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文本是语文学习中主要的目标教材,是许多专家为提高学生专业的语文素养而精心挑选的文本,包含了所有的学生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技巧。拓展文本写作不仅省去了额外挑选训练题目以及阅读理解的时间,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深度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把语文文本作为写作素材,拓展写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探求能力。
◆关键词:基于文本;课堂拓展性写作;语文
课本中记录的文本都是依据学生学习阶段精心挑选出的不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作品,不只有通俗易懂的故事,更蕴含了深奥的哲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设置不止局限于课本的剖析,而是要从文章看本质,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做到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时要以课文文本为基础,在讲解写作技巧的同时,增加学生们拓展写作的次数,以下将详细分析关于课堂文本拓展性写作的策略。
一、从拓展方面分析
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拓展写作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天马行空的想象下手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正是想象力最为强大的年龄,没有被现实束缚,最爱写天马行空的想象作文。而小学文本内容也多有留白与省略,在此处进行拓展性想象写作,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索能力,也可以更好的解读文本。例如,在课文《七颗钻石》的结尾,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并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会产生疑问,教师也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开展想象,以“在这之后发生了什么?”为主题续写文章,可以检验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写作技巧。
(二)意犹未尽的延续下手
在小学文本中有许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的故事,例如《皇帝的新装》,看似完整的故事,其实给人留下了一些探索的问题如“皇帝被揭穿后怎么样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想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在这时可以适当减少对结尾的讲解,先让学生们遵照人性的事实来续写文章,保证学生们独特的个性。拓展延续作文是基于想象,而二者的区别在于想象作文更加自由,教师也可以通过二者的比较来分析作文写作技巧的不同。
(三)引申出的情感共鸣下手
每读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文本中不止有寓言故事,也有贴近生活的真实散文。依旧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五年级课本中都会选取可以同小学生产生共鸣的文本,也许是有趣的事物,也许是童年的趣事,也许是可爱的小动物。学生们在看到文本中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事物时,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会拥有更高的学习主动性。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江梓屹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场景描写下来,通过与本文的技巧对比来提高学生们的技巧熟练度。例如文本《钓鱼的启示》中作者与父亲钓鱼的经历,可以让学生们拓展写作以“与某个家人一起生活,玩乐或者学习”为主题描写自身亲身经历的场景于细节,可以训练学生对于人物,心理,动作的描写。
(四)激发的情感高潮下手
文章记录了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当学生阅读文本时会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很容易受到作者的感染达到情绪高潮,此时配合教师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共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灵感。例如在《梅花魂》一文中,老华侨珍重爱重的墨梅图与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寄托的是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而梅花更是歌颂了有气节的中国人。在学生们沉浸在爱国情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为例抒写对国家的情感。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写作技巧。
(五)体会话外音
中国人以含蓄为美,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文章之中。在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中,就包含了作者运用含蓄的手法写出人生的真谛或者道理。这时,教师就需要训练学生领悟语言,理解含义的能力,从看似简单的话语中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这也是文字魅力的所在。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苗苗与季羡林先生的对话十分简单但也蕴含着读书的真理。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自己体会到的道理写下来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在写作中实现与作者的灵魂对碰。
(六)模仿与超越
仿写不同于抄袭,后者全无独立思想而前者是借鉴技巧灵活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在学生技巧与思维都不成熟的阶段,仿写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的构思与创作,加上自身的推敲,由小及大。例如在学习过《我的“长生果”》一文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比喻的方法仿写自己与书的故事,完成后对比与原文的优缺点,扬长而避短。
仿写的最终目的在于自我突破与超越创作。当写完自己与书的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创作一篇自身与最爱之物的拓展作文,创作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激发學生的创造力。
二、结语
古语有云“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即学生用来练习写作的题目最好是学生们熟知的文本拓展而来,这不仅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也是读书写作相互交融的最佳效果。语文文本几乎包含了所有类型的文章,通过对文本上不同体裁的文章拓展性写作训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写作技巧的熟练度,在给予学生写作自由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参考文献
[1]谢玉轩.浅谈在文本阅读中渗透协作[J].文理导航,2015(12):35-36.
