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园林理水意境营手法的必要性是因为“情景交融”是理水艺术的最高境界。靜、动、影、韵构成园林艺术中水体设计艺术意蕴形成手法。静的阐述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关键词理水意境 手法 静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89-03
理水之法,贵在营建意境,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蕴,正如“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1]但虽有法,亦不能拘泥于法,正如《园冶•兴造论》开篇记述“……,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人之人也。”[2]因此还须提高园林艺术修养,什么人方能住、营建什么样的居所。但更须提醒的是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须作整体考虑。在中国私家园林的理水中通过注意水体源流、水情动静和水面聚分的处理。水面曲折有致,其平面造型体聚散相配、有张有弛的韵律感,其间利用山石之自然形态处理变化的池岸效果,并在大的水域上或为岛、或为汀步、或为堤、或为桥辅之。造园师们通过巧妙运用各种造园元素使得小小的园林充满无尽的艺术意蕴。
静——融情达理。静,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水,虚静而明,清波可鉴,是人的生命之源,正是由于水的这种澄静清虚的特性和人类生命之源的归属感,使得长于类比思维的仕宦文人将其与虚幻飘渺的灵魂联系在一起。出、入、隐、仕,精神回归与生活现实,一直为古时仁人志士面对的心里纠结。解决此纠结的终极方式人们选择了世外归隐途径。田园隐居以及颇为适宜的园林隐居变成为可行。于这些雅士仁人间,荡舟湖间表达这回归人性自然本真、远避喧嚣的的愿望。孔子曾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3]”孔子本人尽管未曾身体力行,可是却确立了一个可行的是为准则去知道后来者。政治失落时,便思乘抒浮于海上,放弃所有的现世荣辱,了无负担的远行,天大地大任我驰骋。此行为似乎成为所有后世骚客的病症。在后世骚客文人心目中,“拙人涉世骑土牛,达人涉世乘虚舟一”,驾舟御海已成为通达世事、超然物外的仙人标志。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底蕴也正如鲁迅先生在分析明末小品文[4]后所评价的,是“高压下的风花雪月,苦闷中的闲情逸致。”[5] 理水在园林创造情境的环节中起着至关的作用。笔者总结起来可以把其分为表现静谧、悠远、深远、空旷、亲切、含蓄、神秘等的意境。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达成此种意境所应用的理水手法。
一、幽深静谧之法
流动灵活、自由多变的园林空间,是我国园林艺术美含蓄、曲折,有韵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6]”顶级的善应该象水一样,水汇集万物而不争名夺利,身处别人所厌恶的地方。水汇集万物却能谦和处下,时为我辈效法。俗话也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水,恩泽万物,从不彰显自己,却自处平淡,无味、无知、无觉,但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常临水而建。为有凭栏邀月之感,大多临水建筑前部架空挑出水面,因此园水就好似是从建筑下方流出,显得建筑如水生,自然天成、深幽含蓄;计成所著的《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7],便讲的是一种理水手法。这样就可以增加景深和空间构成要素,致使有限的水域空间增加静谧之意;如果水域比较宽敞,且驳岸距离较大,那么也可多以草木植被景石把驳岸进行遮掩,做成虚景,从而便会造成水源边界的无边无沿的错视。综上所述,苏州园林理水表象只是当代或者古代造型艺术形式,然其事实却润藏着深刻的人生哲学。那就是水的谦和处下,甘做陪衬,毫不彰显自己。(如图:1)
底图来源:ABBS建筑论坛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6&id=856533
造景中水石的有效结合往往会产生一种静谧之美(如图:2)。当然,如果要营建这样的韵味,并非任何石头都可以的,首先需要静而精巧的空间、平而柔的水,加之硕大的整石,这样才会凸显空间的稳重,加重静的味道。
幽深静谧,更要重视空间层次的营建。有曰:“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8] “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9] “溪小桥大。溪浅桥高。”[10]正是有了则曲折之水、大小之溪、高低之桥,园林有了更幽深的空间,有了更恬静的韵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11]。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山,支起了园林的立体空间,以其厚重雄峻给人以古老苍劲之感。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
在苏州园林中,十分强调幽深曲折,即所谓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水,因其形而彰显其有缘深沉之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苏州拙政园西部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水是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中部园内之大池,妙不可言。(如图:3)
二、旷远悠静之法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廊房。”[12]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重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为主”。郭熙也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 [13];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对营造园林之深远十分重要。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水要有来龙去脉。如苏州网师园之大水池,其西北端有一曲桥,水经桥下一直伸向小沟,似有不尽之意;在其东南端也有一小桥,水流向桥南,越来越狭,也有不尽之意。苏州拙政园南面侠池,塔影亭与山石相连,亭下镂空,池水穿流其间,假山置通透石洞临水而建,亲昵池水,斜栏依石,其间水之若隐若现,显其静谧幽深之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营建水域深远幽静之法再有一种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手法包括,水域空间大小的对比、池岸显曲直对比、水域曲直的对比、空间层次高矮的对比。
