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负面美学概念是由弗洛伊德在1919年《暗恐》一文中提出,其最先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随后开始应用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本文尝试运用负面美学的概念来分析20世纪出现的所谓“反传统”音乐,从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些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音乐。
【关键词】负面美学;形式;内容;情感
一、概念
(一)负面美学:现代美学和心理分析的交织
在《暗恐》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以心理分析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双重身份发言。他开宗明义,直指问题所在:传统美学历来关注美丽、漂亮、崇高,但忽略对情感的研究,更对厌恶、苦闷等负面情绪疏于论述;而美学关注的不应仅仅是美丑,还需要有情感。他的潜台词不言自明:忽略了负面情绪的传统美学是不完整的美学。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而言,负面美学不仅仅是对负面情感的心理分析,对研究音乐本身包含其一切与传统经典形式及内容相悖的美的部分的学科,我们均可概称为负面美学。
(二)20世纪前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梗概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下设立的专门学科存在不过200余年,但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美学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思想,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可大概分为儒释道三家,又尤以儒家所倡导的美学思想为核心,“儒”上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礼乐”思想,其强调音乐的教化功用,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重视乐与礼相配合,以维护等级统治,成书于西汉的《乐记》集中反应了儒家的美学思想,也代表了2000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一个理智与情感、宗教与世俗、艺术与技艺,形式与内容等因素纵横交错的历史过程。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对于音乐社会功能的重视;到中世纪宗教哲学向音乐领域的全面渗透;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观念曙光初露,宗教思想开始遭遇质疑;到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同时由于歌剧的诞生,音乐的审美从崇敬上帝回归到个人情感的触动;到古典主义时期,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用自己的创作体现情感与理智的完美平衡;到浪漫主义时期,随着音乐体裁及形式的进一步解放,人类的情感表达成为音乐的第一需要,任何纷繁复杂的音乐形式都承载着人类浓郁的情感内涵……西方音乐经历了漫长且丰富的历程。
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征及用负面美学的态度如何看待
(一)综述
20世纪音乐语言风格发生的变化从音乐(内部)本身来看,浪漫主义到了后期,它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得到充分发展。如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中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特别是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等,都使音响更丰富更复杂了,有了更多的不协和因素,调性趋于瓦解。这些,都预示了新的语言和风格的产生。也就是说,20世纪出现的某些新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社会(外部)环境和条件来看,20世纪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独裁统治等等,使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更多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作曲家创新求异更加心切;个人主义充分发展,创作不顾公众反应和社会效果的倾向变得普遍起来。
(二)形式
1.曲式:音乐体裁在“反传统”音乐中有所变化,在古典时期确立的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结构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确立的交响诗等体裁等未进一步向前发展,但小品及组曲模式被运用较多。而以奏鸣曲式为代表的稳定平衡的曲式被打破、作品结构变得不清晰且由于作曲家表达自己感情欲望的强烈性,把内心的体验当作创作的唯一依据,使得传统曲式稳定的结构逐渐被新的形式所取代。
2.调性:传统大小调体系趋于解体状态,出现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创造并实践的十二音体系,哈巴的微分音音乐等,调性体系的瓦解也导致音乐有了无尽的可能。以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为例,作曲家可以不以传统大小调式为基础,运用大量不协和的半音,模糊调性,使音乐变得极不稳定,不协和,并以此来表达作曲家内心的紧张、彷徨、不安等负面情绪。