[2]夏彪.读图时代的“救赎”:文本阅读与写作——兼谈大学语文教学[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9(03):98-101
◆关键词:基于文本;课堂拓展性写作;语文
课本中记录的文本都是依据学生学习阶段精心挑选出的不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作品,不只有通俗易懂的故事,更蕴含了深奥的哲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设置不止局限于课本的剖析,而是要从文章看本质,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做到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时要以课文文本为基础,在讲解写作技巧的同时,增加学生们拓展写作的次数,以下将详细分析关于课堂文本拓展性写作的策略。
一、从拓展方面分析
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拓展写作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天马行空的想象下手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正是想象力最为强大的年龄,没有被现实束缚,最爱写天马行空的想象作文。而小学文本内容也多有留白与省略,在此处进行拓展性想象写作,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索能力,也可以更好的解读文本。例如,在课文《七颗钻石》的结尾,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并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会产生疑问,教师也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开展想象,以“在这之后发生了什么?”为主题续写文章,可以检验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写作技巧。
(二)意犹未尽的延续下手
在小学文本中有许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的故事,例如《皇帝的新装》,看似完整的故事,其实给人留下了一些探索的问题如“皇帝被揭穿后怎么样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想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在这时可以适当减少对结尾的讲解,先让学生们遵照人性的事实来续写文章,保证学生们独特的个性。拓展延续作文是基于想象,而二者的区别在于想象作文更加自由,教师也可以通过二者的比较来分析作文写作技巧的不同。
(三)引申出的情感共鸣下手
每读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文本中不止有寓言故事,也有贴近生活的真实散文。依旧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五年级课本中都会选取可以同小学生产生共鸣的文本,也许是有趣的事物,也许是童年的趣事,也许是可爱的小动物。学生们在看到文本中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事物时,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会拥有更高的学习主动性。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江梓屹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场景描写下来,通过与本文的技巧对比来提高学生们的技巧熟练度。例如文本《钓鱼的启示》中作者与父亲钓鱼的经历,可以让学生们拓展写作以“与某个家人一起生活,玩乐或者学习”为主题描写自身亲身经历的场景于细节,可以训练学生对于人物,心理,动作的描写。
(四)激发的情感高潮下手
文章记录了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当学生阅读文本时会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很容易受到作者的感染达到情绪高潮,此时配合教师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共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灵感。例如在《梅花魂》一文中,老华侨珍重爱重的墨梅图与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寄托的是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而梅花更是歌颂了有气节的中国人。在学生们沉浸在爱国情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为例抒写对国家的情感。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写作技巧。
(五)体会话外音
中国人以含蓄为美,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文章之中。在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中,就包含了作者运用含蓄的手法写出人生的真谛或者道理。这时,教师就需要训练学生领悟语言,理解含义的能力,从看似简单的话语中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这也是文字魅力的所在。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苗苗与季羡林先生的对话十分简单但也蕴含着读书的真理。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自己体会到的道理写下来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在写作中实现与作者的灵魂对碰。
(六)模仿与超越
仿写不同于抄袭,后者全无独立思想而前者是借鉴技巧灵活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在学生技巧与思维都不成熟的阶段,仿写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的构思与创作,加上自身的推敲,由小及大。例如在学习过《我的“长生果”》一文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比喻的方法仿写自己与书的故事,完成后对比与原文的优缺点,扬长而避短。
仿写的最终目的在于自我突破与超越创作。当写完自己与书的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创作一篇自身与最爱之物的拓展作文,创作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激发學生的创造力。
二、结语
古语有云“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即学生用来练习写作的题目最好是学生们熟知的文本拓展而来,这不仅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也是读书写作相互交融的最佳效果。语文文本几乎包含了所有类型的文章,通过对文本上不同体裁的文章拓展性写作训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写作技巧的熟练度,在给予学生写作自由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参考文献
[1]谢玉轩.浅谈在文本阅读中渗透协作[J].文理导航,2015(12):35-36.
[2]夏彪.读图时代的“救赎”:文本阅读与写作——兼谈大学语文教学[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9(0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