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课文的经典篇目。关于这首词的版本、异文及断句,历来众说纷纭。最先提出此问题的,源于洪迈的《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条:
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声沉”;“周郎赤壁”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为“崩云”;“惊涛拍岸”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
而清代朱彝尊亦在《词综》中赞成了洪迈的说法:
按他本“浪声沉”作“浪淘尽”,与调未协。“孙吴”作“周郎”,犯下公瑾字。“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益非。今随《容斋随笔》所载黄鲁直手书本更正。至于“小乔初嫁”宜句绝,“了”字属下句,乃合。
自朱彝尊之说一出,附和者不少。冯金伯《词苑粹编》云此词当以《词综》本为善。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五云:“此阕各本异同甚多,此从《容斋随笔》录出。容斋南渡人,去东坡不远,又本山谷手书,必非伪托。”
又如清代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一三:
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盛传千古,而平仄句调都不合格。《词综》详加辨证,从《容斋随笔》所载山谷手书本云(词略)。较他本“浪声沉”作“浪淘尽”,“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雅俗迥殊,不仅“孙吴”作“周郎”,重下公瑾而已。
然亦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清代先著《词洁》卷四:
《词综》从《容斋随笔》改本,以“周郎”“公瑾”伤重,“浪声沉”较“浪淘尽”为雅。予谓“浪淘”字虽粗,然“声沉”之下,不能接“千古风流人物”六字。盖此句之意,全属“尽”字,不在“淘”“沉”二字分别。至于赤壁之役,应属“周郎”,“孙吴”二字反失之泛。惟“了”字上下皆不属,应是凑字。“谈笑”句甚率,其他句法伸缩,前人已经备论。此仍从旧本,正欲其瑕瑜不掩,无失此公本来面目耳。
关于此词异文,笔者认为需要论证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洪迈所言的黄庭坚手书坡公《念奴娇》词的真实性;第二,苏轼《念奴娇》词是否不合格律;第三,苏轼的这首词应该如何断句。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个问题。洪迈是南渡时人,所处时代距东坡不远,而他历时四十年所编撰的《容斋随笔》更是以考证谨严、议论精当、内容丰富被视为宋代说部之最。考向巨原所提到的元不伐,事迹可参考厉鄂的《宋诗纪事》。而《全宋诗》中对元不伐的记载犹详:元勋,字不伐。自哲宗元佑初随黄庭坚几二十年。由此可见,元勋即黄庭坚门人,因此他藏有黄庭坚手书是正常的。这里其实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洪迈未曾亲见黄庭坚手书东坡《念奴娇》,仅凭借朋友口述而信笔记之。第二,元不伐所藏的黄庭坚手书东坡《念奴娇》是否真实。第三,根据洪迈的记述可知,在洪迈所处时代,此词应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定本而通行于世,既然黄庭坚手书的东坡《念奴娇》词为正本,何以自此词问世多年,并无一人出来校正,而至洪迈《容斋续笔》一出,方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词辩诬?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洪迈《容斋随笔续笔》成书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容斋随笔初笔》成书于孝宗淳熙七年(1179),即洪迈记录此条当在孝宗淳熙七年至光宗绍熙三年间,距东坡此词问世足有一世纪,于此期间,就目前所能见到的典籍来看,未曾有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通行版本提出过疑问。其次,则是关于黄庭坚手书的问题。按照洪迈《容斋随笔》所言的黄庭坚手书苏轼《念奴娇》词,如今并没发现。相反,在山东省嘉祥县的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则收藏有黄庭坚所书写的东坡《念奴娇》词的四块石刻,石刻内容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间、樯艣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石刻的落款为庭坚书。钤印为山谷道人。由此可见,洪迈《容斋随笔》所记载的《诗词改字》条是失准的。但即使黄庭坚手书东坡词并非如洪迈所说的那样,也不能意味着现今流行版本为苏轼原词。至宝斋法帖曾收录了苏轼手书的《念奴娇》词,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处、樯艣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拓片词后所书为“久不作草书,适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从指端出也。东坡醉笔”。