3.和声:从瓦格纳将和声半音化创作手法引入其音乐作品中开始,古典和声体系即面临解体,到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为摆脱大小调体系束缚,引进古老的各种自然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人为的全音阶并淡化和声功能体系以扩大和声范围,使和声的丰富色彩成为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再到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更加怪诞、不协和、带刺激性,使得和声表现在音乐语言上最终从半音化走向无调性。
4.表演形式:20世纪音乐的表演形式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传统的表演到各种新奇的表现,演出者和观众这的思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考威尔在《马瑙瑙的潮汐》中用拳头、前臂敲击钢琴;1914年在米兰由鲁索洛举办的“噪音联播”音乐会,从头到尾充满各种噪音,如“雷鸣声、爆破声、口哨声、咯咯声、打鼾声”等等;还比如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作品-钢琴曲《四分三十三秒》,演奏时由钢琴家一动不动地在键盘前坐四分三十三秒实践,只在规定的时刻打开或关闭钢琴的琴盖来暗示每一乐章的起讫……这些新的、新奇的表演方式也使得音乐在表演领域上产生新变化。
(三)内容
1.基本情绪、风格体系与精神气质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独裁统治等,20世纪“反传统”音乐更加趋向于深挖内心情感,这种情感与中世纪敬神情感和浪漫主义时期表达人主观情感尤其是爱情这最强烈和个性化情感的不同,他更多的是表达人在战争、社会动荡中所产生的更多紧张、不安、迷茫的情绪。而在风格上,更是由于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发生巨大改变,与中世纪以来至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至于精神气质,也由于战乱、社会不稳定等原因不再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昂然向前,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迷茫、彷徨成为二十世纪“反传统”音乐的精神特征。 2.思想哲理:音乐哲学超越音乐自身
随着音乐作品的和声趋于无调性、更多尖锐的半音化不协和和弦出现、节拍的不对称和结构的不清晰,人们在接受新的音乐时,必然会有情绪上的对抗。如勋伯格所说,如果一个人“非常熟悉更加偏僻的和弦并逐步取消了理解上的困难,最终不止承认了主七和弦以及其他七和弦、减七和弦和增三和弦的释放,而且承认了在瓦格纳、施特劳斯、穆索尔斯基、德彪西、马勒和雷格”①等人中所发现的更偏僻的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听众对不和谐的认知能力的增强而产生的接受程度的不同,最终将导致这种不协和在某种程度上接近甚至等同于协和,“在这一前提下的风格把不协和当作就像协和一样,并且与调性中心断绝关系。为了避免一个调的建立,转调被取消了,音乐转调意味着离开一个建立起来的调性而建立另外一个调性。”②因此,和谐与不和谐之间界限的取消,就在根本上对文艺复兴以来直到浪漫主义所建立起来的调性音乐世界进行了土崩瓦解式的颠覆。而因为调性功能的瓦解,作曲家们又必须寻找到新的曲式逻辑,更加从音乐构成要素的组合可能性方面寻找新的出路。这种新的方法虽然会与受众产生普遍的对立,但它的出发点并不是非人性的、形式主义的,这种新的音乐所体现的各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又是作曲家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结果,是作曲家更具表现力的体现。
(四)如何以负面美学的态度看待这些音乐
首先,从音乐角度上说,20世纪所产生的这些“反传统”音乐,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均是有其原因的,是时代发展的反应,是作曲技法在传统作曲理论走到顶峰后寻找的新的出路,是作曲家们对音乐可能性的进一步探索,而随着这些探索的深入,人们更能从这些实验中发现更多音乐的真谛。
其次,从负面美学的角度说,任何新的事物产生,在开始时针对旧的事物都是相对不美好的、反传统的,但这些新的思想与事物,并不一定是堕落、反动、消极,它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自己的作用。20世纪出现的“反传统”音乐,它更多的是反对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反思能力。它引导我们的是从负面的情绪,与传统相悖的形式中看到不自由的原因,进而追求真正的自由。从历史哲学考量,负面美学旨在走向康德所希望的启蒙理想,即人类走出被别人所监管的不成熟阶段,才能真正自主。20世纪“反传统”音乐,无论在作曲技法还是其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均不同过往任何时期的音乐,其更多的表达的是作曲家内心情感欲望的忧虑、彷徨、不安,而这种和谐之外的不稳定性更加具有特殊的美学魅力,而我们认识这种“欲望”,从而对人性的探索更加动态、立体。
三、总结
负面美学并不是堕落、消极、反动的思想,它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反思能力,他对新的事物以积极的心态观察,发现其特质,并挖掘新事物所展现的历史价值。它引导我们去探寻我们被新的事物所束缚的不自由的原因,进而去追求真正的自由。20世纪出现的“反传统”音乐,它表现的是与传统相悖的情感与精神,但其展露出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音乐可能性的新的探索,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追求新生活时所表露出的音乐载体。对于我们,尤其是处在中国的不习惯异化声音的我们,更应该去理解它的精神、内涵,而不仅仅是从个人喜好出发,排斥与过往经历不适合的新事物。
注释:
① Schoenberg,‘New music, Outmoded Music, Style and Idea’,Style and Idea, p.102.
