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山川之灵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19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灵”,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自古中国人就有浓厚的崇玉传统,古人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因此玉文化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更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具本质性的特征是阴阳二元文化及其“中和”思想,而“阴柔”又是它的主要文化内涵。玉的本质是坚利、厚朴和温润,而温润(阴柔)是其特质。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相一致。玉器的产生、发展,贯穿了中华文化史的全过程。至今,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仍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十分突出,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主导地位。
  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竞相争艳。现选取部分出土于滕州市精美的西周玉佩饰,以飨读者。
  西周璜形玉蚕(图1) 长4.6厘米,宽1.3厘米,厚0.6 厘米。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器扁平弯曲呈璜形。头部扁平,上有向外突出的目,从头部向下,身体逐渐弯曲,到尾部呈尖状,身躯两侧雕刻凸起,以示躯干。头中部两面对钻一圆孔,可供系佩。此玉蚕造型生动逼真,玉质纯净光润,雕刻技法纯熟。
  西周圆雕玉蚕(图2、图3) 通长4.5厘米,通宽1.2厘米。青白玉,局部沁有朱砂;通长4.6厘米,通宽1厘米。黄玉材质,局部沁有白斑,圆雕卧蚕型。这两只圆雕玉蚕,玉质晶莹剔透,采用圆雕技法,巨目圆嘴,头端平齐,大耳,蚕首有一双面对钻的小孔,可供佩系。通体雕琢成节褶状,颈部的节褶雕琢得较短窄,腹部的节褶雕琢得较宽阔,充分表现出了蚕的伸缩力量,尾部呈榫头状。纵观此蚕,简刀憨态,小巧灵动,寥寥数刀就展现出玉蚕形体,尽显神韵,令人爱不释手,其可单独佩带,但更多用于组。
  古人以养蚕刺丝为基本农业,玉蚕为农业兴盛与祭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玉蚕又是家财国盛、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象征。每件大体神韵一致,刀工和技法娴熟,处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此组西周圆雕玉蚕对研究我国的农业和祭祀,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西周玉鸟(图4) 长4.2厘米,高3.7厘米,厚0.4厘米。黄褐色,半透明,沁蚀严重,有白色沁痕。体扁状,两面纹饰相同,以极为简练的斜刀和浅浮雕手法琢眼、羽、尾、足、爪,喙前平齐,圆目,翅膀斜向上收拢于体侧,有一前爪,分尾较长弯向下方,有刃且缺口小,胸部对钻一圆孔,可系佩。胸部朝前挺出,尾羽款摆于后方,足爪收于腹下,基本形态与真实的鸟儿相近。鸟喙前端加宽成钉形嘴,尾羽宽长末端分岔如鱼尾,以及鸟足后方似有腹鳍等现象,则是西周玉工为了充分使用玉料所作的设计。
  西周玉鸟(图5) 长10.4厘米,高2.1厘米,厚0.5厘米。沁蚀严重,整体呈鸡骨白,有黄褐色沁痕。双面雕,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单阴线刻划出目、口、翅、足、爪、尾,尖喙稍残,圆目,张口,翅膀斜向上收拢于体侧,有一前爪,分尾较长弯向下方,有刃且缺口小,颈部及足部对钻一穿孔,可佩系。其造型古朴简约,线条流畅自然,雕工简练传神。细看此玉,无论刀工、抛光痕迹都完全符合西周的手工制玉特征。这样一件简约、大气的玉件实乃不可多得的玉石珍品。
