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胡塞尔如何在先验现象学框架下解决身心问题,在学界中引起了一定争议.兰福赫蒂尼批评胡塞尔的意识一元论缺乏一个综合的身体概念,因而无法解决身心关系问题.达西图尔认为,虽然胡塞尔提出双重构成概念,但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斯密斯把胡塞尔的身心关系理论理解为一种一体两面论.但纳贝尔豪斯却认为,斯密斯所主张的观点并不是胡塞尔的观点,并且他没有提供任何文本支持.学者们之间的争议表明,胡塞尔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观点仍需被进一步探讨.结合胡塞尔的相关文献,可以辩护的是,胡塞尔的意识一元论及其身体的双重构成理论把身心关系问题转化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塞尔如何在先验现象学框架下解决身心问题,在学界中引起了一定争议.兰福赫蒂尼批评胡塞尔的意识一元论缺乏一个综合的身体概念,因而无法解决身心关系问题.达西图尔认为,虽然胡塞尔提出双重构成概念,但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斯密斯把胡塞尔的身心关系理论理解为一种一体两面论.但纳贝尔豪斯却认为,斯密斯所主张的观点并不是胡塞尔的观点,并且他没有提供任何文本支持.学者们之间的争议表明,胡塞尔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观点仍需被进一步探讨.结合胡塞尔的相关文献,可以辩护的是,胡塞尔的意识一元论及其身体的双重构成理论把身心关系问题转化为意识与其自身关系问题,从而为身心关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苏格拉底伦理学否定不自制(àκρασíα)的可能性,“无人自愿为恶”就是这种看法的经典表述,作恶是出于无知.由此,T.厄尔文(T.Irwin)发展出一种被人称为标准的经典解释的观点,即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一个有德性的人只有以善为对象的理性欲求.但是,这种经典解释忽略了非理性的成分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对不自制的问题进行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事实上,我们从多处文本中都可以看到一种苏格拉底认同历时性的信念不自制的可能性,T.佩内(T.Penner)论证了历时性的信念不自制,但是,他并没有对这种可能性的条件进行分析:即
道德哲学领域存在着相互竞争的规范伦理立场,帕菲特认为导致这些分歧的根源在于对道德规范性认识的差异.要避免这些分歧导致道德虚无主义,需要对道德客观性进行重新审视.帕菲特反对基于欲望以及心理动机的道德主观主义,支持道德客观主义.他从个人同一性的客观视角出发,以客观理由和认知合理性为逻辑支撑,对道德哲学领域三大主流理论——康德义务论、斯坎伦契约论以及后果论进行改造,提出了三重理论以及最优原则.虽然帕菲特致力于提供客观道德规范准则,弥合道德分歧之间的鸿沟,但是他的思想具有局限性.道德客观性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规范性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并结合学生特点融情于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需要做到解读文本先动情、尊重学生要有情、教学设计巧用情,由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以培养出有情有义的、全面发展的“完整人”.
今年以来,多地启动第三代社保卡发行工作,第三代社保卡在原有就医结算、缴费支付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非接触读卡、小额快捷支付、储存生物特征等功能,极大丰富了应用场景.社保待遇、财政惠民惠农补贴等多项民生资金将陆续以社保卡为载体兑付,社保卡“民生大卡”战略意义凸显,也为发卡金融机构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本文以西部某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探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社保卡业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在其思辨哲学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黑格尔对道成肉身之思辨同一性的理解又为其克服实体与主体、无限与有限的抽象对立并重建“思辨的同一哲学”打下了基础.对黑格尔道成肉身观念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这一问题上:它究竟是普遍、多元还是独一?自施特劳斯率先提出后,该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对此争论进行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黑格尔思辨的同一性概念和精神的主体性原则,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宗教哲学的“万有在神论”性质.本文试图在反思这一争论的基础上,指出黑格尔的道成肉身观念既非普遍论,也非多元论
随着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建设工程领域,工伤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在赔偿责任承担上的冲突日益明显,二者的竞合问题也应运而生.在二者竞合问题的处理上,由于涉及商法与保险法两个不同的领域,立法层面难以兼顾,学界看法不一.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并分析相关理论学说和裁判文书,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殊性,呼吁相关机构明确其纠纷解决路径,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以限制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实现“同案同判”.
意识是当前哲学和科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何为意识,这成为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也构成了各种心身问题说明的基本问题.布洛克将意识分为现象意识(P-意识)和存取意识(A-意识),并通过盲视例子详细说明了为什么意识不是一个单一概念,P-意识和A-意识为什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识.这种对意识的多重划分是否合理,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不过,多重意识理论是有其合理性的,至少可将我们从有意识一无意识的二元划分中解脱出来,但其依旧存在不足,还需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来完善.语境同一论可提供意识的一种合理解释,即谈论意识
印度哲学家们对“我”(ātman)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有两千多年的争论,相关观点和论证思路可为当下哲学中自我议题的开展提供思想资源.婆罗门教哲学家持“有我说”,并提出“诸行所依说”、“主体统合说”、“自知证明说”等来论证“我”的存在.其中,“诸行所依说”主张欲望、记忆等精神现象是“我”存在的表相,因为它们跨时间而发生,要求有一个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我”作为所依;“主体统合说”则认为人的不同感官认识之所以能够被统摄为一体,在于作为主体的“我”执行了统合作用;“自知证明说”将人类的自我意识、自知现象解读为对“我”
2020年11月30日晚,复旦大学王金林教授邀请著名左翼理论家哈特线上对话,就“帝国”系列著作中有关福柯与马克思的思想关联、生命政治生产的主导性、诸众斗争的多样性等主题展开讨论.对话者还有汪行福教授、张寅副教授、关山彤博士生等.哈特强调,把生命政治生产指认为主导性生产形式,并把诸众指认为生产主体,不仅可以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可以开辟现实斗争的新可能性.诸众当下的斗争既是反资本主义斗争,也是女性主义斗争和反种族主义斗争,其解放的关键在于如何展开政治行动而不被统一.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居民活动的潜在动力更在于文化的多样性.本文阐述了城市文化内涵,并探讨了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最后讨论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引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