园林水域空间应以变化为原则,不应平均分割,显得死气。例如苏州拙政园水域空间变化莫测,即有大块水域以廊桥、建筑做东西分治,又有小块水域以景石、桥梁做景深处理,可谓变化之丰富。(如图:4、5)
底图来源: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06-307页。
园林理水中池岸的设置应以曲为准则,可以说是“宜曲不宜直”,这样方能达到自然界中的节奏效果(如图:6)。曲可分为大弧度的曲、精致的小弧度;另也有缓慢的变化,也有急促的回转,总之,在运用曲的时候要注意变化的多样性。此外,水域驳岸的山石与水位的关系也要注意懂得运用张驰,或临水、或近水、或贴水、或入水,制造出平缓、错落、空灵、峻拔、俏丽、险峻等空间态势。在山石的选取上也要重视品种的单一性,切记各类石材混搭。
总之,静、动、影、韵构成园林艺术中水体设计艺术意蕴形成手法。静的阐述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园林理水意境营手法的必要性是因为“情景交融”是理水艺术的最高境界。《园冶》中讲到的主人的艺术修养对于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点出“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观点。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相关哲学观点。如,园林理水中水形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明清时期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置景石太湖石,并常以“瘦、透、皱、漏、丑”为择石原则,其石美俏丽挺秀、叩之有声、凹凸遍布、通透灵动,这便是由这柔弱湖水累月经年精雕而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4]”,“守柔日强”,水是至柔之物却能无坚不摧,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释。
注释:
[1][2]园冶图说,[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5月第4次印刷.第59页,第33页.
[3]论语•公冶长.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2010年1月第15次印刷.第54页.
[4]明末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与当时文人文学趣味发生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人们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从而扩大了小品欣赏的读者群和创作的数量,一些选本和文集也随之出现。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5]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
[6][14]老子,朱良志注评.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2页,第178页.
[7][8][9][10][12]园冶图说.[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5月第4次印刷.园冶•立基.60页,18页.24页,24页,第47页.
[11][明]文震亨著,陈直校注,杨超伯校订.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3]陈从周著.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9页.
关键词理水意境 手法 静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89-03
理水之法,贵在营建意境,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蕴,正如“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1]但虽有法,亦不能拘泥于法,正如《园冶•兴造论》开篇记述“……,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人之人也。”[2]因此还须提高园林艺术修养,什么人方能住、营建什么样的居所。但更须提醒的是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须作整体考虑。在中国私家园林的理水中通过注意水体源流、水情动静和水面聚分的处理。水面曲折有致,其平面造型体聚散相配、有张有弛的韵律感,其间利用山石之自然形态处理变化的池岸效果,并在大的水域上或为岛、或为汀步、或为堤、或为桥辅之。造园师们通过巧妙运用各种造园元素使得小小的园林充满无尽的艺术意蕴。
静——融情达理。静,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水,虚静而明,清波可鉴,是人的生命之源,正是由于水的这种澄静清虚的特性和人类生命之源的归属感,使得长于类比思维的仕宦文人将其与虚幻飘渺的灵魂联系在一起。出、入、隐、仕,精神回归与生活现实,一直为古时仁人志士面对的心里纠结。解决此纠结的终极方式人们选择了世外归隐途径。田园隐居以及颇为适宜的园林隐居变成为可行。于这些雅士仁人间,荡舟湖间表达这回归人性自然本真、远避喧嚣的的愿望。孔子曾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3]”孔子本人尽管未曾身体力行,可是却确立了一个可行的是为准则去知道后来者。政治失落时,便思乘抒浮于海上,放弃所有的现世荣辱,了无负担的远行,天大地大任我驰骋。此行为似乎成为所有后世骚客的病症。在后世骚客文人心目中,“拙人涉世骑土牛,达人涉世乘虚舟一”,驾舟御海已成为通达世事、超然物外的仙人标志。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底蕴也正如鲁迅先生在分析明末小品文[4]后所评价的,是“高压下的风花雪月,苦闷中的闲情逸致。”[5] 理水在园林创造情境的环节中起着至关的作用。笔者总结起来可以把其分为表现静谧、悠远、深远、空旷、亲切、含蓄、神秘等的意境。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达成此种意境所应用的理水手法。
一、幽深静谧之法
流动灵活、自由多变的园林空间,是我国园林艺术美含蓄、曲折,有韵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6]”顶级的善应该象水一样,水汇集万物而不争名夺利,身处别人所厌恶的地方。水汇集万物却能谦和处下,时为我辈效法。俗话也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水,恩泽万物,从不彰显自己,却自处平淡,无味、无知、无觉,但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常临水而建。为有凭栏邀月之感,大多临水建筑前部架空挑出水面,因此园水就好似是从建筑下方流出,显得建筑如水生,自然天成、深幽含蓄;计成所著的《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7],便讲的是一种理水手法。这样就可以增加景深和空间构成要素,致使有限的水域空间增加静谧之意;如果水域比较宽敞,且驳岸距离较大,那么也可多以草木植被景石把驳岸进行遮掩,做成虚景,从而便会造成水源边界的无边无沿的错视。综上所述,苏州园林理水表象只是当代或者古代造型艺术形式,然其事实却润藏着深刻的人生哲学。那就是水的谦和处下,甘做陪衬,毫不彰显自己。(如图:1)