②Schoenberg,‘Emancipation of the Dissonance’, Style and Idea, pp.104-5.
【关键词】负面美学;形式;内容;情感
一、概念
(一)负面美学:现代美学和心理分析的交织
在《暗恐》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以心理分析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双重身份发言。他开宗明义,直指问题所在:传统美学历来关注美丽、漂亮、崇高,但忽略对情感的研究,更对厌恶、苦闷等负面情绪疏于论述;而美学关注的不应仅仅是美丑,还需要有情感。他的潜台词不言自明:忽略了负面情绪的传统美学是不完整的美学。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而言,负面美学不仅仅是对负面情感的心理分析,对研究音乐本身包含其一切与传统经典形式及内容相悖的美的部分的学科,我们均可概称为负面美学。
(二)20世纪前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梗概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下设立的专门学科存在不过200余年,但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美学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思想,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可大概分为儒释道三家,又尤以儒家所倡导的美学思想为核心,“儒”上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礼乐”思想,其强调音乐的教化功用,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重视乐与礼相配合,以维护等级统治,成书于西汉的《乐记》集中反应了儒家的美学思想,也代表了2000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一个理智与情感、宗教与世俗、艺术与技艺,形式与内容等因素纵横交错的历史过程。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对于音乐社会功能的重视;到中世纪宗教哲学向音乐领域的全面渗透;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观念曙光初露,宗教思想开始遭遇质疑;到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同时由于歌剧的诞生,音乐的审美从崇敬上帝回归到个人情感的触动;到古典主义时期,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用自己的创作体现情感与理智的完美平衡;到浪漫主义时期,随着音乐体裁及形式的进一步解放,人类的情感表达成为音乐的第一需要,任何纷繁复杂的音乐形式都承载着人类浓郁的情感内涵……西方音乐经历了漫长且丰富的历程。
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征及用负面美学的态度如何看待
(一)综述
20世纪音乐语言风格发生的变化从音乐(内部)本身来看,浪漫主义到了后期,它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得到充分发展。如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中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特别是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等,都使音响更丰富更复杂了,有了更多的不协和因素,调性趋于瓦解。这些,都预示了新的语言和风格的产生。也就是说,20世纪出现的某些新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社会(外部)环境和条件来看,20世纪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独裁统治等等,使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更多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作曲家创新求异更加心切;个人主义充分发展,创作不顾公众反应和社会效果的倾向变得普遍起来。
(二)形式
1.曲式:音乐体裁在“反传统”音乐中有所变化,在古典时期确立的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结构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确立的交响诗等体裁等未进一步向前发展,但小品及组曲模式被运用较多。而以奏鸣曲式为代表的稳定平衡的曲式被打破、作品结构变得不清晰且由于作曲家表达自己感情欲望的强烈性,把内心的体验当作创作的唯一依据,使得传统曲式稳定的结构逐渐被新的形式所取代。
2.调性:传统大小调体系趋于解体状态,出现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创造并实践的十二音体系,哈巴的微分音音乐等,调性体系的瓦解也导致音乐有了无尽的可能。以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为例,作曲家可以不以传统大小调式为基础,运用大量不协和的半音,模糊调性,使音乐变得极不稳定,不协和,并以此来表达作曲家内心的紧张、彷徨、不安等负面情绪。
3.和声:从瓦格纳将和声半音化创作手法引入其音乐作品中开始,古典和声体系即面临解体,到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为摆脱大小调体系束缚,引进古老的各种自然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人为的全音阶并淡化和声功能体系以扩大和声范围,使和声的丰富色彩成为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再到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更加怪诞、不协和、带刺激性,使得和声表现在音乐语言上最终从半音化走向无调性。
