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寺”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庙宇”,它的含义几经演变,才最后沉淀为这个常用的意义。
1. “寺”在甲骨文中未见。金文从“又”,从“止”,像手中有所持,当为“持”之初文。“提手旁”是后加上去的。如同“益”本为水从器皿中溢出,后来为了表义更确切,加了三点水,变成“溢 ”,原来的“益”反而被赋予跟“害”相对的意义。
在先秦文献里,“寺” 常指近侍之人,即后来的宦官。《诗经》:“匪教匪诲 ,时维妇寺。”毛传:“寺,近也。”孔颖达正义:“寺即侍也。侍御者必近其傍,故以寺为近。”《周礼》有“寺人”之职,掌内人女宫之禁。“《左传》寺人貂、寺人披、寺人孟张、寺人惠墙、伊戾、寺人柳、寺人罗皆此也。”(顾炎武《日知录》)
秦代以来,“寺”用以指称官署。《说文 ·寸部》:“寺,廷也”。段玉裁注:“廷,朝中也。”《汉书》注曰:“凡府庭所在皆为之寺”顾炎武在论及它和先秦古义的关系时指出:“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阉竖之名。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汉人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说文》是用汉代九卿制度解释“寺”,并非先秦古义。王筠也认为:“许君所说,秦汉义也”。《后汉书·皇甫嵩传》:“苍天当死,黄天当立”,“以白土书京城寺门”。这个“寺”就是政府衙门。
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寺”又被赋予“佛教庙宇”的意思。叶梦得《石林燕语》说:“汉以来九卿官府皆曰寺,鸿胪其一也。本以待四裔宾客。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自西域以白马负经至,舍于鸿胪寺;即死,尸不坏,因留寺中。后遂以为浮屠之居,即雒中白马寺也。僧居称寺本此。”
明代郎瑛对此提出质疑,他在《七修类稿》中说:“叶梦得《石林燕语》以白马寺即鸿胪寺旧馆,但改鸿胪为白马耳。故后世浮屠之居曰寺:此非也。堂堂汉朝更不能创一佛寺,而以待纳四夷之馆为之耶?”进而提出:“摩腾初来,舍于鸿胪寺,寺盖待纳四夷宾客之馆,故秦名典客者是也。白马驮经,并藏于是。后明帝于东都城门外,另立精舍,以处摩腾与经,遂名曰白马寺。此僧寺之所由始也”。此与《高僧传一·摄摩腾传》所记略同,然则何独以“寺”命浮屠所居,皆语焉不详。
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地部》说:“佛宫谓之寺,相传起于汉朝明帝。崇重佛教,化比于公卿之爵,故以寺名其居。今则非勑赐者,不得称也”。很明显,以“寺”命名佛宫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个解释,在今天看来也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弄懂“寺”在不同时期的含义,对于阅读古书、正确理解句义,不无裨益。学好文言文就需要这样对一些关键字词穷根究底,弄清楚来龙去脉。
(方地喜,甘肃省西和二中)
1. “寺”在甲骨文中未见。金文从“又”,从“止”,像手中有所持,当为“持”之初文。“提手旁”是后加上去的。如同“益”本为水从器皿中溢出,后来为了表义更确切,加了三点水,变成“溢 ”,原来的“益”反而被赋予跟“害”相对的意义。
在先秦文献里,“寺” 常指近侍之人,即后来的宦官。《诗经》:“匪教匪诲 ,时维妇寺。”毛传:“寺,近也。”孔颖达正义:“寺即侍也。侍御者必近其傍,故以寺为近。”《周礼》有“寺人”之职,掌内人女宫之禁。“《左传》寺人貂、寺人披、寺人孟张、寺人惠墙、伊戾、寺人柳、寺人罗皆此也。”(顾炎武《日知录》)
秦代以来,“寺”用以指称官署。《说文 ·寸部》:“寺,廷也”。段玉裁注:“廷,朝中也。”《汉书》注曰:“凡府庭所在皆为之寺”顾炎武在论及它和先秦古义的关系时指出:“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阉竖之名。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汉人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说文》是用汉代九卿制度解释“寺”,并非先秦古义。王筠也认为:“许君所说,秦汉义也”。《后汉书·皇甫嵩传》:“苍天当死,黄天当立”,“以白土书京城寺门”。这个“寺”就是政府衙门。
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寺”又被赋予“佛教庙宇”的意思。叶梦得《石林燕语》说:“汉以来九卿官府皆曰寺,鸿胪其一也。本以待四裔宾客。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自西域以白马负经至,舍于鸿胪寺;即死,尸不坏,因留寺中。后遂以为浮屠之居,即雒中白马寺也。僧居称寺本此。”
明代郎瑛对此提出质疑,他在《七修类稿》中说:“叶梦得《石林燕语》以白马寺即鸿胪寺旧馆,但改鸿胪为白马耳。故后世浮屠之居曰寺:此非也。堂堂汉朝更不能创一佛寺,而以待纳四夷之馆为之耶?”进而提出:“摩腾初来,舍于鸿胪寺,寺盖待纳四夷宾客之馆,故秦名典客者是也。白马驮经,并藏于是。后明帝于东都城门外,另立精舍,以处摩腾与经,遂名曰白马寺。此僧寺之所由始也”。此与《高僧传一·摄摩腾传》所记略同,然则何独以“寺”命浮屠所居,皆语焉不详。
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地部》说:“佛宫谓之寺,相传起于汉朝明帝。崇重佛教,化比于公卿之爵,故以寺名其居。今则非勑赐者,不得称也”。很明显,以“寺”命名佛宫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个解释,在今天看来也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弄懂“寺”在不同时期的含义,对于阅读古书、正确理解句义,不无裨益。学好文言文就需要这样对一些关键字词穷根究底,弄清楚来龙去脉。
(方地喜,甘肃省西和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