因此,洪迈所言的黄庭坚手书苏轼《念奴娇》词的版本似乎有点子虚乌有的意味了。笔者认为大概是由于时人认为此词不合格律,而后人妄为窜改,使其符合格律,于是便假托黄庭坚手书《念奴娇》词,这未免有点为贤者讳的意味了。
而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否不合格律呢?万树在《词律》中曾这样说:“此为念奴娇别格。按念奴娇用仄韵者,惟此二格止矣(一为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盖因小乔至英发九字,用上五下四,遂分二格。其实与前格亦非悬殊也。……余为醒之曰:首句四字不必论。次句九字,语气相贯,或于三字下,或于五字下略断,乃豆也,非句也。”
毛开是南宋初年人,而活跃年代較其早的朱敦儒,在其《念奴娇·老来可喜》一阙中,“老来可喜”后接“是历遍人间”,可见“念奴娇”一阕前七字中的后三字平仄实可平可仄。故苏轼赤壁词中,“浪淘尽”三字是合乎韵律的。还有便是苏轼《念奴娇》手书中的“笑谈处、樯橹灰飞烟灭”的问题。首先是“笑谈处”。关于此句的平仄,历来词家作品多为平仄仄,因此正确断句应是“羽扇纶巾笑谈处”,相当于诗中律句,而宋人于此七字句喜用拗句法,以凸显作者情感之曲折跌宕。如“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彩笔新题断肠句”(贺铸《青玉案》)、“料得年年断肠处”(苏轼《江城子》)等。可见,此处为“羽扇纶巾笑谈处”亦是合乎格律的。 综上所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不存在格律不合的情况,它可算是《念奴娇》的一种别体。
这里还需关注“樯橹”的异文。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共出现“樯橹”“强虏”“狂虏”以及“樯艣”(艣与橹通)四种异文。而古代通行之俗本即为“强虏”。宋代张端义《贵耳集》云:“李季章奉使北庭,虏馆伴发一语云:‘东坡作文,爱用佛书中语。’李答曰:‘曾记赤壁词云‘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
然亦有学者坚持“樯橹”一说。宋代的王桥《野客丛书》卷二四记载:“淮东将领王智夫言:尝见东坡亲染所制《水调词》,其间谓‘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知后人讹为‘强虏’。仆考《周瑜传》,黄盖烧曹操船时,风猛,悉延烧岸上营落,烟焰涨天,知‘樯橹’信然。”
笔者以为,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说,“樯橹”是要优于其他诸本的。“强虏”即强大的敌人,“强虏灰飞烟灭”,到底“强虏”有多强?“狂虏”有多狂?这些都语焉不详。而若换成“樯橹”,所营造的画面便瞬间直观呈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故“樯橹”比其他异文更胜一筹。
关于这首词的断句,历来亦是众说纷纭。上阕前四字诸家断句基本一致,但从之后开始,断句便有了不一的说法。参辛稼轩《念奴娇·野棠花落》一阕,“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自“野棠花落”后之九字,辛稼轩作上五下四断句。而参其他各家之《念奴娇》,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亦作上五下四断句。苏轼《念奴娇·中秋》亦作上五下四断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亦有于三字下略断者,如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可见念奴娇之断句,上三下六与上五下四俱可。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阕,如按“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来看,则文意似有不通处。而“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亦令全词之起势为之一沉。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清代钱裴仲在他的《雨华盒词话》云:“夫起句是赤壁,接以‘浪淘尽’三字,便人怀古,使千古风流人物直跃出来。若‘浪声沉’,则与下旬不相贯串矣。”
而重点是下阕“小乔初嫁了”以及“多情应笑我”的断句。在历代各家的《念奴娇》词中,大多数在下阕六字之后的断句都为上四下五,然而上五下四的例子还是有的。如辛稼轩《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下阕:休叹黄菊凋零,孤标也应有,梅花争发。此词和的正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而在辛稼轩的另外一首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中,这里的断句却是上四下五了(辛弃疾《念奴娇·三友同饮,借赤壁韵》: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虏,岂由言轻发)。可见宋人于此调之断句并无定则,大率据词义而断之。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的“了”该属上文还是下文呢?这里便需解决“了”字在句中的含义。徐晋如先生指出,“了”是“全然、了然”的意思,并举出了王维“了观四大因”,李白“清光了在眼”“了见水中月”等例,并援引何文汇教授观点,指出唐宋时“嫁了”一词为出嫁完毕,与“遥想公瑾当年”不合,因此认为此句断句应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笔者认为“了”字若作全然解,小乔初嫁后接“了雄姿英发”,则易生误会,不知此处“雄姿英发”,是指小乔,亦或是指周郎。细味词意,此处应指周郎无疑。“遥想公瑾当年”,其实东坡最想表达的还是“雄姿英发”。因此,此词着眼点应在“雄姿英发”。苏轼于此处以“小乔初嫁了”荡开一笔,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可谓妙手!故此处应以“了”字属上句为佳。