  西周绿松石鸟(图6) 长3.1厘米,高2.2厘米。绿松石质,片状鸟形器,有白褐色沁痕,通体光滑,造型简练。仅外轮廓线为鸟形,以减地法刻划出头、身、翅、足,尖喙突出,身体较宽,宽展翅,腹部对钻一圆孔。造型古朴,小巧灵动,寥寥数刀就展现出玉鸟形体,圆眼、扁身,尽显悦变神韵,形象甚是生动。
  西周玉鸟(图7) 长4.7厘米,高4.5厘米,厚0.4厘米。青褐色,沁有黄褐色斑痕。鸟嘴稍残,两眼突出,弓背,尾似鱼尾、虎爪,身上无纹饰,颈下钻一对穿孔。这件水鸟造型独特,形象生动逼真而传神,工艺精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西周玉虎(图8) 长4.5厘米,高2.3厘米。绿色,头、爪、腹、臀、尾部有沁斑,呈鸡骨白,微透明,通体光滑。虎作匍匐状,头向正前方,后肢踞伏、前肢俯卧,阴线刻划出头、口、目、斑纹,椭圆目、阔口、立耳,尾巴斜向下,末端上卷稍残,四肢粗壮,尾硕大几乎与身等宽。造型生动、形象,皮壳浑厚自然,古韵十足。
  西周龙形玉佩(图9) 直径4.5厘米,厚0.6厘米。玉呈青色,表面有灰白沁,扁圆体,器表光洁,中部穿一圆孔。璧面雕饰一条蟠曲的龙纹,龙“臣”字眼,张口吞尾,尖牙锋爪,形态生动。龙身以重环纹为主饰,辅饰卷云纹和勾连纹。线条繁缛流畅,刀法犀利,形制规整,纹饰布局整齐,琢磨较为精致。
  西周凤鸟纹玉佩(图10) 长2.8厘米,宽2.8厘米,厚1厘米。玉呈青白色,沁有黄褐色斑,体扁呈正方形,两面微有突起弧度,玉璧中部有一穿孔,为钻而成,如喇叭形。四周均突出棱脊,双面均刻有形制相同的凤鸟纹。凤鸟勾喙,圆眼,展翅,尾羽上翘,蟠曲回旋至凤喙,纹饰多以弧形斜切线和较细的阴线相配合的技法,勾勒双线轮廓,颇为精致,璧形方圆,乃西周玉璧中少见之特殊造型。
  西周玉(图11) 直径6.1厘米,厚0.2厘米。玉质青白,色泽温润,包浆柔和,褐色沁深入玉质内部。体扁平,环形,一侧有一缺口,与中间圆孔相连,缺口可见明显的切割痕迹,圆孔上大下小,为单面钻成。线条打磨圆润,打孔手痕迹明显,外大内小,在中间圆孔一侧有一对穿小圆孔,可用来佩系。器表研磨光滑,光素无纹,色白油润,光滑细腻。
  西周玉璇玑(图12) 直径4.6厘米,厚0.2厘米。淡青色玉,有褐色斑点。器身近圆形,周边有等距分布的三齿,中心一圆孔。此玉璇玑,造型高雅、大气,气韵非凡,抚摸表面略感凹凸不平,表明它是纯手工碾磨而成,其几何形态的造型极具动感,和谐而有韵律。   西周玉璋形器(图13) 长20.8厘米,宽4.9厘米,厚0.9厘米。青灰色,长方扁形体。上端呈45度斜边状刃,平顶,器表光洁莹晶,器表两面纹饰基本相似,主体纹饰均为阴线勾连纹。这件玉璋器形规整,制作精良,色泽凝重,玉质温润细腻。
  西周玉柄形器(图14) 长11.6厘米,宽1.8厘米,厚0.7厘米。玉柄形器青白色,局部有沁痕。外形似鞭,体扁长,尖圆首,上下共琢为六节,每节均雕成花瓣形,并以弦纹互为间隔。一端有柄,柄的腰间饰两周凸弦纹。这件柄形器造型优美,雕琢精细,表现出极高的制玉工艺水平。
  西周玉锥形器(图15) 长18.7厘米,宽1厘米,厚0.9厘米。青色玉质,表面有白色及黄褐色沁斑。通体作方四棱锥形,一端作钝尖,一端有短柄,柄上有对穿小孔,因孔残断,已磨去,钝尖锋利,此类器常成组出土。玉锥形器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有圆锥形和方锥形两种,方锥形器多出土于手部。对于其用途,有人认为是古代医疗砭针,有人认为是骨簇的礼器化,也有人认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等等,其中多数人认为其应为礼仪用器。
  西周龙纹玉管(图16) 通长2.4厘米,通宽1.2厘米。青白色,局部沁有朱砂痕迹,器呈直筒圆管状,两端截平,柱端面中间有喇叭形孔上下贯通。玉管外壁以“一面坡”法雕刻盘曲的龙纹,龙呈螺旋状盘绕管壁,粗阴线勾勒轮廓。线条圆润流畅,纹饰精美。
  西周勾连纹玉管(图17) 通长2.3厘米,通宽1.3厘米。青玉质,局部沁土痕,器呈直筒圆管状,两端截平,截面中央有一钻孔,纵向贯通两端。玉管外壁以粗阴线雕刻勾连纹。玉质晶莹剔透,纹饰简洁明快。
  西周斜纹玉管(图18) 通长2.2厘米,通宽1.2厘米。黄玉质,局部沁有白色斑痕及朱砂,器呈直筒圆管状,两端截平,截面中央有一钻孔,纵向贯通两端。玉管外壁以粗阴线从上至下雕刻旋转斜纹。玉质圆润,纹饰粗犷,造型古朴。
  西周兽面纹玉管(图19) 通长2.4厘米,通宽1.2厘米。青玉质,局部呈鸡骨白色,器呈亚腰形管状,两端截平,截面中央有一钻孔,纵向贯通两端。用阴刻的方法在正面刻出兽面纹,背面平整,兽面造型抽象,四方双角硕大,双目近于圆形,阔鼻,大张口,嘴角内卷。造型古朴神秘,线条流畅,简洁有力。
