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现状及缺失成因的调查分析,从学生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现状、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因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策略等角度论述了“建构初中学生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问题意识;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34-03
问题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思维的发动机。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课堂上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可以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切入到学习者的经验世界当中,而不只是按照教师确定的框架和路线来生成知识间的联系。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一、相关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开始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80年代,他们就系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课题式教学”以及“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等教学设想和模式,都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在日本,当前物理教育研究有两个中心课题,其一就是“问题解决的教育”。
现阶段,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也把“问题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正式写入新课程标准。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南通“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都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其状况令人担忧,学生很少主动提问,思维不活跃,没有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有效地表述问题,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实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二、对物理课堂上初中生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在本校八、九年级随机抽查学生共200名,对物理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匿名)。调查内容主要为对学生物理课堂上提问的意愿、是否积极主动提问以及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等。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现象,学生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严重缺失。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想法、问题、建议,却没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习惯于想办法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
例如初二物理关于 “速度”这一节的教学,教材要求学生从“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中,认识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以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最后形成速度的概念。但是,我们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落后,认为速度这个知识太简单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纸锥。事实上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生成许多问题:为什么要做成大小不同的纸锥?什么原因使大小纸锥下落的快慢不一样?为什么要使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虽然有些问题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关系不紧,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深远。要知道学生从无问题到有问题,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发现问题是最成功的学习表现,学生能发现问题的课堂是最成功的课堂。
(二)长期以来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学习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是: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学的目的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课堂上既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讨论,也没有鼓励学生质疑。实际上,在“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的活动中学生会生成许多在教师课前预设之外的问题:为什么罐口会出现白雾?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冷却的易拉罐里面还有没有大气压?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留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进行大胆质疑。
(三)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学生无法提出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所列举的事例不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把握不准,过易的知识缺乏探索性,学生无需思考、探究就能回答,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三是不切实际拔高教学要求,使学生开展活动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教学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样的课堂学生无法生成问题。例如“比热容”概念的建立,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密度、压强、浮力的综合题的计算,对学生来说能力要求较高,感到非常困难。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
(四)教师或学生的评价不当,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愿提出来。
有学生怕提出的问题不好而担心同学嘲笑、害怕老师评价,因此,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提出来,不敢发问。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应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欢迎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插嘴。对于那些高水平的生成问题,教师要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表扬,对那些生成较低水平,甚至没有价值的问题,尤其需要鼓励,切忌讥笑、讽刺、挖苦,以免使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提问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提问质疑的热情。
(五)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课堂也就不会提出问题。
例如2010年扬州市中考物理试卷中一道试题就反映了这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图所示,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铅笔的两端下面,尽量使铅笔保持水平,向铅笔的中部移动手指(也可以用直尺做)。重复几次,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_________。”由于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根本就不会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建议与思考
提问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培养“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前提。
长期以来,学生对教师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畏惧心理,当学生面对教师时,有压力,更有紧张和畏惧心理。要使其做到大胆质疑,深入思考,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过去教师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很少,他们的思维被束缚住了,许多问题得不到教师的解答。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扮演着学生道德和知识获得的向导、问题解决的顾问的角色,这样的转换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重视。教师尊重学生,并鼓励学生提问,也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提问和质疑。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保证。
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表现和发展。学生不敢或不愿意提问的原因主要有这两种:一是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给自己惹麻烦;二是自信心不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遭同学嘲笑。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敢问、愿问,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学习者、合作者,以此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第三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中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发问、允许补充、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改正;第四,要形成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学生一句简短的激励,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鼓足其提问的勇气,张扬学生的个性,激活其创造潜能。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要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问题情境,更要创设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境,特别要创设能诱导学生产生联想的问题情境。
Reflection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s
Problem Awareness and Ability
LIN Cheng-guo
(Yancheng No. 1 Middle School, Yancheng 224001,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surve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s problem awareness and ability, discusses strategies and ways of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situation, factor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physics teaching; awareness of problem; ability of problem