而关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句读,也是历来争论的问题。各家断句基本都是上四下五,参见《念奴娇》,此处应为对句,“故国神游”恰与“多情应笑”对举,因此笔者认为这里应该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佳。而根据纪昀、万树所舉的例子,还有作上五下四的。如石孝友此调云:“九重频念此,衮衣华发。”又如周紫芝此调云:“白头应记得,尊前倾盖”,都作上五下四。而考石孝友与周紫芝俱为南宋词人,或受东坡此阕所影响,也未可知。而比较特别的是,石声淮、唐玲玲所著《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在此处的断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在“我”字上单独一断,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据作者所云,这里的“我”是作为兼语,既是笑的宾语,亦是早生华发的主语,因此单独一断。以词调论,体格上应是上四下五,与“故国神游”成对句,这都是《念奴娇》诸体需要遵守的;从词意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内容上是合理的。苏轼曾多次在他的词中表达过“早生华发”之叹,例如《浣溪沙·感旧》中的“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劝金船》中的“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等,不一而足。因此,笔者认为这里最合理的断句应该还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可见词之断句,不能只以定格而论,而应以词意论。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比较完善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应是这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声沉”;“周郎赤壁”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为“崩云”;“惊涛拍岸”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
而清代朱彝尊亦在《词综》中赞成了洪迈的说法:
按他本“浪声沉”作“浪淘尽”,与调未协。“孙吴”作“周郎”,犯下公瑾字。“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益非。今随《容斋随笔》所载黄鲁直手书本更正。至于“小乔初嫁”宜句绝,“了”字属下句,乃合。
自朱彝尊之说一出,附和者不少。冯金伯《词苑粹编》云此词当以《词综》本为善。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五云:“此阕各本异同甚多,此从《容斋随笔》录出。容斋南渡人,去东坡不远,又本山谷手书,必非伪托。”
又如清代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一三:
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盛传千古,而平仄句调都不合格。《词综》详加辨证,从《容斋随笔》所载山谷手书本云(词略)。较他本“浪声沉”作“浪淘尽”,“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雅俗迥殊,不仅“孙吴”作“周郎”,重下公瑾而已。
然亦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清代先著《词洁》卷四:
《词综》从《容斋随笔》改本,以“周郎”“公瑾”伤重,“浪声沉”较“浪淘尽”为雅。予谓“浪淘”字虽粗,然“声沉”之下,不能接“千古风流人物”六字。盖此句之意,全属“尽”字,不在“淘”“沉”二字分别。至于赤壁之役,应属“周郎”,“孙吴”二字反失之泛。惟“了”字上下皆不属,应是凑字。“谈笑”句甚率,其他句法伸缩,前人已经备论。此仍从旧本,正欲其瑕瑜不掩,无失此公本来面目耳。