4.表演形式:20世纪音乐的表演形式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传统的表演到各种新奇的表现,演出者和观众这的思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考威尔在《马瑙瑙的潮汐》中用拳头、前臂敲击钢琴;1914年在米兰由鲁索洛举办的“噪音联播”音乐会,从头到尾充满各种噪音,如“雷鸣声、爆破声、口哨声、咯咯声、打鼾声”等等;还比如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作品-钢琴曲《四分三十三秒》,演奏时由钢琴家一动不动地在键盘前坐四分三十三秒实践,只在规定的时刻打开或关闭钢琴的琴盖来暗示每一乐章的起讫……这些新的、新奇的表演方式也使得音乐在表演领域上产生新变化。
(三)内容
1.基本情绪、风格体系与精神气质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独裁统治等,20世纪“反传统”音乐更加趋向于深挖内心情感,这种情感与中世纪敬神情感和浪漫主义时期表达人主观情感尤其是爱情这最强烈和个性化情感的不同,他更多的是表达人在战争、社会动荡中所产生的更多紧张、不安、迷茫的情绪。而在风格上,更是由于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发生巨大改变,与中世纪以来至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至于精神气质,也由于战乱、社会不稳定等原因不再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昂然向前,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迷茫、彷徨成为二十世纪“反传统”音乐的精神特征。 2.思想哲理:音乐哲学超越音乐自身
随着音乐作品的和声趋于无调性、更多尖锐的半音化不协和和弦出现、节拍的不对称和结构的不清晰,人们在接受新的音乐时,必然会有情绪上的对抗。如勋伯格所说,如果一个人“非常熟悉更加偏僻的和弦并逐步取消了理解上的困难,最终不止承认了主七和弦以及其他七和弦、减七和弦和增三和弦的释放,而且承认了在瓦格纳、施特劳斯、穆索尔斯基、德彪西、马勒和雷格”①等人中所发现的更偏僻的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听众对不和谐的认知能力的增强而产生的接受程度的不同,最终将导致这种不协和在某种程度上接近甚至等同于协和,“在这一前提下的风格把不协和当作就像协和一样,并且与调性中心断绝关系。为了避免一个调的建立,转调被取消了,音乐转调意味着离开一个建立起来的调性而建立另外一个调性。”②因此,和谐与不和谐之间界限的取消,就在根本上对文艺复兴以来直到浪漫主义所建立起来的调性音乐世界进行了土崩瓦解式的颠覆。而因为调性功能的瓦解,作曲家们又必须寻找到新的曲式逻辑,更加从音乐构成要素的组合可能性方面寻找新的出路。这种新的方法虽然会与受众产生普遍的对立,但它的出发点并不是非人性的、形式主义的,这种新的音乐所体现的各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又是作曲家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结果,是作曲家更具表现力的体现。
(四)如何以负面美学的态度看待这些音乐
首先,从音乐角度上说,20世纪所产生的这些“反传统”音乐,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均是有其原因的,是时代发展的反应,是作曲技法在传统作曲理论走到顶峰后寻找的新的出路,是作曲家们对音乐可能性的进一步探索,而随着这些探索的深入,人们更能从这些实验中发现更多音乐的真谛。
其次,从负面美学的角度说,任何新的事物产生,在开始时针对旧的事物都是相对不美好的、反传统的,但这些新的思想与事物,并不一定是堕落、反动、消极,它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自己的作用。20世纪出现的“反传统”音乐,它更多的是反对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反思能力。它引导我们的是从负面的情绪,与传统相悖的形式中看到不自由的原因,进而追求真正的自由。从历史哲学考量,负面美学旨在走向康德所希望的启蒙理想,即人类走出被别人所监管的不成熟阶段,才能真正自主。20世纪“反传统”音乐,无论在作曲技法还是其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均不同过往任何时期的音乐,其更多的表达的是作曲家内心情感欲望的忧虑、彷徨、不安,而这种和谐之外的不稳定性更加具有特殊的美学魅力,而我们认识这种“欲望”,从而对人性的探索更加动态、立体。
三、总结
负面美学并不是堕落、消极、反动的思想,它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反思能力,他对新的事物以积极的心态观察,发现其特质,并挖掘新事物所展现的历史价值。它引导我们去探寻我们被新的事物所束缚的不自由的原因,进而去追求真正的自由。20世纪出现的“反传统”音乐,它表现的是与传统相悖的情感与精神,但其展露出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音乐可能性的新的探索,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追求新生活时所表露出的音乐载体。对于我们,尤其是处在中国的不习惯异化声音的我们,更应该去理解它的精神、内涵,而不仅仅是从个人喜好出发,排斥与过往经历不适合的新事物。
注释:
① Schoenberg,‘New music, Outmoded Music, Style and Idea’,Style and Idea, p.102.
②Schoenberg,‘Emancipation of the Dissonance’, Style and Idea, pp.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