  西周玉镯(图20) 通高2.8厘米,直径5.5厘米,壁厚0.5厘米。青玉质,侵蚀较严重,整体呈鸡骨白,局部沁有土斑点。器呈圆筒形,中空,器身中部束腰,素面无纹。造型简单,琢磨、抛光均十分细腻,器物表面光洁明亮。
  西周弦纹玉镯(图21) 通高2.8厘米,直径7.5厘米,壁厚0.5厘米。侵蚀较严重,整体呈灰白色,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器呈圆筒形,中空,器表自上而下等距饰三组凸起弦纹,每组凸弦纹由疏密相间的、极细的三条细凸弦纹组成。两面的线纹基本对称,距离相等,深浅相间,线条婉转流畅,打磨精细,抛光细腻。
  西周玉佩饰在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上将繁复与简洁、粗犷与洗练、流畅与稚拙、精雕与细琢的立体感和大刀阔斧的动态感,相互交织,完美融合,构成了西周玉器雕琢的基本技法,可谓巧夺天工、千姿百态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造型之美、雕琢工艺之美及内在蕴含之美。而西周玉配饰造型之独特,雕工之精美,形态之灵韵,纹饰之简洁、明快,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玉雕艺人的聪明才智。西周玉佩饰不论是在选材用料上,还是雕琢手法上;不论是形象刻划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对后世影响都很大。
  (责编:禹默)
其他文献
天津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当中,瓷器是重要的一类。经过数十年的收集,馆藏瓷器达到5000余件,主要来自天津市文广局、天津市财政局多次拨交;天津市文物公司移交和价拨的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市文管会、上海博物馆移交的各个窑口的瓷器;以及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天津、北京购买的大量瓷器,尤以在北京韵古斋、宝聚斋、悦雅斋、懋隆和天津市文物公司购买的瓷器最精,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
期刊
新版首枚《丁酉年》生肖站台票发布仪式隆重举行。  11月5日上午,中国铁路新版首枚《丁酉年》生肖站台票发布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该套站台票由我国书画巨匠、国学大师范曾先生绘制,著名雕刻家阎炳武领衔雕刻,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石家庄印钞有限公司印制。在开机仪式上,主持人公布了《丁酉年》站台票图稿、印制技术和防伪措施。发布仪式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长啸主持。  《丁酉年》生肖站台票全套2枚,一枚
期刊
当你来到“和田玉奇石‘伟人’字博物馆”时,你一定会被大自然中形成的十件巅峰艺术品的“祥瑞”寓意所震憾。你会亲身感受到“带路神图”、“鳌头天吉图”、“众佛图”这三幅开天辟地以来精美神奇的“绘画”带来的视觉冲击,当你观赏完全部展区并亲身到体验区参加体验之后,你一定会惊讶万分,由衷的对大自然感到敬爱,同时会珍惜于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千寿人殿”介绍:“千寿人殿”是选用“带路神图”和田玉奇石翻过来看,
期刊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中国青花瓷器。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通常简称青花,是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明代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制作精美著称。这两朝
期刊