关于此词异文,笔者认为需要论证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洪迈所言的黄庭坚手书坡公《念奴娇》词的真实性;第二,苏轼《念奴娇》词是否不合格律;第三,苏轼的这首词应该如何断句。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个问题。洪迈是南渡时人,所处时代距东坡不远,而他历时四十年所编撰的《容斋随笔》更是以考证谨严、议论精当、内容丰富被视为宋代说部之最。考向巨原所提到的元不伐,事迹可参考厉鄂的《宋诗纪事》。而《全宋诗》中对元不伐的记载犹详:元勋,字不伐。自哲宗元佑初随黄庭坚几二十年。由此可见,元勋即黄庭坚门人,因此他藏有黄庭坚手书是正常的。这里其实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洪迈未曾亲见黄庭坚手书东坡《念奴娇》,仅凭借朋友口述而信笔记之。第二,元不伐所藏的黄庭坚手书东坡《念奴娇》是否真实。第三,根据洪迈的记述可知,在洪迈所处时代,此词应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定本而通行于世,既然黄庭坚手书的东坡《念奴娇》词为正本,何以自此词问世多年,并无一人出来校正,而至洪迈《容斋续笔》一出,方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词辩诬?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洪迈《容斋随笔续笔》成书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容斋随笔初笔》成书于孝宗淳熙七年(1179),即洪迈记录此条当在孝宗淳熙七年至光宗绍熙三年间,距东坡此词问世足有一世纪,于此期间,就目前所能见到的典籍来看,未曾有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通行版本提出过疑问。其次,则是关于黄庭坚手书的问题。按照洪迈《容斋随笔》所言的黄庭坚手书苏轼《念奴娇》词,如今并没发现。相反,在山东省嘉祥县的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则收藏有黄庭坚所书写的东坡《念奴娇》词的四块石刻,石刻内容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间、樯艣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石刻的落款为庭坚书。钤印为山谷道人。由此可见,洪迈《容斋随笔》所记载的《诗词改字》条是失准的。但即使黄庭坚手书东坡词并非如洪迈所说的那样,也不能意味着现今流行版本为苏轼原词。至宝斋法帖曾收录了苏轼手书的《念奴娇》词,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处、樯艣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拓片词后所书为“久不作草书,适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从指端出也。东坡醉笔”。
因此,洪迈所言的黄庭坚手书苏轼《念奴娇》词的版本似乎有点子虚乌有的意味了。笔者认为大概是由于时人认为此词不合格律,而后人妄为窜改,使其符合格律,于是便假托黄庭坚手书《念奴娇》词,这未免有点为贤者讳的意味了。
而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否不合格律呢?万树在《词律》中曾这样说:“此为念奴娇别格。按念奴娇用仄韵者,惟此二格止矣(一为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盖因小乔至英发九字,用上五下四,遂分二格。其实与前格亦非悬殊也。……余为醒之曰:首句四字不必论。次句九字,语气相贯,或于三字下,或于五字下略断,乃豆也,非句也。”
毛开是南宋初年人,而活跃年代較其早的朱敦儒,在其《念奴娇·老来可喜》一阙中,“老来可喜”后接“是历遍人间”,可见“念奴娇”一阕前七字中的后三字平仄实可平可仄。故苏轼赤壁词中,“浪淘尽”三字是合乎韵律的。还有便是苏轼《念奴娇》手书中的“笑谈处、樯橹灰飞烟灭”的问题。首先是“笑谈处”。关于此句的平仄,历来词家作品多为平仄仄,因此正确断句应是“羽扇纶巾笑谈处”,相当于诗中律句,而宋人于此七字句喜用拗句法,以凸显作者情感之曲折跌宕。如“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彩笔新题断肠句”(贺铸《青玉案》)、“料得年年断肠处”(苏轼《江城子》)等。可见,此处为“羽扇纶巾笑谈处”亦是合乎格律的。 综上所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不存在格律不合的情况,它可算是《念奴娇》的一种别体。
这里还需关注“樯橹”的异文。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共出现“樯橹”“强虏”“狂虏”以及“樯艣”(艣与橹通)四种异文。而古代通行之俗本即为“强虏”。宋代张端义《贵耳集》云:“李季章奉使北庭,虏馆伴发一语云:‘东坡作文,爱用佛书中语。’李答曰:‘曾记赤壁词云‘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
然亦有学者坚持“樯橹”一说。宋代的王桥《野客丛书》卷二四记载:“淮东将领王智夫言:尝见东坡亲染所制《水调词》,其间谓‘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知后人讹为‘强虏’。仆考《周瑜传》,黄盖烧曹操船时,风猛,悉延烧岸上营落,烟焰涨天,知‘樯橹’信然。”
笔者以为,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说,“樯橹”是要优于其他诸本的。“强虏”即强大的敌人,“强虏灰飞烟灭”,到底“强虏”有多强?“狂虏”有多狂?这些都语焉不详。而若换成“樯橹”,所营造的画面便瞬间直观呈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故“樯橹”比其他异文更胜一筹。
