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瓷是中国主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钴的原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高温一次性烧成的瓷器。烧成后,钴料呈蓝色,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青花瓷器创烧于唐,成熟于元,明代大量应用,成为主流,涌现出永宣青花等精品瓷器。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国运昌盛,青花瓷器经历了晚明至清初短暂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质量精,数量大,行销范围广,达到清代制瓷业的顶峰,成为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正如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
康熙皇帝当政61年,非常重视官窑瓷器的生产,一方面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景德镇正式恢复御窑厂,并减免赋税,制瓷业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官搭民烧”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官窑、民窑的竞争和发展,使得民窑产品都更加注重质量和精细程度;二是亲选督窑官,监管窑务,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康熙十九年(1680年)和四十四年(1705年),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如“臧窑”、“郎窑”。官、民并举,欣欣向荣,瓷业呈现出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康熙五十一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在景德镇给法国教会发出的信中,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景况:“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的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保卫的一座火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描述虽有夸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制瓷业的空前盛况。
康熙青花瓷胎釉精细,青花发色鲜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造型厚重,底足毛糙并粘有窑砂,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露胎处有火红色窑红,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早期青料以国产的石子青为主,呈色深沉、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纹饰主要有人物、花鸟、虫鱼、景物等,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一般题斋堂款,或画秋叶、香炉等图案。
康熙中期青花指康熙十九年至四十年(1681-1701年)之间的产品,是清代的顶峰作品,胎土淘炼严格,很少有杂质,胎体洁白坚硬,薄厚适中。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底足露胎处打磨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色。
青花使用上等浙料和云南“珠明料”,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艳而不俗,可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官窑青花多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字体雄健有力。有些器物则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康熙朝终)以后的产品。胎体比中期要轻,坚致细硬,瓷化程度更好,底足切削整齐。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呈青白釉。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与六字三行、“康熙年制”四字两行等几种,款字外有青花单圈、青花双圈,另有干支纪年款,堂名、斋名款大量出现。图形款有秋叶、梅花、团龙、团鹤、花形、物形等。
康熙青花瓷器造型敦重古朴、朴实大方,有一种雄浑、刚健的阳刚之美,艺术特色鲜明。在器型上,除了传统的盘、碗、碟、杯、盒、瓶、壶、罐、尊等器皿外,还出现了冠架、灯罩、如意、鼻烟壶、壁搁等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用瓷,还有祭器和外销瓷等。
河北博物院藏有较多清康熙青花瓷,现择其精品,以飨读者。
清康熙 青花人物四羊纹盅
高4.9厘米,口径7.1厘米。
此器敞口,深腹,圈足,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如玉,内壁施白釉,外壁绘人物及四羊图。画面中,两位衣衫飘逸的学者似在交谈,神情自若,怡然自得。周围绘一枯木,枯木上常春藤繁密茂盛,取“枯木逢春”之意。枯木旁,四只温顺可爱的羊羔在草中觅食、嬉戏,寓意吉祥如意。此器青花发色艳丽青翠,笔法潇洒惬意,构图疏密有致,意境平和幽远。底足修削规整,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清康熙 青花仕女婴戏图纹碗
高8.6厘米,口径14.8厘米。
此碗撇口,腹部宽深丰圆,下承圈足,胎体匀称,胎质洁白细密,釉面光润匀净,造型端正。通体以青花绘制纹饰,线条简洁明快,青花发色清新淡雅。外壁口及外足处都装饰有两道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仕女婴戏图,女子面目清秀,神态恬静;孩童嬉戏玩耍,天真烂漫;整个画面以山石、竹林、树木为背景,构图布置远近相宜,疏密有致。碗内壁口沿饰开光花卉,腹部饰牡丹花卉,翩翩蝴蝶飞舞其间,寓意“接连富贵”。内壁底部饰开光山水人物图,画面中高山峻拔,溪流绕岸,松林苍翠,一隐士漫步于桥上,仰望远山,陶醉于山色之中,描绘出文人的隐逸生活。外足底部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楷书双蓝圈款。