关键词:物理课堂;问题意识;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34-03
问题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思维的发动机。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课堂上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可以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切入到学习者的经验世界当中,而不只是按照教师确定的框架和路线来生成知识间的联系。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一、相关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开始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80年代,他们就系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课题式教学”以及“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等教学设想和模式,都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在日本,当前物理教育研究有两个中心课题,其一就是“问题解决的教育”。
现阶段,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也把“问题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正式写入新课程标准。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南通“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都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其状况令人担忧,学生很少主动提问,思维不活跃,没有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有效地表述问题,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实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二、对物理课堂上初中生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在本校八、九年级随机抽查学生共200名,对物理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匿名)。调查内容主要为对学生物理课堂上提问的意愿、是否积极主动提问以及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等。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现象,学生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严重缺失。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想法、问题、建议,却没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习惯于想办法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
例如初二物理关于 “速度”这一节的教学,教材要求学生从“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中,认识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以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最后形成速度的概念。但是,我们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落后,认为速度这个知识太简单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纸锥。事实上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生成许多问题:为什么要做成大小不同的纸锥?什么原因使大小纸锥下落的快慢不一样?为什么要使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虽然有些问题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关系不紧,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深远。要知道学生从无问题到有问题,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发现问题是最成功的学习表现,学生能发现问题的课堂是最成功的课堂。
(二)长期以来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学习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是: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学的目的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课堂上既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讨论,也没有鼓励学生质疑。实际上,在“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的活动中学生会生成许多在教师课前预设之外的问题:为什么罐口会出现白雾?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冷却的易拉罐里面还有没有大气压?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留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进行大胆质疑。
(三)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学生无法提出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所列举的事例不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把握不准,过易的知识缺乏探索性,学生无需思考、探究就能回答,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三是不切实际拔高教学要求,使学生开展活动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教学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样的课堂学生无法生成问题。例如“比热容”概念的建立,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密度、压强、浮力的综合题的计算,对学生来说能力要求较高,感到非常困难。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
(四)教师或学生的评价不当,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愿提出来。
有学生怕提出的问题不好而担心同学嘲笑、害怕老师评价,因此,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提出来,不敢发问。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应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欢迎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插嘴。对于那些高水平的生成问题,教师要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表扬,对那些生成较低水平,甚至没有价值的问题,尤其需要鼓励,切忌讥笑、讽刺、挖苦,以免使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提问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提问质疑的热情。
(五)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课堂也就不会提出问题。
例如2010年扬州市中考物理试卷中一道试题就反映了这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图所示,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铅笔的两端下面,尽量使铅笔保持水平,向铅笔的中部移动手指(也可以用直尺做)。重复几次,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_________。”由于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根本就不会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建议与思考
提问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培养“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前提。
长期以来,学生对教师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畏惧心理,当学生面对教师时,有压力,更有紧张和畏惧心理。要使其做到大胆质疑,深入思考,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过去教师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很少,他们的思维被束缚住了,许多问题得不到教师的解答。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扮演着学生道德和知识获得的向导、问题解决的顾问的角色,这样的转换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重视。教师尊重学生,并鼓励学生提问,也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提问和质疑。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保证。
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表现和发展。学生不敢或不愿意提问的原因主要有这两种:一是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给自己惹麻烦;二是自信心不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遭同学嘲笑。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敢问、愿问,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学习者、合作者,以此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第三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中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发问、允许补充、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改正;第四,要形成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学生一句简短的激励,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鼓足其提问的勇气,张扬学生的个性,激活其创造潜能。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要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问题情境,更要创设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境,特别要创设能诱导学生产生联想的问题情境。
Reflection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s
Problem Awareness and Ability
LIN Cheng-guo
(Yancheng No. 1 Middle School, Yancheng 224001,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surve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s problem awareness and ability, discusses strategies and ways of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situation, factor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physics teaching; awareness of problem; ability of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