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看2009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之友》,拜读了丁勤中老师的《“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这篇文章,丁老师在此文中认为《三峡》“夏水襄陵”的“陵”解释为“升”更为准确。笔者非常敬佩丁老师不拘泥于教参、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拜读完丁老师文章后,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丁老师在文中指出将“陵”解释为“升”可以保持两个句子结构上的一致,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原作语言上的整齐美。丁老师想必是从对偶的修辞角度来考虑的。对偶分为句内对和句外对两种。句内对也称当句对,就是在一句中,各词语之间的互对;句外对则是上下相连的两句相对。《三峡》中出现的对偶以当句对为主,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文中多处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确实增强了文章句式的整齐美。丁老师从修辞角度考虑,出发点很好。假使顺从丁老师的意见,将“陵”作为动词解释为“升”,“襄”、“陵”都是动词,“阻”、“绝”也都是动词,这两个词语相对也还可以,但“夏”、“水”与“沿”、“溯”相对是否太过牵强?单单从句式整齐角度来分析似乎比较勉强,难以让人信服。
笔者认为“夏水襄陵”的“陵”字还是解释为“大土山”较为合适。
第一,从内容上来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段文字主要描写了三峡山之雄奇险峻,而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主要描写的是三峡之水。“峡”,两山夹水处,无山不成峡。“至于夏水襄陵”,既是开始写夏水,也是上下文的一个过渡,由山到水,自然流畅,山即这里的“陵”,而且根据第一段的描写,山定是大山。
第二,翻阅商务印书馆2007版《古代汉语词典》,“陵”总共有9个义项:①大土山;②坟墓;③登,升;④逾越,超过;⑤凌驾,高居其上;⑥侵犯,欺侮;⑦衰落,颓败;⑧磨,磨利;⑨严密。乍一看,丁老师的分析也是有道理的,确实水再大,也不能漫过大土山。但要是联系“陵”的前一个字“襄”一起来看,将“陵”解释为“大土山”就合适了。《古代汉语词典》中“襄”共有8个义项:①除去,扫除;②冲上;③举,昂;④高;⑤成就;⑥移动位置;⑦通“骧”,驾车的马;⑧姓。后汉有襄楷。涉及到本文的是第②、④个义项。第②个义项是“冲上”,例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河流激荡,涛涌波襄”中的“襄”就是“冲上”的意思。第④个义项是“高”,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河中竦石杰出,势连襄陆”中的“襄”就可以解释为“高”。“夏水襄陵”中的“襄”字解释为“冲上”更为合适。联系上下文,联系前一个词语,笔者认为还是将“夏水襄陵”中的“陵”解释为“大土山”较为准确。
这也是笔者阅读文章过程中的一点想法,不知丁老师和各位同仁看法如何?才疏学浅,敬请大家斧正。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江中学)
丁老师在文中指出将“陵”解释为“升”可以保持两个句子结构上的一致,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原作语言上的整齐美。丁老师想必是从对偶的修辞角度来考虑的。对偶分为句内对和句外对两种。句内对也称当句对,就是在一句中,各词语之间的互对;句外对则是上下相连的两句相对。《三峡》中出现的对偶以当句对为主,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文中多处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确实增强了文章句式的整齐美。丁老师从修辞角度考虑,出发点很好。假使顺从丁老师的意见,将“陵”作为动词解释为“升”,“襄”、“陵”都是动词,“阻”、“绝”也都是动词,这两个词语相对也还可以,但“夏”、“水”与“沿”、“溯”相对是否太过牵强?单单从句式整齐角度来分析似乎比较勉强,难以让人信服。
笔者认为“夏水襄陵”的“陵”字还是解释为“大土山”较为合适。
第一,从内容上来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段文字主要描写了三峡山之雄奇险峻,而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主要描写的是三峡之水。“峡”,两山夹水处,无山不成峡。“至于夏水襄陵”,既是开始写夏水,也是上下文的一个过渡,由山到水,自然流畅,山即这里的“陵”,而且根据第一段的描写,山定是大山。
第二,翻阅商务印书馆2007版《古代汉语词典》,“陵”总共有9个义项:①大土山;②坟墓;③登,升;④逾越,超过;⑤凌驾,高居其上;⑥侵犯,欺侮;⑦衰落,颓败;⑧磨,磨利;⑨严密。乍一看,丁老师的分析也是有道理的,确实水再大,也不能漫过大土山。但要是联系“陵”的前一个字“襄”一起来看,将“陵”解释为“大土山”就合适了。《古代汉语词典》中“襄”共有8个义项:①除去,扫除;②冲上;③举,昂;④高;⑤成就;⑥移动位置;⑦通“骧”,驾车的马;⑧姓。后汉有襄楷。涉及到本文的是第②、④个义项。第②个义项是“冲上”,例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河流激荡,涛涌波襄”中的“襄”就是“冲上”的意思。第④个义项是“高”,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河中竦石杰出,势连襄陆”中的“襄”就可以解释为“高”。“夏水襄陵”中的“襄”字解释为“冲上”更为合适。联系上下文,联系前一个词语,笔者认为还是将“夏水襄陵”中的“陵”解释为“大土山”较为准确。
这也是笔者阅读文章过程中的一点想法,不知丁老师和各位同仁看法如何?才疏学浅,敬请大家斧正。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