清康熙 青花鹤鹿同春纹香炉
高13.7厘米,口径23.5厘米,底径15.8厘米。
此器撇口内收,鼓腹下敛,圈足,细砂底,胎色洁白,胎质细腻,釉面匀净。外壁口沿下周圈饰如意卷云纹、杂宝纹,香炉通体以青花绘松鹤延年、鹿鹤同春图案,具有强烈的祈福、祈寿之意。松是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是长寿和有节气的象征。鹤是长寿之鸟,《神镜记》记载,相传汉时,曾有一对慕道的夫妇,在石室中修道隐居,后化白鹤而去。取意松鹤长春,反映出人们希望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鹿鹤同春原意六合同春,六合指天地乾坤,《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其中六合指天下。在六合同春中,六谐音鹿,合谐音鹤,故六和同春为鹿鹤同春,同时鹿鹤皆为灵兽,一为禽,一为兽,故有天地皆灵之意。同时鹿鹤都是长寿的动物,以此取意天地同寿,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之一。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赋”笔筒
口径18厘米,腹径18厘米,高15.5厘米。
瓷制笔筒兴起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大规模生产是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促使瓷制笔筒的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造型多样,装饰手法各异。
此器呈圆筒形,口底相若,玉璧形底,里施白釉,底心有“文章山斗”四字楷书款,是康熙时期笔筒的标准式样。腹部以北宋苏轼作整篇《前赤壁赋》为纹饰,以楷书竖行写成,文字工整,排列整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国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在瓷质笔筒上得到充分运用,并集书法、印章、诗词、制瓷工艺于一体,是多种古典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以文字作为装饰在唐、宋时期已出现,明代十分流行,但一般仅限于“福”、“禄”、“寿”等少数表示吉祥富贵的文字。明末清初出现的字数较多的诗句,也仅仅作为图案纹饰的陪衬。将整篇诗文词赋写满器身在康熙时极为盛行,有的题写全篇文章如《滕王阁序》、《赤壁赋》等,各种人物故事如《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等也是常见题材。
清康熙 青花凤凰牡丹纹罐
高33.8厘米,腹径25.6厘米。
此器直口,丰肩,鼓腹下收,至底部又外扩。胎质细腻致密,釉质莹润。口沿下绘如意云头纹一周。颈部绘几何花边纹带,腹部为双凤穿牡丹图案,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尤其是牡丹花呈双犄状,俗称“双犄牡丹”,这种画法为康熙朝所独有,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底部绘几何花边纹饰。上下纹饰呼应,增加厚实稳重之感。笔锋自然洒脱,线条刚劲有力,散发浓郁的艺术气息。底足内绘青花双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缠枝牡丹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民间常把凤凰、牡丹为主题的图案,称之为“凤穿牡丹”、“凤喜牡丹”和“牡丹引凤”等,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
清康熙 青花开光花卉纹罐
口径27厘米,腹径48厘米,高80厘米
此器直口、短颈、丰肩、足部外撇,造型规矩挺拔,颈部绘一周缠枝花卉,器身及器盖在万字锦地图案上开光,共分三层,错落有致,排列规矩,内绘花篮、博古图及折枝花卉,这是康熙外销瓷上最常见的纹饰,在开光的上部交接处又有小开光,内绘八吉祥图案。八吉祥又称八宝,是佛教中的八种吉祥物,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并赋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最为独特的是盖钮,为一只反瓷(反瓷指完全不涂釉的雕瓷作品)小狮子蹲伏在上面,其形态栩栩如生,与瓶体十分和谐而又富于变化。代表了康熙民窑青花瓷的最高水平。
从明代后期起,青花逐渐成为外销瓷器中的主要品种,康熙时达到了高峰。康熙青花外销瓷的装饰纹样除了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外,还有一些是按照客户要求定制的。通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造型规整,色泽艳丽,画工精美。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折沿碗
高7.6厘米,口径15.5厘米。
碗折沿,深腹,下承圈足,胎体轻薄细腻,釉面光亮润泽。内外青花装饰,内壁口沿处饰以开光八宝纹饰,间饰菱形锦地纹,碗心绘渔翁垂钓图,画面中高山耸立,流水潺潺,一高士举杆垂钓,悠然自得。外壁口沿下饰八宝纹,腹部饰人物纹,人物神态各异,画面生动传神,衣纹绘画线条流畅,构图疏密有致。底足青花双圈内绘一五瓣梅花。此器青花发色沉稳凝练,以浓淡不同之青料描绘图案,清新明快,使瓷绘纹饰获得了水墨画一般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口径14厘米,腹径23厘米,高46厘米。
此瓶撇口、竖颈、溜肩,腹内收后外撇,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挺拔,具有雄浑刚建的阳刚之美。器颈部绘涡纹及珠点纹、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两位行者于山间小道之间,似在赏景交流,周围树林、流水、山石环绕,布局疏朗,意境清幽。青花色泽浓翠,呈宝石蓝色,浓淡相间,艳而不俗,通过丰富的色阶表现山石、树皮的纹理,颇有水墨画“墨分五色”的韵味。