倪瓒《溪亭山色图》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或许有些陌生,但在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等人看来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王鉴作于1662年的《仿宋元山水》册提示出这幅倪画在明末清初的另一境遇。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册《仿宋元山水》共有十二开,其中有两开题为“仿某家某图”,其余十开均作“仿某家”。一般而言, “仿某家”是指仿某家笔法笔意,而“仿某家某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表明画家看过或听说过这样的画题,而且这一画题在他
期刊
由上海博物馆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精装本《两涂轩书画集萃》,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画册中精选的136件书画精品,是菲律宾外籍华人庄氏家族的家珍。  三年前,庄氏家族慨然捐赠上海博物馆233件书画作品。此为外籍华裔人士首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大量珍贵文物的壮举,表达了庄氏家族两代人热爱中华文物的拳拳之心。  南洋谋生 痴迷书画  最早拥有书画珍品的是庄万里先生。1899年,庄氏出生于福建晋江青
期刊
青花瓷是中国主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钴的原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高温一次性烧成的瓷器。烧成后,钴料呈蓝色,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青花瓷器创烧于唐,成熟于元,明代大量应用,成为主流,涌现出永宣青花等精品瓷器。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国运昌盛,青花瓷器经历了晚明至清初短暂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质量精,数量大,行销范围广,达到清代制瓷业的顶峰,成
期刊
清初花乌画沿袭了宋、元、明中期院体画审美的一些特征,但又独树一帜,呈现出一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清初恽格的花乌,以“没骨”写生,开创“常州画派”,以淡雅清丽之色墨闻名于清初画坛。同时又有王武,画作风神盎然,无画院习气,颇有画名。清初花乌画坛还有一特别之人,他既是花乌画家,也是重要的股肱之臣,他就是蒋廷锡。由于兼具画家与侍臣两个角色,所以很多人把其定位于“词臣作家”,但综合其卓越的政绩与超群的艺术成就
期刊
三门峡虢国墓地自发现以来,一直倍受关注。关于虢国历史及出土器物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虢国墓地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中,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也是虢国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令许多专家学者惊叹不已。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玉质之良、工艺之精、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用途大致可分为礼玉、佩玉、殓玉、用具、饰件、棺饰等几
期刊
(接4期)  《史记·赵世家》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283年),秦国欲联合赵国攻打齐国,苏秦的弟弟苏厉给赵惠文王写了一封信说,一旦秦人越雁门关夺险而守,那么代马、胡犬、昆山之玉这“三宝”将被阻隔,赵惠文王就什么都得不到了。昆山之玉以往是通过“玉石之路”来到晋北,交通要冲雁门关也可以看作“玉石之路”“草原道”的终点,穿过雁门关便进入晋、冀、豫、鲁中原腹地。  玉璜(图10),白玉,战国,长5.4厘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