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如做人,见文如见人。金陵的文章与其人相差无几:行文流水,朴实无华;涉猎广泛,知识性强;旁征博引,治学严谨;不取悦人,敢说真话。《三知集》就是他栩栩如生的文采的集中体现。“知”者,依我之见即求知、探索、领悟之意。该文集从对艺术的探索鉴赏,名人乡贤的评介,行旅游踪的暇思,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见解,不乏独到之处。具有诱人的趣味性、可读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名人佚事,探索知识殿堂的真知灼见,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他歌颂了善良和正直,抨击了时弊和陋习。他歌颂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鞭挞了破坏生态的愚昧和无知。他歌颂了对艺术真善美的追求,嘲讽了时下功利、浮躁的世风。书香扑鼻,如沐春风。只要你悉心阅读,定能悟出无穷的乐趣。
总之,为金陵《三知集》叫好,则是他人品与其文集的感染力所在。金陵是个没有进过正规大学校门的自学成才者,他的文章连同道德,堪称同学战友中的佼佼者。做人难,写书也不容易。《三知集》面世,是他灵性的体现,热爱生活的回报,煞费心血的结晶。金陵平素谦恭,从不沾沾自喜。其实他有许多令人羡慕和钦佩之处,从该书中也不难看出。分析探究他成才的规律和特点,窃以为:
首先是勤奋好学。多读书,读好书,这是安身立命和著书立说的基础和资本。金陵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此。他说自己从孩提起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不乏家教与天赋,主要还是依托勤奋。兴趣是勤奋的向导。金陵在《三知集》中写道:“读书是与先贤、圣人乃至当代智者的双向心灵交流……我把那些大思想家请到自己的房间,承他们的盛情,一谈就是好几天……”。这使我想起前几年在某处读到的一幅对联:“饮茶思窗下,悠然见前贤”,正是这种意境。读书要有兴趣,但这兴趣不是游戏,不是学龄前儿童的看图识字,而要勤奋,勤思考、勤动手、勤跑路,金陵正是这样做的。洋洋七八十万字的《三知集》便是最好的佐证。为了求知求真求学问,他锲而不舍,痴心不改。西南边陲、穷乡僻壤、废墟荒墓、市井农家、大宅富第、书楼学馆,到处有他的身影和足迹,或采访,或考证,或通宵夜读或整理笔记卡片,其辛劳苦涩,自不待说。风餐露宿,爬山涉水,年夜难归和有劳无功碰一鼻子灰,他都置之度外,泰然处之。金陵深情地说,勤奋的源泉来自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写作。对生活百无聊赖的人,读书写作无疑是对他的体罚。金陵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情愫的。《三知集》是他倾注孩提起近五十年源于生活的思考和近二十年工作经历的心血,包含泪花与汗水,也包含着甜和蜜。功夫没有辜负像金陵这样的有心人。
其次是秉赋灵性。其实金陵幼时也闪烁着勤奋好学的光束,不去谈它了。金陵在《三知集》中提到,一九五九年还是瓦市小学读五年级时,曾写过一首诗被温州日报刊用,拿到三元钱的稿费。有时间、有地点、有期数,千真万确的。这三元钱也不薄啊,相当于当时老工人三天的薪水!在高中读书时,我还听语文教员金国文先生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亲口说过“金陵的写作能力相当于大学文科毕业的水平,有些人还不如他”云云。以上可见,金陵自幼具有秉赋和灵性,这是比一般人好得多的优越条件。现在与年少比,显然生活阅历丰富了,文笔老辣周详了,那是缘于“十年读书,十年文革,十年下乡,十年城市漂泊”和诸多砥砺的结果。
再次是良好的家教。在文革中空虚和无聊的日子里,金陵家我是没少去的,其父母和弟妹都不陌生。他的父亲是知名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金陵在《三知集》中提及其父解放前谋生供职的经历,特别是极左年代给他们父子造成的伤痕与创痛,谁都会引起恻隐之心的。如果不是这种阴影,金陵可能不是现在的金陵。有一点可以肯定,金陵受到的家教比一般人都要正统、规范。他父亲为人谦和,但不苟言谈。我们与他见面,他只是略微一笑。金陵的性格像其父,金陵的文采也八九不离十。记得还在兵团时,金陵有一次有感而发给温州的老父寄去了自已写的词。父亲回信时,附原稿圈圈点点给改了不少。我在旁是看过那份沉甸甸的手稿的。其母是个有教养的知识女性,知书达礼却很含蓄,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对金陵倾注了无限的爱。金陵是在这种温馨的家庭受着良好的家风熏陶而走进校门,迈向社会的。