关于这首词的断句,历来亦是众说纷纭。上阕前四字诸家断句基本一致,但从之后开始,断句便有了不一的说法。参辛稼轩《念奴娇·野棠花落》一阕,“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自“野棠花落”后之九字,辛稼轩作上五下四断句。而参其他各家之《念奴娇》,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亦作上五下四断句。苏轼《念奴娇·中秋》亦作上五下四断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亦有于三字下略断者,如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可见念奴娇之断句,上三下六与上五下四俱可。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阕,如按“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来看,则文意似有不通处。而“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亦令全词之起势为之一沉。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清代钱裴仲在他的《雨华盒词话》云:“夫起句是赤壁,接以‘浪淘尽’三字,便人怀古,使千古风流人物直跃出来。若‘浪声沉’,则与下旬不相贯串矣。”
而重点是下阕“小乔初嫁了”以及“多情应笑我”的断句。在历代各家的《念奴娇》词中,大多数在下阕六字之后的断句都为上四下五,然而上五下四的例子还是有的。如辛稼轩《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下阕:休叹黄菊凋零,孤标也应有,梅花争发。此词和的正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而在辛稼轩的另外一首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中,这里的断句却是上四下五了(辛弃疾《念奴娇·三友同饮,借赤壁韵》: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虏,岂由言轻发)。可见宋人于此调之断句并无定则,大率据词义而断之。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的“了”该属上文还是下文呢?这里便需解决“了”字在句中的含义。徐晋如先生指出,“了”是“全然、了然”的意思,并举出了王维“了观四大因”,李白“清光了在眼”“了见水中月”等例,并援引何文汇教授观点,指出唐宋时“嫁了”一词为出嫁完毕,与“遥想公瑾当年”不合,因此认为此句断句应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笔者认为“了”字若作全然解,小乔初嫁后接“了雄姿英发”,则易生误会,不知此处“雄姿英发”,是指小乔,亦或是指周郎。细味词意,此处应指周郎无疑。“遥想公瑾当年”,其实东坡最想表达的还是“雄姿英发”。因此,此词着眼点应在“雄姿英发”。苏轼于此处以“小乔初嫁了”荡开一笔,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可谓妙手!故此处应以“了”字属上句为佳。
而关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句读,也是历来争论的问题。各家断句基本都是上四下五,参见《念奴娇》,此处应为对句,“故国神游”恰与“多情应笑”对举,因此笔者认为这里应该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佳。而根据纪昀、万树所舉的例子,还有作上五下四的。如石孝友此调云:“九重频念此,衮衣华发。”又如周紫芝此调云:“白头应记得,尊前倾盖”,都作上五下四。而考石孝友与周紫芝俱为南宋词人,或受东坡此阕所影响,也未可知。而比较特别的是,石声淮、唐玲玲所著《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在此处的断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在“我”字上单独一断,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据作者所云,这里的“我”是作为兼语,既是笑的宾语,亦是早生华发的主语,因此单独一断。以词调论,体格上应是上四下五,与“故国神游”成对句,这都是《念奴娇》诸体需要遵守的;从词意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内容上是合理的。苏轼曾多次在他的词中表达过“早生华发”之叹,例如《浣溪沙·感旧》中的“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劝金船》中的“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等,不一而足。因此,笔者认为这里最合理的断句应该还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可见词之断句,不能只以定格而论,而应以词意论。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比较完善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应是这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