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制备一种高效吸附含Pb(II)废水的生物炭材料,以椰壳(CS)和方解石(CAL)为原料,采用共热解法分别在500℃、600℃、700℃制备了方解石/生物炭(CAL/BC)复合材料.通过SEM、ICP-MS、BET、XRD、FTIR等方法对CAL/BC复合材料的表面微观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三种热解温度条件下,CAL均能够与CS紧密结合,而且CAL/B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含有丰富的官能团.批量吸附实验结果表明,CAL和CS质量比为1:2,pH值为5.5,吸附剂添加量为1.5 g·L?1,
【机 构】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口实验站,海口 571101;海南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口 57022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口实验站,海口 5711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制备一种高效吸附含Pb(II)废水的生物炭材料,以椰壳(CS)和方解石(CAL)为原料,采用共热解法分别在500℃、600℃、700℃制备了方解石/生物炭(CAL/BC)复合材料.通过SEM、ICP-MS、BET、XRD、FTIR等方法对CAL/BC复合材料的表面微观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三种热解温度条件下,CAL均能够与CS紧密结合,而且CAL/B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含有丰富的官能团.批量吸附实验结果表明,CAL和CS质量比为1:2,pH值为5.5,吸附剂添加量为1.5 g·L?1,此时CAL/BC复合材料对Pb(II)的吸附量分别为95.24 mg·g?1(500℃)、99.01 mg·g?1(600℃)、185.19 mg·g?1(700℃),可见热解温度为700℃时,吸附效果最佳.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CAL/BC复合材料吸附Pb(II)的主要机制是沉淀、离子交换、阳离子-π作用、孔隙填充和静电引力.此外,CAL/BC复合材料在4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能保持较高的Pb(II)去除率.因此,共热解法制备的CAL/BC复合材料在处理废水中的Pb(II)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利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制备了VN-Ag-MoO3复合材料,研究了Ag2MoO4对VN基复合材料组织结构及宽温域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N-Ag-MoO3复合材料组织较致密,主要由VN、MoO3和Ag组成,其中均匀分布于VN基体的MoO3和Ag由Ag2MoO4经高温分解形成.宽温域摩擦磨损测试表明,Ag2MoO4的添加有效改善了室温(RT)~700℃温域范围VN陶瓷的摩擦磨损性能.其中,700℃时Ag2MoO4含量为10wt%的VN-10Ag-MoO3的摩擦系数(0.285)和磨损率(1.37×10?
金属玻璃因其较差的室温塑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提升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能、探明金属玻璃的变形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晶粒尺寸和分布对晶体/非晶B2-CuZr/CuZr双相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晶粒的尺寸增大,复合材料变形模式发生了从相对均匀变形到单一剪切带的局部变形的转变.研究指出,增大纳米晶粒尺寸/体积分数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峰值应力,但除了较小尺寸纳米晶粒模型外,双相复合材料的塑性没有明显增强.此外,相对于交叉排列,纳米晶粒的对齐排列导致了更严
采用热轧法制备出具有颗粒层状结构的6061p/7075铝基复合材料以改善7075铝合金的阻尼性能.通过OM、SEM、EDS和XRD分析6061p/7075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分别采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分析其力学性能和阻尼行为.研究表明,6061铝颗粒层存在大量的颗粒间界面和微小孔隙,6061铝颗粒层与7075铝基体之间界面结合良好,没有发生界面反应;6061p/7075层状铝基复合材料最大抗拉强度为370.5 MPa,比7075铝基体提高了30%;6061p/7075层状铝基复合材料
通过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环境温度和间隙对复合材料-金属混合结构连接钉载分配和强度的影响.分别建立双钉单剪和三钉单剪有限元模型,并在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接触、金属塑性和复合材料渐进损伤等因素,研究了不同温度和间隙情况下钉载的分配情况.研究表明,间隙对初始阶段钉载分配影响较大,但不影响塑性屈服阶段的钉载比例和承载能力;温度改变引起的热应力会带来额外的温度载荷,温度载荷对端部钉载影响较大,温度载荷与机械载荷叠加,会加剧端部钉载的分配不均.
开发高性能的导电凝胶已经成为推动柔性电子设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石.以天然纤维素为凝胶骨架,以离子液体为导电介质,通过加热溶解-冷却凝胶化过程可以制备高性能的绿色离子液体-纤维素复合凝胶(CGel).复合凝胶中的纤维素基体呈现三维网络结构,并包含大量的孔洞,可以有效吸附和储存离子液体,实现离子液体在纤维素基体中的均匀分布.纤维素离子复合凝胶具有较高的模量(G′>G″)、优异的透明度(88%)、良好的电学性能(2.2 mS/cm)及柔韧性.进一步通过高温加热-冷却凝胶化过程能够实现纤维素离子凝胶体系的再循环生产过
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光热转换材料,广泛用于海水淡化、光电转换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为了测试GO负载无纺布膜(GO膜)和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无纺布复合膜(PVA-GO复合膜)的光热水蒸发特性,通过改进Hummers方法制备GO,选取了纤维素和聚酯类型的无纺布,通过浸泡-超声法制得GO膜和PVA-GO复合膜.运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分析了GO膜和PVA-GO复合膜的吸光性能,并通过电子天平测量GO膜和PVA-GO复合膜的蒸发水量.由于PVA具有亲水性,能增大膜的吸水性,因而PVA加入会使蒸发水
将自制层状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WO3纳米片均匀混合,经煅烧制备WO3/g-C3N4复合半导体.利用XRD、SEM、TEM、UV-Vis DRS和PL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C3N4呈现类石墨烯状片层结构,WO3为纳米片状结构,且分散在g-C3N4表面;与WO3复合后,UV-Vis吸收边发生了红移,拓宽了g-C3N4对可见光的响应.以罗丹明B(RhB)为模拟污染物,考察WO3/g-C3N4的光催化降解性能.WO3/g-C3N4质量比为1:5时,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60 min后,R
以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为网络框架,海泡石(Sepiolite,SEP)为功能单元,采用悬浮液滴法构建纤维素-海藻酸钠-海泡石(MCC-SA-SEP)双网络多孔复合微球.通过SEM和TG对复合微球结构和热稳定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该微球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水溶液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MCC-SA-SEP复合微球呈现三维网络多孔结构,且随着SEP含量的增加热稳定性逐渐提高.吸附结果
制备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NC)和橡胶/混凝土基体(Rubber/NC),研究盐冻循环60次内,表观现象、剥落量、抗压强度损失等性能指标劣化过程,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法评价混凝土盐冻循环破坏前后超声参数变化,建立相对波速、损伤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利用SEM观察盐冻循环损伤前后试件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盐冻循环次数增加,混凝土试件表面剥蚀愈显著,剥落量增加,内部损伤、强度损失逐渐加剧,超声参数与抗压强度具有密切相关性;混凝土经历盐冻破坏后,内部结构呈疏松絮状,孔隙、裂纹愈加显现,密实度
在碱激发作用下,以矿粉为主要原材料,粉煤灰为辅助材料,共同制备聚乙烯(PE)纤维增强高延性碱矿渣复合材料.通过轴向拉、压实验,研究不同养护龄期(1天、3天、7天、28天、56天、120天)下材料的拉压性能,并借助数字图像技术(DIC)对裂缝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高延性碱矿渣表现出较好的延性,具有早强特征.7天强度值可达极限强度的84%以上(极限拉压强度分别为5.05 MPa、91.24 MPa),拉伸应变可达5.74%,多缝开裂基本饱和;28天后拉压性能趋于稳定(拉压强度、拉伸应变分别保持在6 MP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