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审美性、灵活性、活动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听、如何看、如何演、如何说、如何唱。通过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追求的音乐性,也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课
一、如何听
听,包括听老师和同学的一切说、唱。当别人在讲解、发言、唱歌时,你要学会安静地听,耐心地听。
记得听过一节《故乡情》,执教者在新授歌曲时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在不断的欣赏中熟悉、分析歌曲旋律,为歌曲教学降低了不少难度。她是这样安排的:一听歌曲旋律开启心智——感受乐曲风格与情绪;二听旋律开口默唱——找出相同乐句,感受前八分休止的妙用,解决难点;三听教师范唱轻轻律动——体会歌曲意境;四听歌曲轻声跟唱——加强对歌曲音乐的熟悉。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赏,学生对歌曲的把握也有很大提高,声音控制也有很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在歌曲学习时水到渠成。“听中学、听中辨、听中动、听中唱”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得到愉快的体验与表现。只有通过细心的聆听、用心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理解作品,继而表现作品。
二、如何看
看,要懂得用心去观看现场表演或录像中的视频,即使有一些感想也要留到观看完毕时再发表。
我在组织五年级学生欣赏京剧《三岔口》录像时,适时指导学生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看时的感受。比如,录像中有观众的咳嗽声、喝彩声、鼓掌声。我就引导学生注意观众是如何尽力克制咳嗽、如何恰当地鼓掌喝彩。观众会不会恰当地喝彩也是衡量其是否具有一定艺术鉴赏力的标准。
给不同年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才能让学生懂得用心观看,并有所思、有所感。如此一来,便构建了一个“灵动却不凌乱”的高效课堂。
三、如何演
演,要抓住所演内容的重点,恰当地为自己所要表演的角色设计台词、动作、表情等。
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我通过“喂食”、“相聚”、“庆祝”等场景,设计了三副拟人化的FLASH动画,利用现代化媒体生动地展现出来,之后请学生根据这些场景,自主选择表演,并要求小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小组合作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大胆创新;小组合作应团结、协力;自主创编时不要随意讲话”等常规培养。在小组合作时,往往有部分学生由于害羞或思维不够活跃,参与性不够积极,此时,教师的引导与同伴榜样的作用性非常大。因此,教师可以先让这部分学生跟着自己或是比较会表演的学生一起做,并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许,并提出要求,向他学习,对其他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如果可以的话再慢慢融入自己的创编。这样一来,耳濡目染,学生也自然明确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在表演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大量的常规要求,如此下来,学生既在饶有兴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也明确了相对应的学习常规。
四、如何说
说,要声音响亮,能够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听清你所说的。而且要懂得控制自己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在低年级课堂中,插嘴和起哄是常见的事。“如何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是低年级课堂常规中首当其冲的要求。很多低年级的孩子还是要靠鼓励和哄骗。我在低年级课堂常常采用游戏法来控制,如:“嘴巴上的小拉链”、“神奇的小耳朵”、“听娃的好伙伴”等等,有时也会用“比一比谁最爱老师”、“小小木头人”或者“红绿灯”来哄哄他们,加上红苹果或五角星等贴花纸的奖励,效果还都不错!
中高年级的学生最主要是害羞、不自信,回答问题时常常声音过于小,或是不敢回答。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赞许犹如阳光。这些不够自信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加需要赞扬和鼓励。因此,对于他们,我会给予更多满怀爱意的目光,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开口说话,用眼睛来召唤他们的注意力;我会给予更多鼓励的言语,用信任来激发他们说的兴趣,让他们学会主动说,通过耐心的指导,使其不仅敢于说,而且善于说。让学生真心感受到:老师关心我,老师喜欢我。有了这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学生的潜能将被激发,奇迹也将会出现。
五、如何唱
唱,要养成准确的歌唱习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音乐课中的唱歌并不单单指“会唱歌曲”,而是要力求做到“唱好歌曲”、“唱美歌曲”。
在歌曲教学《共同拥有一个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我采用为无声动画选择配乐的方式,让学生首次体会歌曲的忧郁、伤感情绪,并初步为歌曲确定蓝色基调;在聆听歌曲后,我启发学生用色块深浅不同的手段来诠释音乐,如音乐强时,色块深;音乐弱时,色块浅……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变化,在分段学唱歌曲中就逐步渗透了强弱处理,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做到了“唱会”和“唱好”歌曲。之后我又采用了配乐诗朗诵和表演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示范,在学生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同情心和怜悯心,触动他们内心最脆弱的那根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自己演唱时,能做到对歌曲有感觉,能怀着一颗感动的心来演唱,继而用自己最有感情的歌声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可以做到真正地把歌曲唱好、唱美。
整堂课,我始终用音乐的美来吸引着学生、感动着学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的歌曲教学,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教材,有对“唱好”、“唱美”的指导愿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有所思、有所学,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乍一看这些似乎不是课堂常规,而是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其实,无论哪方面的课堂常规都是在各种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的,也是要在各种活动中慢慢养成的。脱离教学内容谈常规其实根本就是空谈。