康熙青花是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一个黄金时期,其器型之繁、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不仅所占比例大,其中也不乏大量的精美之作。此件器物是康熙民窑青花中的代表作品。康熙青花不仅造型规整,线条挺拔有力,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分水技法”的使用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分水”是青花瓷器借鉴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经出现,清康熙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在勾勒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美誉。
康熙皇帝当政61年,非常重视官窑瓷器的生产,一方面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景德镇正式恢复御窑厂,并减免赋税,制瓷业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官搭民烧”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官窑、民窑的竞争和发展,使得民窑产品都更加注重质量和精细程度;二是亲选督窑官,监管窑务,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康熙十九年(1680年)和四十四年(1705年),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如“臧窑”、“郎窑”。官、民并举,欣欣向荣,瓷业呈现出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康熙五十一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在景德镇给法国教会发出的信中,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景况:“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的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保卫的一座火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描述虽有夸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制瓷业的空前盛况。
康熙青花瓷胎釉精细,青花发色鲜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造型厚重,底足毛糙并粘有窑砂,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露胎处有火红色窑红,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早期青料以国产的石子青为主,呈色深沉、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纹饰主要有人物、花鸟、虫鱼、景物等,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一般题斋堂款,或画秋叶、香炉等图案。
康熙中期青花指康熙十九年至四十年(1681-1701年)之间的产品,是清代的顶峰作品,胎土淘炼严格,很少有杂质,胎体洁白坚硬,薄厚适中。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底足露胎处打磨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色。
青花使用上等浙料和云南“珠明料”,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艳而不俗,可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官窑青花多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字体雄健有力。有些器物则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康熙朝终)以后的产品。胎体比中期要轻,坚致细硬,瓷化程度更好,底足切削整齐。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呈青白釉。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与六字三行、“康熙年制”四字两行等几种,款字外有青花单圈、青花双圈,另有干支纪年款,堂名、斋名款大量出现。图形款有秋叶、梅花、团龙、团鹤、花形、物形等。
康熙青花瓷器造型敦重古朴、朴实大方,有一种雄浑、刚健的阳刚之美,艺术特色鲜明。在器型上,除了传统的盘、碗、碟、杯、盒、瓶、壶、罐、尊等器皿外,还出现了冠架、灯罩、如意、鼻烟壶、壁搁等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用瓷,还有祭器和外销瓷等。
河北博物院藏有较多清康熙青花瓷,现择其精品,以飨读者。
清康熙 青花人物四羊纹盅
高4.9厘米,口径7.1厘米。
此器敞口,深腹,圈足,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如玉,内壁施白釉,外壁绘人物及四羊图。画面中,两位衣衫飘逸的学者似在交谈,神情自若,怡然自得。周围绘一枯木,枯木上常春藤繁密茂盛,取“枯木逢春”之意。枯木旁,四只温顺可爱的羊羔在草中觅食、嬉戏,寓意吉祥如意。此器青花发色艳丽青翠,笔法潇洒惬意,构图疏密有致,意境平和幽远。底足修削规整,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清康熙 青花仕女婴戏图纹碗
高8.6厘米,口径14.8厘米。
此碗撇口,腹部宽深丰圆,下承圈足,胎体匀称,胎质洁白细密,釉面光润匀净,造型端正。通体以青花绘制纹饰,线条简洁明快,青花发色清新淡雅。外壁口及外足处都装饰有两道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仕女婴戏图,女子面目清秀,神态恬静;孩童嬉戏玩耍,天真烂漫;整个画面以山石、竹林、树木为背景,构图布置远近相宜,疏密有致。碗内壁口沿饰开光花卉,腹部饰牡丹花卉,翩翩蝴蝶飞舞其间,寓意“接连富贵”。内壁底部饰开光山水人物图,画面中高山峻拔,溪流绕岸,松林苍翠,一隐士漫步于桥上,仰望远山,陶醉于山色之中,描绘出文人的隐逸生活。外足底部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楷书双蓝圈款。
清康熙 青花鹤鹿同春纹香炉
高13.7厘米,口径23.5厘米,底径15.8厘米。