底图来源:ABBS建筑论坛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6&id=856533
造景中水石的有效结合往往会产生一种静谧之美(如图:2)。当然,如果要营建这样的韵味,并非任何石头都可以的,首先需要静而精巧的空间、平而柔的水,加之硕大的整石,这样才会凸显空间的稳重,加重静的味道。
幽深静谧,更要重视空间层次的营建。有曰:“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8] “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9] “溪小桥大。溪浅桥高。”[10]正是有了则曲折之水、大小之溪、高低之桥,园林有了更幽深的空间,有了更恬静的韵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11]。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山,支起了园林的立体空间,以其厚重雄峻给人以古老苍劲之感。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
在苏州园林中,十分强调幽深曲折,即所谓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水,因其形而彰显其有缘深沉之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苏州拙政园西部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水是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中部园内之大池,妙不可言。(如图:3)
二、旷远悠静之法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廊房。”[12]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重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为主”。郭熙也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 [13];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对营造园林之深远十分重要。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水要有来龙去脉。如苏州网师园之大水池,其西北端有一曲桥,水经桥下一直伸向小沟,似有不尽之意;在其东南端也有一小桥,水流向桥南,越来越狭,也有不尽之意。苏州拙政园南面侠池,塔影亭与山石相连,亭下镂空,池水穿流其间,假山置通透石洞临水而建,亲昵池水,斜栏依石,其间水之若隐若现,显其静谧幽深之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营建水域深远幽静之法再有一种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手法包括,水域空间大小的对比、池岸显曲直对比、水域曲直的对比、空间层次高矮的对比。
园林水域空间应以变化为原则,不应平均分割,显得死气。例如苏州拙政园水域空间变化莫测,即有大块水域以廊桥、建筑做东西分治,又有小块水域以景石、桥梁做景深处理,可谓变化之丰富。(如图:4、5)
底图来源: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06-307页。
园林理水中池岸的设置应以曲为准则,可以说是“宜曲不宜直”,这样方能达到自然界中的节奏效果(如图:6)。曲可分为大弧度的曲、精致的小弧度;另也有缓慢的变化,也有急促的回转,总之,在运用曲的时候要注意变化的多样性。此外,水域驳岸的山石与水位的关系也要注意懂得运用张驰,或临水、或近水、或贴水、或入水,制造出平缓、错落、空灵、峻拔、俏丽、险峻等空间态势。在山石的选取上也要重视品种的单一性,切记各类石材混搭。
总之,静、动、影、韵构成园林艺术中水体设计艺术意蕴形成手法。静的阐述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园林理水意境营手法的必要性是因为“情景交融”是理水艺术的最高境界。《园冶》中讲到的主人的艺术修养对于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点出“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观点。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相关哲学观点。如,园林理水中水形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明清时期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置景石太湖石,并常以“瘦、透、皱、漏、丑”为择石原则,其石美俏丽挺秀、叩之有声、凹凸遍布、通透灵动,这便是由这柔弱湖水累月经年精雕而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4]”,“守柔日强”,水是至柔之物却能无坚不摧,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释。
注释:
[1][2]园冶图说,[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5月第4次印刷.第59页,第33页.
[3]论语•公冶长.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2010年1月第15次印刷.第54页.
[4]明末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与当时文人文学趣味发生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人们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从而扩大了小品欣赏的读者群和创作的数量,一些选本和文集也随之出现。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5]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
[6][14]老子,朱良志注评.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2页,第178页.
[7][8][9][10][12]园冶图说.[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5月第4次印刷.园冶•立基.60页,18页.24页,24页,第47页.
[11][明]文震亨著,陈直校注,杨超伯校订.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3]陈从周著.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