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相似 风格不同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q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650—693?),华阴(今陕西华县)人。早慧,十一岁举神童。高宗显庆五年(660)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之累,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他以文词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人称“初唐四杰”。其诗崇尚词藻,内容却较贫乏。只有少数描写军旅生活的篇章较有特色。这首《从军行》是其代表作。
  如果说颔联意在言出师之顺利的话,那么颈联则侧重写战争之艰险。下雪,本来可使天地变成银白的世界,一般说是不会“暗”的。这里说“雪暗”,不仅是写自然界因云浓天低,景色暗淡,而且主要是为了烘托战争环境的险恶。“凋旗画”,是说由于天色暗淡,使旗上的绘画也失去了光彩,好像凋敝了一样。“风多杂鼓声”,是说风大,使震耳的鼓声也为之淹没。这里的“杂”字与出句中的“凋”字互训,也用作动词。这样解释,主要在于说明诗人的本意是为了表现战争生活之艰苦,而不是像有的论者所说的是“反映战争之激烈”。其理由有三:一是唐军已包围了“龙城”,敌人成了瓮中之鳖,不战自溃,无需再写战斗如何激烈;二是本篇意在抒写诗人报国之情志,而不是为了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三是为了突出雪寒风厉,条件艰苦,以便为下句“宁为百夫长”增添感人力量,即边塞无论是大雪弥漫,还是狂风怒吼,诗人的报国之志都是不可动摇的。
  尾联,是一篇之警策,语气豪宕,壮志凌云。“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领。《书·牧誓》:“千夫长,百夫长。”这里是泛指下级军官。这位投笔从戎的士子不以晋爵封侯为念,一心想的是捍卫边疆,其精神是很可贵的。
  杨炯这首诗在初唐诗坛上曾产生过积极影响。首先,它以明快的语言、铿锵的音调,以及兼有乐府诗的自由和格律诗的严谨的形式,摆脱六朝以来绮靡诗风的束缚,为诗歌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特别是诗中表现的邀功马上的主题思想,不仅对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有影响。而且对后来诗歌中所谓“盛唐气象”的形成,也不无贡献。
  其次,闻一多先生说:“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①从这个意义上说,此诗在题材的扩展上也是有贡献的。
  盛唐时期的李白也写过一首五言的《从军行》(还有一首是七言的)。其诗是: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②。
  笛奏《梅花曲》③,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④,长驱静铁关⑤。
  这首诗也是拟题之作,诗人通过歌颂汉军长驱边关,誓斩单于的勇武精神,表达了自己向往立功边陲的壮志雄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与杨炯的《从军行》相比,不仅表现的主题相同,而且艺术构思和写作层次也有惊人的相似。即首联都是写边塞有敌情,为报国而从军;颔联都是写征途之盛况;颈联都是写战争的环境与气氛;尾联都是抒写守边将士,同时也是诗人的壮志。
  但是这两首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一,杨炯的《从军行》所表现的主题,除了尚武精神外,还似乎露出一丝丝悲壮的味道,如“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就是给人这种感觉的句子。这可能是因为初唐时期,国力和军威都还不够强大,在战争中常常会遇到艰难和险阻的缘故。而李白的《从军行》,调子则更为高昂,气势则更为雄壮。
  其二,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而李白的《从军行》却是一首乐府诗。不过,李白的这首诗也有特殊之处,即它是一首介于近体诗与古体诗之间所谓“初唐体”诗。此诗也是八句,虽拗句较多,但对仗却较为工严。它之所以会写成这个样子,除了受乐府诗的自由形式影响之外,主要是诗人的气质和风格所决定的。
  其三,从艺术上看,杨诗采取跳跃式的手法,无论是写时间,还是写地域,都有较大的跨度。如第一句中的“烽火”本是先从边境发出的警报,距离“西京”是很遥远的,沿途传警也是需要时间的,但仅用一“照”字,就把两地连接起来了。又如第三句刚说“牙璋辞凤阙”,第四句就写到长驱“绕龙城”。这种跳跃式的手法,不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且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闻一多先生论唐诗时,曾用绘画的技法作比,他说:“法国有一名画家曾发明用点作画,利用人远看眼光把点连成线条,并由此产生颤动的感觉,使画景显得格外生动。”⑥
  杨炯这首诗也恰恰具备这一特点。诗中的“烽火”、“西京”、“牙璋”、“凤阙”、“铁骑”、“龙城”等,都是这样能“引起颤动的感觉”的“点”。而李白的《从军行》,虽然所涉及的地域也有一定跨度,但给人的总的感觉却是首尾相接,一气呵成。
  注:
  ①《唐诗杂论》28页,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②《后汉书》:“窦宪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围北单于于金微山,破之。”
  ③《梅花落》,笛曲名。
  ④单于,匈奴天子之号。
  ⑤铁关,即铁门关。《唐书·地理志》:“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释迦方志》:“铁门关,左右石壁,其色如铁,铁固门扉,悬铃尚在,即汉塞之西门也。”
