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背景下,为深化导师制在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提出导—硕—本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模式、跨年级的团队协作机制、多层次的培养流程及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等创新方法。有效促进习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高效利用,专业科研实践氛围得到提升,教师教学的“科教融合”效果显著增强。
[关键词]高等教育;导师制;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54-01
1 普通高等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作为教学基本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有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以教师为主导,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了解,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同时,近些年大学生在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他们追求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过于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2 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成果显著,为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效仿。导师制的突出特点是:为確定的教师选配一组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由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业务学习进行指导。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好制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普遍采用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的一种新型制度,在我国尚未普及。但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新时期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一个大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已有170多所,在这些高校中,有处于试行阶段的高校,如山东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也有实行了数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
3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深化拓展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在第二课堂使用“导师制”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上专研、突破。导师更容易熟悉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变化、进步和问题,为学生规划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导师制”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不再以大课堂形式,而是固定导师,将实践环节年年贯穿,摸索和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向,培养精英人才。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模式在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运行了近10年,经过多次深化拓展,已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
(1)“导—硕—本”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模式
本院交通工程专业,要求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项目包括三类:科研创新类、实践项目类与竞赛类。
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我校优势,结合上述本科生第二课堂需求,建立“导—硕—本”一体化教学模式。导师作为模式核心,负责对本科生的发展方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引导,并制定科研与实践项目的宏观方向与审核标準;研究生作为联络导师与本科生的重要角色,负责科研与实践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并直接参与项目,及时了解本科生学习、生活情况,定期向导师汇报。本科生作为模式受惠者,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指导,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快速增强。
(2)跨年级的团队协作机制
无论是科研创建项目、实战项目,还是竞赛项目,都需要项目参与者具有稳定成熟的科研思路和熟练的软件技术,一般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主要是基础课程,大三大四才是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阶段。按照要求,能够出色胜任的只有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但由于其空余时间较为紧张,制约了参与项目的人数。
所以,“第二课堂”的深化拓展包含了跨年级团队协作机制,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项目。跨年级的成员组合方式强化了专业氛围,使低年级同学能够快速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每一届学生受惠于上一届学生并帮助下一届学生,形成了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
(3)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意愿,制定了方向性较强的多种培养模式,包括:卓越工程师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均衡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适合毕业后意愿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学生,重点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与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科技攻关计划,适合毕业后意愿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重点发展科学研究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均衡模式,重点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科研攻关计划),辅助进行科技攻关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适合硕士毕业后没有明确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研与突破,实现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4)多层次的培养流程
为保证学生在本科期间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与提升,根据第一课堂时间安排,结合学生意愿,制定了多层次的本科生培养流程,具体目标如下:
入门期(大一第一学期),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专业基本素养养成所需要的条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基础期(大一第二学期),学生进一步加深专业认知能力,掌握进行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软件;发展期(大二阶段和大三上学期),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较好的专业素养基础;强化期(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在已有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升华实践能力;综合期(大四阶段),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和组织能力锻炼。 (5)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
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是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第二课堂的重要特色,目的是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营造科研氛围、把握科技前沿动态以及提升人文底蕴。论坛种类包括:科研成果讨论、科技发展动态、人文素养交流。论坛由学生轮番策划并主持,这种形式的意义在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学生能学习到该论坛的知识,论坛的策划者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把握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本科生学员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推动其取得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 本科生导师制第二课堂深化拓展模式实施效果
(1)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善
针对实践教学改革,本模式最大的效果是将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清楚明白,想要学好專业,不但要牢牢学好课内的知识,同时也应该着手从课外的实践项目来锻炼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第二课堂”的合理建设,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
学生的课余时间一直是一个弹性很大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本着自由参与的原则将为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了合理的平台。
(3)专业学习氛围提升
随着“第二课堂”的日益成熟有序的开展,实践项目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的学习氛圍改善不少,不但“第二课堂”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平日教学的出勤率也日益上升、学生完成课堂内外的作业和项目积极性提高,学生考研和就业率越来越佳,考研成功率也年年提高。
(4)教师“科教融合”程度的提高
导师可以尝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行业标准和科研要求融入考核,使教师的科研真正反哺到教学上,鼓励导师结合研究领域和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题,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发展趋势教育学生,使得科学研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自由探索和知识创新相结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的展开方式一直是各大高校探讨研究的重点,拓展后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是我院实现教师与学生高效交流的导师制运行方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它不仅需要模式的进步、创新,需要制度的具体设计、执行、反馈,也需要外部环境和条件等诸多因素配合协调。继续探索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在第二课堂的应用,是我院教师仍需不断研究的方向,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此类研究会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郁波.基于导师制“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设计,2016,(21):94-97
[3] 肖良.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第二课堂医学科研创新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662-664
[4] 李瑞.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与优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
[5] 符水龙.导师制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和意义[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4-36.
