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买衣服、买奶粉、买日用品、买营养品、买玩具、买书籍……这些在女人生育阶段需要置备的必需品一向都是由妈妈们占据决定权。包括买什么品牌、多少钱、产品档次等。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爸爸们,在这方面似乎就相对弱势了。
然而,随着爸爸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母婴消费中,他们的消费形态也逐渐形成趋势。于是,我们对国内有0~16岁孩子的爸爸们进行了抽样调查,以爸爸们在育儿初期的角色出发,探讨其对母婴消费体系、消费形态和需求的影响。
刚性需求促消费
此次接受调查的人群绝大部分是70后和80后的父亲,总和超过了样本总量的3/4。同时,处在该年龄阶段的人群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消费观念和基本稳定的经济基础,并且对于网络、代购、海淘等消费方式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
本次所调查的宝贝年龄段集中在0~6岁,该年龄段是婴幼儿产品消费比较集中的阶段。按照普通家庭的育儿习惯,孩子3岁之前消费项目主要有奶粉、营养辅食、纸尿裤等,这些产品的消费量比较固定,属于刚性需求,而3~6岁的消费则多是玩具、书籍、服装等,这些商品的消费量具有较大弹性,家长可以根据个人收入和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
作为日常用品,爸爸们每月购买母婴产品的频率大多低于3次。大部分爸爸购买母婴产品占月收入25%~50%,这一人群比例高达80.56%。
但同时,低频率的消费也是爸爸们品牌高忠诚度的侧面反映。这说明两个问题:首先,该领域大部分产品例如营养品、日用品、洗护品等作为后验品,消费者在尝试新产品的时候通常会采取循序渐进的尝试方式。其次,产品同质性高,整个市场互相模仿,无法抓住爸爸们眼球的闪光点。因此,商家开发出更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才能抓住消费者的钱包。
在家庭消费中,显然大多数父亲并不是母婴消费的决策主力。但是,爸爸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他们的消费习惯对于决策主力——妈妈或长辈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定位的过程中,品牌商需要将父亲的需求纳入产品定位当中,才能更全面地迎合消费者整体需求。在购买产品过程中,爸爸们最为注重的三个问题是安全性、品牌口碑和绿色环保问题,而质量和价格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需求价格弹性偏低。
调查显示,购买产品分类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服装、母婴营养品和玩具书籍。因此,生产商可以考虑在父亲消费频率比较高的产品中更多地加入安全和环保因素,并以此为卖点更有针对性地吸引男性消费者。
实体仍是主力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爸爸会选择国内实体店或电商购入母婴产品,但实体专柜比例更高。实际上,国内网购平台的价格更加便宜,购买也方便快捷,之所以比例较实体店低,一方面受到民众固有的消费习惯影响,另一方面与频繁爆出的网络平台假货门不无关系。
数据显示,海淘和国外购入比例相对较低,但二者相加总比例仍旧在20%左右,但这仍存在价格高、购买不便、运输时间较长、有被海关扣押的风险等缺点相比。近年,国内时常有母婴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事件发生,爸爸们出于安全性考虑,对此,会选择购买海外产品。对此,如果生产者能够提高自己产品的安全性,就可以将这部分倾向于购买国外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力吸引回来,而该部分的购买力不容小觑。
在母婴类APP的类别选择上,爸爸更偏好教育、医疗和购物。因此,品牌商可以和这些APP开发者合作,在应用中加入品牌广告,并且在广告当中突出爸爸们更注重的产品安全性、环保性,以此来提升爸爸们对于品牌的认知程度,为下一步的销售打好基础、做好宣传。
重在口碑
通常,绝大多数爸爸认为自己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决策形成的过程也较为成熟和完善。
爸爸们在购买完产品并进行使用后,会在朋友之间形成口碑传播,说明建立良好的品牌认知和口碑对于父亲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单个消费者的消费认知,更能对某一群体的消费起到带动作用。因此,产品除了要有过硬的质量,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父亲这个消费群体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对这些“奶爸”深入分析后发现,他们在母婴消费方面已越来越有自主权,并且通常会以理性的消费心理对产品进行细致了解后再进行购买。在家庭经济结构中,多数的爸爸经济收入占有优势,对消费更有支配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工作繁忙的爸爸们还可以通过移动端了解更多的母婴知识,加之网购平台的规模性发展,消费也更加便利。未来,奶爸的母婴消费服务必将被商业体系所重视。