我数十年浑浑噩噩,愚钝无成,但对故知的成功感到无不欣慰,受到启迪。有生之年还要向金陵学习,像他那样做人,像他那样读书。只是像他那样做学问感到心力交瘁,可望不可即了。惭愧、惭愧。
总之,为金陵《三知集》叫好,则是他人品与其文集的感染力所在。金陵是个没有进过正规大学校门的自学成才者,他的文章连同道德,堪称同学战友中的佼佼者。做人难,写书也不容易。《三知集》面世,是他灵性的体现,热爱生活的回报,煞费心血的结晶。金陵平素谦恭,从不沾沾自喜。其实他有许多令人羡慕和钦佩之处,从该书中也不难看出。分析探究他成才的规律和特点,窃以为:
首先是勤奋好学。多读书,读好书,这是安身立命和著书立说的基础和资本。金陵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此。他说自己从孩提起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不乏家教与天赋,主要还是依托勤奋。兴趣是勤奋的向导。金陵在《三知集》中写道:“读书是与先贤、圣人乃至当代智者的双向心灵交流……我把那些大思想家请到自己的房间,承他们的盛情,一谈就是好几天……”。这使我想起前几年在某处读到的一幅对联:“饮茶思窗下,悠然见前贤”,正是这种意境。读书要有兴趣,但这兴趣不是游戏,不是学龄前儿童的看图识字,而要勤奋,勤思考、勤动手、勤跑路,金陵正是这样做的。洋洋七八十万字的《三知集》便是最好的佐证。为了求知求真求学问,他锲而不舍,痴心不改。西南边陲、穷乡僻壤、废墟荒墓、市井农家、大宅富第、书楼学馆,到处有他的身影和足迹,或采访,或考证,或通宵夜读或整理笔记卡片,其辛劳苦涩,自不待说。风餐露宿,爬山涉水,年夜难归和有劳无功碰一鼻子灰,他都置之度外,泰然处之。金陵深情地说,勤奋的源泉来自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写作。对生活百无聊赖的人,读书写作无疑是对他的体罚。金陵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情愫的。《三知集》是他倾注孩提起近五十年源于生活的思考和近二十年工作经历的心血,包含泪花与汗水,也包含着甜和蜜。功夫没有辜负像金陵这样的有心人。
其次是秉赋灵性。其实金陵幼时也闪烁着勤奋好学的光束,不去谈它了。金陵在《三知集》中提到,一九五九年还是瓦市小学读五年级时,曾写过一首诗被温州日报刊用,拿到三元钱的稿费。有时间、有地点、有期数,千真万确的。这三元钱也不薄啊,相当于当时老工人三天的薪水!在高中读书时,我还听语文教员金国文先生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亲口说过“金陵的写作能力相当于大学文科毕业的水平,有些人还不如他”云云。以上可见,金陵自幼具有秉赋和灵性,这是比一般人好得多的优越条件。现在与年少比,显然生活阅历丰富了,文笔老辣周详了,那是缘于“十年读书,十年文革,十年下乡,十年城市漂泊”和诸多砥砺的结果。
再次是良好的家教。在文革中空虚和无聊的日子里,金陵家我是没少去的,其父母和弟妹都不陌生。他的父亲是知名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金陵在《三知集》中提及其父解放前谋生供职的经历,特别是极左年代给他们父子造成的伤痕与创痛,谁都会引起恻隐之心的。如果不是这种阴影,金陵可能不是现在的金陵。有一点可以肯定,金陵受到的家教比一般人都要正统、规范。他父亲为人谦和,但不苟言谈。我们与他见面,他只是略微一笑。金陵的性格像其父,金陵的文采也八九不离十。记得还在兵团时,金陵有一次有感而发给温州的老父寄去了自已写的词。父亲回信时,附原稿圈圈点点给改了不少。我在旁是看过那份沉甸甸的手稿的。其母是个有教养的知识女性,知书达礼却很含蓄,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对金陵倾注了无限的爱。金陵是在这种温馨的家庭受着良好的家风熏陶而走进校门,迈向社会的。
我数十年浑浑噩噩,愚钝无成,但对故知的成功感到无不欣慰,受到启迪。有生之年还要向金陵学习,像他那样做人,像他那样读书。只是像他那样做学问感到心力交瘁,可望不可即了。惭愧、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