[关键词]高等教育;导师制;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54-01
1 普通高等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作为教学基本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有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以教师为主导,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了解,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同时,近些年大学生在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他们追求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过于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2 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成果显著,为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效仿。导师制的突出特点是:为確定的教师选配一组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由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业务学习进行指导。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好制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普遍采用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的一种新型制度,在我国尚未普及。但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新时期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一个大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已有170多所,在这些高校中,有处于试行阶段的高校,如山东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也有实行了数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
3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深化拓展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在第二课堂使用“导师制”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上专研、突破。导师更容易熟悉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变化、进步和问题,为学生规划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导师制”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不再以大课堂形式,而是固定导师,将实践环节年年贯穿,摸索和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向,培养精英人才。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模式在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运行了近10年,经过多次深化拓展,已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
(1)“导—硕—本”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模式
本院交通工程专业,要求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项目包括三类:科研创新类、实践项目类与竞赛类。
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我校优势,结合上述本科生第二课堂需求,建立“导—硕—本”一体化教学模式。导师作为模式核心,负责对本科生的发展方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引导,并制定科研与实践项目的宏观方向与审核标準;研究生作为联络导师与本科生的重要角色,负责科研与实践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并直接参与项目,及时了解本科生学习、生活情况,定期向导师汇报。本科生作为模式受惠者,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指导,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快速增强。
(2)跨年级的团队协作机制
无论是科研创建项目、实战项目,还是竞赛项目,都需要项目参与者具有稳定成熟的科研思路和熟练的软件技术,一般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主要是基础课程,大三大四才是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阶段。按照要求,能够出色胜任的只有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但由于其空余时间较为紧张,制约了参与项目的人数。
所以,“第二课堂”的深化拓展包含了跨年级团队协作机制,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项目。跨年级的成员组合方式强化了专业氛围,使低年级同学能够快速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每一届学生受惠于上一届学生并帮助下一届学生,形成了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
(3)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意愿,制定了方向性较强的多种培养模式,包括:卓越工程师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均衡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适合毕业后意愿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学生,重点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与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科技攻关计划,适合毕业后意愿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重点发展科学研究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均衡模式,重点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科研攻关计划),辅助进行科技攻关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适合硕士毕业后没有明确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研与突破,实现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4)多层次的培养流程
为保证学生在本科期间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与提升,根据第一课堂时间安排,结合学生意愿,制定了多层次的本科生培养流程,具体目标如下:
入门期(大一第一学期),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专业基本素养养成所需要的条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基础期(大一第二学期),学生进一步加深专业认知能力,掌握进行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软件;发展期(大二阶段和大三上学期),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较好的专业素养基础;强化期(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在已有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升华实践能力;综合期(大四阶段),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和组织能力锻炼。 (5)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
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是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第二课堂的重要特色,目的是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营造科研氛围、把握科技前沿动态以及提升人文底蕴。论坛种类包括:科研成果讨论、科技发展动态、人文素养交流。论坛由学生轮番策划并主持,这种形式的意义在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学生能学习到该论坛的知识,论坛的策划者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把握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本科生学员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推动其取得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 本科生导师制第二课堂深化拓展模式实施效果
(1)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善
针对实践教学改革,本模式最大的效果是将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清楚明白,想要学好專业,不但要牢牢学好课内的知识,同时也应该着手从课外的实践项目来锻炼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第二课堂”的合理建设,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
学生的课余时间一直是一个弹性很大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本着自由参与的原则将为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了合理的平台。
(3)专业学习氛围提升
随着“第二课堂”的日益成熟有序的开展,实践项目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的学习氛圍改善不少,不但“第二课堂”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平日教学的出勤率也日益上升、学生完成课堂内外的作业和项目积极性提高,学生考研和就业率越来越佳,考研成功率也年年提高。
(4)教师“科教融合”程度的提高
导师可以尝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行业标准和科研要求融入考核,使教师的科研真正反哺到教学上,鼓励导师结合研究领域和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题,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发展趋势教育学生,使得科学研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自由探索和知识创新相结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的展开方式一直是各大高校探讨研究的重点,拓展后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是我院实现教师与学生高效交流的导师制运行方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它不仅需要模式的进步、创新,需要制度的具体设计、执行、反馈,也需要外部环境和条件等诸多因素配合协调。继续探索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在第二课堂的应用,是我院教师仍需不断研究的方向,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此类研究会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郁波.基于导师制“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设计,2016,(21):94-97
[3] 肖良.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第二课堂医学科研创新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662-664
[4] 李瑞.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与优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
[5] 符水龙.导师制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和意义[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