然而,随着爸爸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母婴消费中,他们的消费形态也逐渐形成趋势。于是,我们对国内有0~16岁孩子的爸爸们进行了抽样调查,以爸爸们在育儿初期的角色出发,探讨其对母婴消费体系、消费形态和需求的影响。
刚性需求促消费
此次接受调查的人群绝大部分是70后和80后的父亲,总和超过了样本总量的3/4。同时,处在该年龄阶段的人群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消费观念和基本稳定的经济基础,并且对于网络、代购、海淘等消费方式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
本次所调查的宝贝年龄段集中在0~6岁,该年龄段是婴幼儿产品消费比较集中的阶段。按照普通家庭的育儿习惯,孩子3岁之前消费项目主要有奶粉、营养辅食、纸尿裤等,这些产品的消费量比较固定,属于刚性需求,而3~6岁的消费则多是玩具、书籍、服装等,这些商品的消费量具有较大弹性,家长可以根据个人收入和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
作为日常用品,爸爸们每月购买母婴产品的频率大多低于3次。大部分爸爸购买母婴产品占月收入25%~50%,这一人群比例高达80.56%。
但同时,低频率的消费也是爸爸们品牌高忠诚度的侧面反映。这说明两个问题:首先,该领域大部分产品例如营养品、日用品、洗护品等作为后验品,消费者在尝试新产品的时候通常会采取循序渐进的尝试方式。其次,产品同质性高,整个市场互相模仿,无法抓住爸爸们眼球的闪光点。因此,商家开发出更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才能抓住消费者的钱包。
在家庭消费中,显然大多数父亲并不是母婴消费的决策主力。但是,爸爸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他们的消费习惯对于决策主力——妈妈或长辈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定位的过程中,品牌商需要将父亲的需求纳入产品定位当中,才能更全面地迎合消费者整体需求。在购买产品过程中,爸爸们最为注重的三个问题是安全性、品牌口碑和绿色环保问题,而质量和价格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需求价格弹性偏低。
调查显示,购买产品分类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服装、母婴营养品和玩具书籍。因此,生产商可以考虑在父亲消费频率比较高的产品中更多地加入安全和环保因素,并以此为卖点更有针对性地吸引男性消费者。
实体仍是主力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爸爸会选择国内实体店或电商购入母婴产品,但实体专柜比例更高。实际上,国内网购平台的价格更加便宜,购买也方便快捷,之所以比例较实体店低,一方面受到民众固有的消费习惯影响,另一方面与频繁爆出的网络平台假货门不无关系。
数据显示,海淘和国外购入比例相对较低,但二者相加总比例仍旧在20%左右,但这仍存在价格高、购买不便、运输时间较长、有被海关扣押的风险等缺点相比。近年,国内时常有母婴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事件发生,爸爸们出于安全性考虑,对此,会选择购买海外产品。对此,如果生产者能够提高自己产品的安全性,就可以将这部分倾向于购买国外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力吸引回来,而该部分的购买力不容小觑。
在母婴类APP的类别选择上,爸爸更偏好教育、医疗和购物。因此,品牌商可以和这些APP开发者合作,在应用中加入品牌广告,并且在广告当中突出爸爸们更注重的产品安全性、环保性,以此来提升爸爸们对于品牌的认知程度,为下一步的销售打好基础、做好宣传。
重在口碑
通常,绝大多数爸爸认为自己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决策形成的过程也较为成熟和完善。
爸爸们在购买完产品并进行使用后,会在朋友之间形成口碑传播,说明建立良好的品牌认知和口碑对于父亲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单个消费者的消费认知,更能对某一群体的消费起到带动作用。因此,产品除了要有过硬的质量,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父亲这个消费群体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对这些“奶爸”深入分析后发现,他们在母婴消费方面已越来越有自主权,并且通常会以理性的消费心理对产品进行细致了解后再进行购买。在家庭经济结构中,多数的爸爸经济收入占有优势,对消费更有支配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工作繁忙的爸爸们还可以通过移动端了解更多的母婴知识,加之网购平台的规模性发展,消费也更加便利。未来,奶爸的母婴消费服务必将被商业体系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