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使语言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低谷呢?在这方面大家已经取得了共识:摒弃无大用处的繁琐分析,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虽然目前提法上还有一些争论,有的主张提“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有的主张提“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但在“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一点上,是没有分歧的。
然而,究竟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什么样的课才算语言文字训练课?大家在认识上还是有千差万别的。
有的人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做练习。大黑板接小黑板,一黑板接一黑板,也就是变“满堂问”为“满堂练”。
有的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脱离课文内容,孤立地进行语言形式的练习。如教到“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科学家”一句,就撇开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颠倒词序,重组句子。
有的认为,阅读教学分三大块: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综合练习。这“综合练习”才是语言文字训练。
还有的认为,教学一课文,要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其中的“回趟”才是语言文字训练。
……
诚然,上面这些说法都与训练有关,但若将它们视为语言文字训练的全部内涵,则又未免失之偏颇。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训练不是一招一式的事,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某个阶段,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学习语言的规律。有个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我以为他的话道出了语言学习的某些规律。在这儿,他强调了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靠“习得”,但也不完全否定学习的作用。
众所周知,婴儿学习口语的效率是相当高的,并没有专门的语文教师教他们说话,靠着他们大脑中的语言功能体系,他们几乎毫不费力地、轻松地学会了说话。然而,我们只要稍作观察,就能看得出来,婴儿学习口语毕竟还是以大人的语言为“范本”的。妈妈见到一只小猫,便喊:“猫咪!猫咪!”经过多次反复,“猫咪”这个词儿便跟那只小猫联系起来,于是这个有意义的信息进入了宝宝的头脑。这便是婴儿对大人的感受和领悟。宝宝记住了这个词,当他再看到小猫时,就会说“我要猫咪!我要猫咪!”这就是训练,也是积累和运用。
小学生上了小学,开始学习书面语言。此时,语言课文中的范文便成了他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范本”。要读出,便要先识字识词。识了一定数量的字词,便可通过阅读活动来感受、领悟范文的语言了。还要常常背诵,从而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形成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说话和作文,运用平日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小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读得进——记得住—— 用得上,如此循环往复,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力便逐渐提高了。
何谓“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具有某种技能。不用说,作为语言文字训练,自然也应当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也就是说是有“序”的。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序”应当是怎样的呢?
语言文字训练的“序”,“大纲”上规定得很明确。如:先识字后读写,先写铅笔字,再写钢笔字、毛笔字;阅读训练先朗读,后默读;作文训练先写话,再写段,然后成篇,等等。
然而,语言文字训练的“序”宜粗不宜细。有人讲,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这是很有道理的。学习语文不像学习数理化那样,要循着严谨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来学,重在积累。70年代末期,有人在探索语文教学的“序”的问题时,将读写能力分解为若干重点训练项目,逐一进行训练。实践证明,语文学习并不是那么回事,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直线上升的。诚如章先生所分析:“开始,人们在思考:能不能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有一条清晰的,可操作的贯通线索?不久,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而且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单一化,而且呈直线发展,虽然理想,却不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读写能力是技能性的,先懂得道理不行,还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乃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他们不断吸纳,不断倾吐,大量实践,日子久了,语言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由此看来,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全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责任编辑:田禾雨
然而,究竟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什么样的课才算语言文字训练课?大家在认识上还是有千差万别的。
有的人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做练习。大黑板接小黑板,一黑板接一黑板,也就是变“满堂问”为“满堂练”。
有的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脱离课文内容,孤立地进行语言形式的练习。如教到“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科学家”一句,就撇开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颠倒词序,重组句子。
有的认为,阅读教学分三大块: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综合练习。这“综合练习”才是语言文字训练。
还有的认为,教学一课文,要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其中的“回趟”才是语言文字训练。
……
诚然,上面这些说法都与训练有关,但若将它们视为语言文字训练的全部内涵,则又未免失之偏颇。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训练不是一招一式的事,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某个阶段,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学习语言的规律。有个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我以为他的话道出了语言学习的某些规律。在这儿,他强调了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靠“习得”,但也不完全否定学习的作用。
众所周知,婴儿学习口语的效率是相当高的,并没有专门的语文教师教他们说话,靠着他们大脑中的语言功能体系,他们几乎毫不费力地、轻松地学会了说话。然而,我们只要稍作观察,就能看得出来,婴儿学习口语毕竟还是以大人的语言为“范本”的。妈妈见到一只小猫,便喊:“猫咪!猫咪!”经过多次反复,“猫咪”这个词儿便跟那只小猫联系起来,于是这个有意义的信息进入了宝宝的头脑。这便是婴儿对大人的感受和领悟。宝宝记住了这个词,当他再看到小猫时,就会说“我要猫咪!我要猫咪!”这就是训练,也是积累和运用。
小学生上了小学,开始学习书面语言。此时,语言课文中的范文便成了他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范本”。要读出,便要先识字识词。识了一定数量的字词,便可通过阅读活动来感受、领悟范文的语言了。还要常常背诵,从而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形成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说话和作文,运用平日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小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读得进——记得住—— 用得上,如此循环往复,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力便逐渐提高了。
何谓“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具有某种技能。不用说,作为语言文字训练,自然也应当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也就是说是有“序”的。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序”应当是怎样的呢?
语言文字训练的“序”,“大纲”上规定得很明确。如:先识字后读写,先写铅笔字,再写钢笔字、毛笔字;阅读训练先朗读,后默读;作文训练先写话,再写段,然后成篇,等等。
然而,语言文字训练的“序”宜粗不宜细。有人讲,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这是很有道理的。学习语文不像学习数理化那样,要循着严谨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来学,重在积累。70年代末期,有人在探索语文教学的“序”的问题时,将读写能力分解为若干重点训练项目,逐一进行训练。实践证明,语文学习并不是那么回事,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直线上升的。诚如章先生所分析:“开始,人们在思考:能不能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有一条清晰的,可操作的贯通线索?不久,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而且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单一化,而且呈直线发展,虽然理想,却不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读写能力是技能性的,先懂得道理不行,还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乃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他们不断吸纳,不断倾吐,大量实践,日子久了,语言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由此看来,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全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责任编辑:田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