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考命题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利用图片、图表等直观的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外,文字类材料在创设情境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利用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解读历史;利用文献资料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研读历史;利用新闻报道创设情境率领学生挖掘历史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字类材料在创设历史情境中的运用。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献资料 新闻报道 创设历史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考命题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利用图片、图表等直观的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外,文字类材料在创设情境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平时怎样利用文字类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各位历史同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利用文字类材料创设历史情境的几个常用做法。
一、利用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解读历史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经过文学家们的夸张虚构,它不能作为历史资料印证历史,但它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感化效应,因此可以利用它创设历史情境研读历史,提高学生兴趣。
如在讲必修2社会生活习俗的改变时,我引用了《子夜》中的吴老太爷由乡下到上海时的反应的一段材料,通过吴老太爷的强烈反应说明上海的变化之大。紧接着发问:当时的上海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再如讲必修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我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片段“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并设计了问题1.乌黑的圆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人血馒头。我接着问了第2个问题:它是用谁的血做的?她的原型是谁?学生回答是:革命者的鲜血,对于原型有部分同学不是很清楚,小声地讨论过后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秋瑾。我紧接着发问:小栓的病能治好吗?用人血馒头治病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说明了老百姓的愚昧。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问了第4个问题:小说中提到的两家分别姓什么?有何寓意?学生回答说是华和夏。华夏指中国。最后我进行总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剪了人们头上的小辫子,却并没有根除人民心里的小辫子。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能改造旧中国,找到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他们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落后,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在讲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我在同一张课件上为学生们呈现了两首爱情诗,一首选自《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首选自刘半农先生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让学生们去读去体验去比较旧文学和新文学的区别,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由于这节课运用了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既解决了历史问题,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也使我坚信自己找到了提高历史课堂魅力的方式。
二、利用文献资料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研读历史
历史文献因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成为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剖析历史的一种常用手段。如在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冶铁业的发展时,我引用了《国语·齐语》的一段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中“美金”、“恶金”分别是指什么?
(2)“美金”在什么时候发展最为鼎盛?试举两个例子。
(3)“恶金”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恶金……试诸壤土”是在什么时候?
(4)我国冶铁技术在此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5)冶金技术具有什么地位?
通过这样一则文献材料的剖析,就把抽象、枯燥、单调的冶铁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当然在平时上课时可以运用的历史文献太多太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
三、利用新闻报道创设情境,率领学生挖掘历史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因其具有新颖性,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情境,挖掘历史。
如2008年高三复习必修2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我引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的相关新闻的同时,指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并设计习题:①美国历史上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有哪些?都有哪些表现?有哪些方面的影响;②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③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就巧妙地把新闻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既回顾了历史问题,又培养了学生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我引用了2011年4月12日广州日报一则新闻:“据新华社电,韦斯利·布朗已年届104,是美国最年长法官,唯一一名超过百岁仍在断案的联邦法官。”并进行提问:①他是怎样当上法官的?②联邦法院的法官有哪些权利?③他什么时候退休?④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们对于美国联邦法院的权力,以及它对立法和行政的制约作用等难点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在运用文字材料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对历史课更感兴趣了,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我深信如果一线中学历史教师都能这样去挖掘文字材料创设历史情境,那么历史难教和难学就会真的成为“历史”,课堂效率必将接近或者收到新课改所期望的效果。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献资料 新闻报道 创设历史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考命题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利用图片、图表等直观的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外,文字类材料在创设情境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平时怎样利用文字类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各位历史同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利用文字类材料创设历史情境的几个常用做法。
一、利用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解读历史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经过文学家们的夸张虚构,它不能作为历史资料印证历史,但它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感化效应,因此可以利用它创设历史情境研读历史,提高学生兴趣。
如在讲必修2社会生活习俗的改变时,我引用了《子夜》中的吴老太爷由乡下到上海时的反应的一段材料,通过吴老太爷的强烈反应说明上海的变化之大。紧接着发问:当时的上海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再如讲必修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我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片段“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并设计了问题1.乌黑的圆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人血馒头。我接着问了第2个问题:它是用谁的血做的?她的原型是谁?学生回答是:革命者的鲜血,对于原型有部分同学不是很清楚,小声地讨论过后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秋瑾。我紧接着发问:小栓的病能治好吗?用人血馒头治病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说明了老百姓的愚昧。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问了第4个问题:小说中提到的两家分别姓什么?有何寓意?学生回答说是华和夏。华夏指中国。最后我进行总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剪了人们头上的小辫子,却并没有根除人民心里的小辫子。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能改造旧中国,找到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他们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落后,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在讲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我在同一张课件上为学生们呈现了两首爱情诗,一首选自《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首选自刘半农先生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让学生们去读去体验去比较旧文学和新文学的区别,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由于这节课运用了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既解决了历史问题,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也使我坚信自己找到了提高历史课堂魅力的方式。
二、利用文献资料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研读历史
历史文献因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成为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剖析历史的一种常用手段。如在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冶铁业的发展时,我引用了《国语·齐语》的一段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中“美金”、“恶金”分别是指什么?
(2)“美金”在什么时候发展最为鼎盛?试举两个例子。
(3)“恶金”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恶金……试诸壤土”是在什么时候?
(4)我国冶铁技术在此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5)冶金技术具有什么地位?
通过这样一则文献材料的剖析,就把抽象、枯燥、单调的冶铁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当然在平时上课时可以运用的历史文献太多太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
三、利用新闻报道创设情境,率领学生挖掘历史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因其具有新颖性,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情境,挖掘历史。
如2008年高三复习必修2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我引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的相关新闻的同时,指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并设计习题:①美国历史上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有哪些?都有哪些表现?有哪些方面的影响;②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③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就巧妙地把新闻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既回顾了历史问题,又培养了学生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我引用了2011年4月12日广州日报一则新闻:“据新华社电,韦斯利·布朗已年届104,是美国最年长法官,唯一一名超过百岁仍在断案的联邦法官。”并进行提问:①他是怎样当上法官的?②联邦法院的法官有哪些权利?③他什么时候退休?④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们对于美国联邦法院的权力,以及它对立法和行政的制约作用等难点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在运用文字材料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对历史课更感兴趣了,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我深信如果一线中学历史教师都能这样去挖掘文字材料创设历史情境,那么历史难教和难学就会真的成为“历史”,课堂效率必将接近或者收到新课改所期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