此器撇口内收,鼓腹下敛,圈足,细砂底,胎色洁白,胎质细腻,釉面匀净。外壁口沿下周圈饰如意卷云纹、杂宝纹,香炉通体以青花绘松鹤延年、鹿鹤同春图案,具有强烈的祈福、祈寿之意。松是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是长寿和有节气的象征。鹤是长寿之鸟,《神镜记》记载,相传汉时,曾有一对慕道的夫妇,在石室中修道隐居,后化白鹤而去。取意松鹤长春,反映出人们希望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鹿鹤同春原意六合同春,六合指天地乾坤,《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其中六合指天下。在六合同春中,六谐音鹿,合谐音鹤,故六和同春为鹿鹤同春,同时鹿鹤皆为灵兽,一为禽,一为兽,故有天地皆灵之意。同时鹿鹤都是长寿的动物,以此取意天地同寿,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之一。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赋”笔筒
口径18厘米,腹径18厘米,高15.5厘米。
瓷制笔筒兴起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大规模生产是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促使瓷制笔筒的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造型多样,装饰手法各异。
此器呈圆筒形,口底相若,玉璧形底,里施白釉,底心有“文章山斗”四字楷书款,是康熙时期笔筒的标准式样。腹部以北宋苏轼作整篇《前赤壁赋》为纹饰,以楷书竖行写成,文字工整,排列整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国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在瓷质笔筒上得到充分运用,并集书法、印章、诗词、制瓷工艺于一体,是多种古典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以文字作为装饰在唐、宋时期已出现,明代十分流行,但一般仅限于“福”、“禄”、“寿”等少数表示吉祥富贵的文字。明末清初出现的字数较多的诗句,也仅仅作为图案纹饰的陪衬。将整篇诗文词赋写满器身在康熙时极为盛行,有的题写全篇文章如《滕王阁序》、《赤壁赋》等,各种人物故事如《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等也是常见题材。
清康熙 青花凤凰牡丹纹罐
高33.8厘米,腹径25.6厘米。
此器直口,丰肩,鼓腹下收,至底部又外扩。胎质细腻致密,釉质莹润。口沿下绘如意云头纹一周。颈部绘几何花边纹带,腹部为双凤穿牡丹图案,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尤其是牡丹花呈双犄状,俗称“双犄牡丹”,这种画法为康熙朝所独有,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底部绘几何花边纹饰。上下纹饰呼应,增加厚实稳重之感。笔锋自然洒脱,线条刚劲有力,散发浓郁的艺术气息。底足内绘青花双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缠枝牡丹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民间常把凤凰、牡丹为主题的图案,称之为“凤穿牡丹”、“凤喜牡丹”和“牡丹引凤”等,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
清康熙 青花开光花卉纹罐
口径27厘米,腹径48厘米,高80厘米
此器直口、短颈、丰肩、足部外撇,造型规矩挺拔,颈部绘一周缠枝花卉,器身及器盖在万字锦地图案上开光,共分三层,错落有致,排列规矩,内绘花篮、博古图及折枝花卉,这是康熙外销瓷上最常见的纹饰,在开光的上部交接处又有小开光,内绘八吉祥图案。八吉祥又称八宝,是佛教中的八种吉祥物,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并赋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最为独特的是盖钮,为一只反瓷(反瓷指完全不涂釉的雕瓷作品)小狮子蹲伏在上面,其形态栩栩如生,与瓶体十分和谐而又富于变化。代表了康熙民窑青花瓷的最高水平。
从明代后期起,青花逐渐成为外销瓷器中的主要品种,康熙时达到了高峰。康熙青花外销瓷的装饰纹样除了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外,还有一些是按照客户要求定制的。通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造型规整,色泽艳丽,画工精美。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折沿碗
高7.6厘米,口径15.5厘米。
碗折沿,深腹,下承圈足,胎体轻薄细腻,釉面光亮润泽。内外青花装饰,内壁口沿处饰以开光八宝纹饰,间饰菱形锦地纹,碗心绘渔翁垂钓图,画面中高山耸立,流水潺潺,一高士举杆垂钓,悠然自得。外壁口沿下饰八宝纹,腹部饰人物纹,人物神态各异,画面生动传神,衣纹绘画线条流畅,构图疏密有致。底足青花双圈内绘一五瓣梅花。此器青花发色沉稳凝练,以浓淡不同之青料描绘图案,清新明快,使瓷绘纹饰获得了水墨画一般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口径14厘米,腹径23厘米,高46厘米。
此瓶撇口、竖颈、溜肩,腹内收后外撇,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挺拔,具有雄浑刚建的阳刚之美。器颈部绘涡纹及珠点纹、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两位行者于山间小道之间,似在赏景交流,周围树林、流水、山石环绕,布局疏朗,意境清幽。青花色泽浓翠,呈宝石蓝色,浓淡相间,艳而不俗,通过丰富的色阶表现山石、树皮的纹理,颇有水墨画“墨分五色”的韵味。
康熙青花是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一个黄金时期,其器型之繁、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不仅所占比例大,其中也不乏大量的精美之作。此件器物是康熙民窑青花中的代表作品。康熙青花不仅造型规整,线条挺拔有力,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分水技法”的使用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分水”是青花瓷器借鉴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经出现,清康熙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在勾勒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