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9~61(48.57±5.91)岁。病变部位:L4~5 17例,L5~S1 13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ESSYS组和I see组: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系统技术15例纳入TESSYS组,采用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15例纳入I see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置入时间、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减压操作时间、上关节突切除率,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腰、腿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MacNab标准评定的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I see组的导管置入时间和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分别为(16.73±2.46)min、(38.15±5.72)s,均少于TESSYS组的(19.87±3.79)min、(49.79±7.40)s;I see组上关节突切除率为32.25%±1.12%,大于TESSYS组的12.02%±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4.820、38.890,P值均<0.05)。两组术中减压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腰、腿痛的VAS以及ODI均比术前减少,JOA评分均比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 see组=167.298、268.815、7 271.864、316.342,FTESSYS组=168.759、341.300、1 368.354、141.090,P值均<0.01)。I see组与TESSYS组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腰、腿痛的VAS、ODI、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定疗效,I see组优8例、良4例、可3例,TESSY组优7例、良6例、可6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4,P>0.05)。

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是一个有效且安全的椎间孔成形方法;采用该技术行PELD,可获得与TESSYS技术相同的疗效,同时减少术中导管置入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上关节突切除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内外排锚钉桥样缝合技术治疗慢性、重度髌腱末端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24膝)行切开清创联合双排锚钉桥样缝合固定治疗的重度髌腱末端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12膝),女性8例(12膝);左膝7例,右膝17例;年龄47.2岁(范围:32~63岁)。所有患者均经>6个月保守治疗(范围:6~30个月),效果不佳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支架感染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TEVAR术后支架感染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51.5±16.7)岁(范围:25~68岁)。降主动脉瘤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主动脉病变未累及膈肌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7例患者中2例术中行左锁骨下动脉
股骨头坏死(ONFH)保守治疗目前尚无被广泛认可的治疗方法和体系。通过分析既往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发现目前缺乏对股骨头坏死治疗自然病史的研究,存在分型方法与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高证据等级研究、治疗方法欠规范等问题,只有加强对ONFH自然病史的研究,统一分型、评价标准,规范具体治疗方法并进行完善的多中心研究才能提高ONFH保守治疗水平。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患者如何获得长期生存仍然是亟待攻克的难题。既往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新辅助化疗较单纯手术可使患者有更好的生存获益,但获益程度尚不令人满意。近期研究结果显示,将免疫治疗用于新辅助治疗极具潜力,可使20%~85%的病例获得主要病理学缓解,优于既往新辅助化疗研究的数据。更多的三期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试图证实这一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与此同时,目
后路脊柱术后感觉异常性股痛(MP)是股外侧皮神经机械性卡压损伤引起,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的局限区域出现麻木或感觉异常,其发生率为12.7%~25.5%,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通常较为轻微而易被忽视,常导致治疗延误。本文主要从后路脊柱手术后MP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技术治疗顽固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采用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技术治疗的67例(79足)顽固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30足),女性43例(49足),年龄44.27岁(范围:24~76岁),病程(23.7±11.0)个月(范围:12~60个月)。经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设计并建立腹膜自体移植回肠浆肌层重建新膀胱的小型猪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动物实验研究,于2018年1—4月在贵州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实施。随机选取封闭饲养的雌性成年实验用小型猪6只,体重28~33 kg,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膜自体移植回肠浆肌层重建新膀胱,术中将选取的自体腹膜覆盖于带血供的回肠浆肌层表面制备成复合游离瓣膜,将其与膀胱颈及三角区残垣进行吻合修补重建新膀胱。术后5 d拔除双侧输尿管导管
期刊
患者女,46岁,因突发中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 h入院。腹部CT示肝左外叶占位,肝脏、双肾多发错构瘤,建议进一步检查排除结节性硬化症(TSC)可能。后行胸部CT、颅脑磁共振检查,可见两肺多发结节及囊泡影,侧脑室多发结节。行肝脏穿刺活检及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病理诊断:(肝左外叶)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