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今媒介系统正是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结合体,媒介系统的有序发展有赖于不同媒介形式个体间的错位发展与相互协作.从生态位、增值链和多模态话语三个视角出发,明确提出融合位、融合链和融合态三个媒介融合维度,以此构建媒介融合的三维空间指标体系.研究指出,媒介融合应以融合位为标准明晰不同媒介形式间的竞合关系,以融合链为标准发现媒介价值链中增值的战略环节,以融合态为标准确定媒介融合中不同媒介形式的配置关系,从而通过媒介融合的优化组合获得协同一体的融媒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传播平台研究"(项目编号:19BXW046)的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媒介系统正是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结合体,媒介系统的有序发展有赖于不同媒介形式个体间的错位发展与相互协作.从生态位、增值链和多模态话语三个视角出发,明确提出融合位、融合链和融合态三个媒介融合维度,以此构建媒介融合的三维空间指标体系.研究指出,媒介融合应以融合位为标准明晰不同媒介形式间的竞合关系,以融合链为标准发现媒介价值链中增值的战略环节,以融合态为标准确定媒介融合中不同媒介形式的配置关系,从而通过媒介融合的优化组合获得协同一体的融媒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记者被打"在中国已成为颇耐人寻味的特殊现象,考察分析记者权益保护问题离不开特定的时空维度.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下,职业记者的角色地位今非昔比."草根记者""公民记者"等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涌入,大大增加了记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复杂性,采取身份管理的方式排斥或无视他们的存在已不现实.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超前的战略思维和全新的发展理念重新界定"记者",同时把握记者权利性质的变化,推动其由职业性权利走向社会性权利,继而对之进行规范化和体系化管理,是致力于更好维护记者合法权益的根本之
2020年"2·27事件"微博平台网民评论的态度变化,反映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具有如下特征:极化态度明显,呈现持续且不可调和的双极对立;同质化程度较高,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判断为主导;网民非理性程度始终较高,评论言辞激烈,情绪宣泄突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群体极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个体及群体心理、圈层传播结构和互动情境为依托,以信息影响为机制的群体思维过程.心理机制方面,个体认同联结为集体认同,虚假共识效应推动观点偏移;传播结构方面,圈层传播结构重新赋权,意见领袖观点引领群体极化;互动情境方面,去个
乡村振兴背景中,乡村直播是农民作为叙事主体而进行的融合文化媒介实践.融合文化语境中的农民叙事,其"农民"身份认同自觉而清晰,以日常化与娱乐化的内容偏向和"去主观化"的方式再现着"超真实"的乡村空间,具有农民形象再塑与乡村文化传播、文化权力再分配与公共性重构、城乡文化融合与关系构建等诸多方面积极文化价值.但在既有权力结构制约下,其局限性不容忽视,诸如"幻像乡村"造成认知偏差、权力"收编"阻滞建设性发挥、乡村内部分层与消费主义扩张等等,尚需相关多方在协商共识中推进权力空间扩容、商业与文化平衡,提升农民主体意识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到1926年7月终刊的近11年中,经历了从个人刊物到同人刊物,又从同人刊物到社会主义刊物,再从社会主义刊物到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三次转折.以刊载明确表示"现在是应该抛弃(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了"的《本志宣言》为标志的《新青年》月刊第7卷第1期,应是共产党报刊起源的标志.鉴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是以新闻报刊为主体的社会新闻业,所以共产党报刊的起源也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起源.中共上海发起组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办《共产党》月刊标志共产党报刊的萌芽正式出现;192
在中国电影及相关产业的沿革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极具国家特色或民族个性的现象,而西方电影理论对此几无涉及,因此我们需要创建“中国电影学派”加以系统阐释。为此,就要在厘清其体系构成及拓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本土化的理论创新。“中国区域电影学”重在探讨区域电影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其研究成果在促进区域电影文化繁荣、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践行国家“十四五规划”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智库价值和战略意义。
传统网络人际传播理论认为,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是为了弥补网络人际传播非言语线索缺失的弱点而达到降低沟通不确定性的目的。然而,以“迷之微笑”表情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表情符号如何有效降低沟通的不确定性却存在疑问。2×2多因素组间设计实验发现,“迷之微笑”表情符号虽然呈现出垄断型诠释意涵,但当其与文本效价存在冲突时,不仅不能降低沟通的不确定性,反而会产生可称之为“‘迷’效应”的干扰效果,揭示了网络表情符号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解码负担。这一发现为网络表情符号的不确定性消除论与社交线索补偿论提供了反证,同时也表
基于对青年群体"移听"行为的考察,从具身实践、交往实践和意指实践三个层面,聚焦传播对于身体的改造与身体对于传播的改造之间的互构与互嵌关系."移听"行为中的身体三重性体现为以"移听"装置为工具基础,以主体在特定社会空间中关系间性的身体呈现和关系的空间建构为实现手段,以此实现主体及其所属亚文化群体的外在文化标识建构.从此意义而言,"移听"作为当前新媒介技术激发下的新型传播实践,为进一步观察和理解传播能够成为主体改造身体并实现身体多维度延展的重要工具提供了鲜活的个案.
可视化使时政新闻呈现效果得以优化,有利于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受性和分享性.照片、图表、漫画、文字、视频甚至音频等媒介元素都是可视化呈现的工具,汉字视觉符号的处理、"噪音语法"的运用都是时政新闻可视化的操作途径.时政新闻可视化表达充分考虑网络因素,增强网感,提升趣味性,善于将音乐短片、动漫、绘画等艺术形式运用到新闻生产中.视觉逻辑不能取代新闻逻辑,艺术规范与新闻规范相互碰撞并走向融合,共同致力于时政新闻可视化生产.
时空分离、抽离机制与知识的反思性作为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加速了个体从传统共同体的脱嵌历程.全球疫情下,留学生作为坐拥多重身份的离散群体,对于母国与居住国、全球与地方都有着特殊的界定与想象,并通过个体的在线叙事形塑自我、完成疗愈.疾病隐喻、群体污名加剧了他们作为"边缘人"的不安与焦虑,但仍试图从文化伦理层面的民族国家汲取情感支持.同时空共患难的经历作为一种异质同构的基础性存在,通过民间仪式的共情沉淀为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加速了他们与地方的再嵌以及与全球连接的可能,一种基于人类共同善的新联结正在生成.
伴随着"李子柒频道"成为YouTube中文频道中最大的账号,李子柒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国内外传媒机构,成为标志性的"东方网红".海外网友观看李子柒视频后的评论,从侧面证明了用户对这种东方式劳动美学的认可."李子柒视频"对劳动过程的全面、深刻和艺术化的展现,体现了劳动之于纪实影像内容的重要价值,也提醒学界反思什么是纪实影像的本体论.在数字化传播和国际传播深刻变化的当下,"李子柒们"究竟是复制既有的网红成名与变现的模式,还是回归数字劳动者的立场,有效应对可能的劳动异化与资本裹挟,也是劳动美学能否贯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