  ⑥《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32页,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其他文献
补记:戴玉发飙记  也许第一次钗黛之争写到这里应该收尾了,但下面的这一段,我实在觉得应该写出来,但又不知该放在哪里写,而且,这一段“戴玉发飙记”归根结底是由戴玉企图跟减肥女争夺我而引起的,虽然算不得“钗黛之争”,但原因和性质都与第一次钗黛之争差不多,所以将这件事补在这里吧。  就在戴玉充满嫉妒的灵魂尚没有得到宝拆宽容大度的灵魂所安慰的那段时间,也就是高一上学期的某段时间里,戴玉对于我和减肥女的接近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这首《泌园春》作于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即题屮所示“丁酉岁”,是陈人杰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当时,蒙古统治者先
若问我家的“臭美王”是谁,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老妈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啦!  评选理由一:化妆时间长  由于我家是个标准的“懒人”家族,所以周末经常出去蹭饭。好几次,我和老爸都坐上了车,过了十好几分钟,老妈都还没有上车。甚至,她还能再磨叽上一大会儿。这样,早上饭要变成中午饭,中午饭要变成晚饭,晚饭要变成夜宵了!有一次,我想亲眼见识一下老妈究竟是怎么耽误时间的,就偷偷地趴在了厕所门后面。  只见老妈不慌不
蔡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没人能说清。他是天津出名的富豪,折腾盐发的家,有钱做官,几代人还全好古玩。庚子事变时,老爷子和太太逃难死在外边。大少爷一直在上海做生意,有家有业。家里的东西就全落在二少爷身上。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
科技日新月异,智能手机从问世后就不断出现新的功能或设计。这些功能或设计从开始的探索阶段到趋于成熟直到大规模普及,使得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智能手机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大规模使用哪些技术。  指纹识别  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其实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时候就已经有了。2011年,摩托罗拉推出的MB860是我们熟知的第一款具备指纹识别模块的智能手机。  不过其指纹识别功能由于体验差、成
以行走去感受生命中的美丽。  ——题记  生活在高楼大厦的我们,整天沉浸在车水马龙的生活中。在我看来,山桥旅行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老家在井冈山,却从未真正感受过它的美景。妈妈突然建议我们去采风。其实我本不想去的,感觉没有多少意思。没想到,一向慵懒的妈妈也会有这种不平凡的想法。用妈妈的原话说就是“去做一个行者”。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我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感叹于山上的美景。翠绿的毛竹与漫
现代家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电线、插座,不仅有碍观瞻,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最近,美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了一项“无线电力”技术,它能为室内的灯泡、手机、电脑“隔空充电”,这将令插座、电池和盘根错节的电线都成为历史名词。电力传送也将迎来无线时代了!  A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7日在美国《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这项被他们称为“无线电力”的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已经能成功为一个2米外的60瓦灯泡供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纱窗。  《夜月》,一名《月夜》,唐代诗人刘方平作。关于刘方平的情况,我们今天所知甚少。新、旧两唐书没有为他立传,仅《新唐书》卷60《艺文志》第四篇有“刘方平诗一卷”的记载,其下小注云:“河南人,与元鲁山善,不仕。”直到500年后,元代的辛文房才在《唐才子传》中为其写了一篇百余字的小传。据当代学者傅璇琮先生考证,刘方平为洛阳人,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愁和恨凝成的!这就是他独特的魅力——以笔代剑的辛弃疾。  刀和剑的魅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大家似乎都读过辛弃疾的词吧!那种豪放的气势像你骑着骏马在草原奔腾,认为他只是个书生罢了,可是,你们可曾知他才乃铁骨铮铮的汉子!弃疾生于乱世,又恰逢好习武的父亲,从小练得一身本领
我有很多好朋友,其中一个就是我的表哥——余奕。他在芦溪二中读七年级,十一岁,高高的个子,挺着小肚腩,眼睛炯炯有神,眉毛又浓又粗,给人一种神采奕奕的感觉。  表哥吃的本领可真大,真像一条“贪吃蛇”。他只要看见美食,两眼就发光,然后一直津津有味地吃着,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停不下来,而他的肚子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我平常挑食,长得瘦小,可是只要我跟表哥一起用餐,就胃口特好,食量大增。妈妈经常打趣地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