偏偏都是花大钱的事。高等教育并轨,上大学实行收费,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时间上推算,正是从“50后”的子女发端;住房改革,“50后”不仅要筹措自己的那份房钱,还得准备子女的那份天价房款。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礼尚往来,“50后”也比别人多出一大截来。
不仅是经济上,仕途上“50后”也同样处在这种尴尬的地步。眼下,在一般行政或事业单位的“50后”大多数仍在工作,但处境却十分微妙。所谓的“二五八”,不提不免不重用,但又不能当甩手掌柜,多多少少还得担点儿责任。你自认为资格老,但单位里“60后”,甚至于“70后”的上司却不买你的账,那滋味只有自己清楚。还有那些企业不景气的“50后”工人,年龄已过线,被一刀切下,提前退休,但真正能全退下来到银行领薪水时,有些人年龄又稍显不足,只能算“内退”。可当这些人想自谋出路,试图再就业时,人家又嫌他一大把年纪,谁都不愿意雇用。
改革开放,社会多元化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50后”的心里也痒痒了,外面的世界也想去体验一番。毕竟还正当中年,荷尔蒙未绝,自我感觉良好。唱歌、跳舞、扭秧歌、会网友,什么活动都想来两下,总觉得自己还“正经不老”。但在人家眼里,却是“老不正经”。这个理,你上哪儿说去?
再比如,坐公交车,人家不会主动给你让座,因为你还不够老,没资格,但一直站着,你又华发满头,一脸沧桑,不仅面子上挂不住,体力也挺不住;在父母面前,你是家中壮劳力,大事小事全靠你;在孩子眼里,你是家中顶梁柱,事无巨细都得管;你被别人不当回事儿,却把别人全当回事儿;你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你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怎么越说越悲壮,越说越不对味了,就此打住吧。
摘自《杂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