课堂常规可大可小,大到组织学生集体表演,小到某一个人说一句话,或者做一个动作。但是,无论大小,只有扎实抓好抓细抓实,才能保证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音乐课,把课堂教学常规落到实处,让孩子们真正地会上音乐课,爱上音乐课!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课
一、如何听
听,包括听老师和同学的一切说、唱。当别人在讲解、发言、唱歌时,你要学会安静地听,耐心地听。
记得听过一节《故乡情》,执教者在新授歌曲时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在不断的欣赏中熟悉、分析歌曲旋律,为歌曲教学降低了不少难度。她是这样安排的:一听歌曲旋律开启心智——感受乐曲风格与情绪;二听旋律开口默唱——找出相同乐句,感受前八分休止的妙用,解决难点;三听教师范唱轻轻律动——体会歌曲意境;四听歌曲轻声跟唱——加强对歌曲音乐的熟悉。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赏,学生对歌曲的把握也有很大提高,声音控制也有很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在歌曲学习时水到渠成。“听中学、听中辨、听中动、听中唱”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得到愉快的体验与表现。只有通过细心的聆听、用心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理解作品,继而表现作品。
二、如何看
看,要懂得用心去观看现场表演或录像中的视频,即使有一些感想也要留到观看完毕时再发表。
我在组织五年级学生欣赏京剧《三岔口》录像时,适时指导学生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看时的感受。比如,录像中有观众的咳嗽声、喝彩声、鼓掌声。我就引导学生注意观众是如何尽力克制咳嗽、如何恰当地鼓掌喝彩。观众会不会恰当地喝彩也是衡量其是否具有一定艺术鉴赏力的标准。
给不同年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才能让学生懂得用心观看,并有所思、有所感。如此一来,便构建了一个“灵动却不凌乱”的高效课堂。
三、如何演
演,要抓住所演内容的重点,恰当地为自己所要表演的角色设计台词、动作、表情等。
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我通过“喂食”、“相聚”、“庆祝”等场景,设计了三副拟人化的FLASH动画,利用现代化媒体生动地展现出来,之后请学生根据这些场景,自主选择表演,并要求小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小组合作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大胆创新;小组合作应团结、协力;自主创编时不要随意讲话”等常规培养。在小组合作时,往往有部分学生由于害羞或思维不够活跃,参与性不够积极,此时,教师的引导与同伴榜样的作用性非常大。因此,教师可以先让这部分学生跟着自己或是比较会表演的学生一起做,并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许,并提出要求,向他学习,对其他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如果可以的话再慢慢融入自己的创编。这样一来,耳濡目染,学生也自然明确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在表演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大量的常规要求,如此下来,学生既在饶有兴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也明确了相对应的学习常规。
四、如何说
说,要声音响亮,能够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听清你所说的。而且要懂得控制自己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在低年级课堂中,插嘴和起哄是常见的事。“如何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是低年级课堂常规中首当其冲的要求。很多低年级的孩子还是要靠鼓励和哄骗。我在低年级课堂常常采用游戏法来控制,如:“嘴巴上的小拉链”、“神奇的小耳朵”、“听娃的好伙伴”等等,有时也会用“比一比谁最爱老师”、“小小木头人”或者“红绿灯”来哄哄他们,加上红苹果或五角星等贴花纸的奖励,效果还都不错!
中高年级的学生最主要是害羞、不自信,回答问题时常常声音过于小,或是不敢回答。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赞许犹如阳光。这些不够自信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加需要赞扬和鼓励。因此,对于他们,我会给予更多满怀爱意的目光,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开口说话,用眼睛来召唤他们的注意力;我会给予更多鼓励的言语,用信任来激发他们说的兴趣,让他们学会主动说,通过耐心的指导,使其不仅敢于说,而且善于说。让学生真心感受到:老师关心我,老师喜欢我。有了这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学生的潜能将被激发,奇迹也将会出现。
五、如何唱
唱,要养成准确的歌唱习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音乐课中的唱歌并不单单指“会唱歌曲”,而是要力求做到“唱好歌曲”、“唱美歌曲”。
在歌曲教学《共同拥有一个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我采用为无声动画选择配乐的方式,让学生首次体会歌曲的忧郁、伤感情绪,并初步为歌曲确定蓝色基调;在聆听歌曲后,我启发学生用色块深浅不同的手段来诠释音乐,如音乐强时,色块深;音乐弱时,色块浅……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变化,在分段学唱歌曲中就逐步渗透了强弱处理,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做到了“唱会”和“唱好”歌曲。之后我又采用了配乐诗朗诵和表演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示范,在学生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同情心和怜悯心,触动他们内心最脆弱的那根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自己演唱时,能做到对歌曲有感觉,能怀着一颗感动的心来演唱,继而用自己最有感情的歌声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可以做到真正地把歌曲唱好、唱美。
整堂课,我始终用音乐的美来吸引着学生、感动着学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的歌曲教学,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教材,有对“唱好”、“唱美”的指导愿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有所思、有所学,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乍一看这些似乎不是课堂常规,而是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其实,无论哪方面的课堂常规都是在各种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的,也是要在各种活动中慢慢养成的。脱离教学内容谈常规其实根本就是空谈。
课堂常规可大可小,大到组织学生集体表演,小到某一个人说一句话,或者做一个动作。但是,无论大小,只有扎实抓好抓细抓实,才能保证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音乐课,把课堂教学常规落到实处,让孩子们真正地会上音乐课,爱上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