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重要的教育家。本文着重分析了蔡元培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切入点、“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幼儿美育方面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今天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教育家、学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有着崇高的威望和极大的影响力。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他毕生都在追寻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之路;他长期引领中国的教育与学术事业,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界领军人物和学界领袖,中国教育和学术事业的现代转型是与蔡元培的努力分不开的。他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方针措施对于当时乃至现在都有巨大影响,可以给我们现代人的教育留下很多启迪,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当今学术界对于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美育、哲学思想、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不少的研究,然而,对于蔡元培思想中的关于儿童教育领域却涉及很少。本文拟对其儿童教育思想进行初略阐释。
一、贫民教育,以贫儿院为起点
(一)质疑家庭教育,崇尚学校教育
蔡元培认为,幼儿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贫儿,而贫儿却没有受家庭教育的机会。为什么呢? “第一层: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譬如诸位有一块美玉,要琢成配件,必要请教玉工。”“第二层:有子女的人,不是人人有实行教育的时间。”男子每日须作工,或“奔走公益事业”、“应酬亲友”、“随意消遣”;“婦人呢,或是就职业,或是操家政,也有讲应酬好消遣的”。 除此之外,蔡元培认为当时社会的家庭对于儿童并不算好的榜样。这里包涵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环境氛围、以及父母看的听的某些书画内容对于儿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故先生会说“有许多儿童都是受了家庭不好的教育,进学校后很不容易改良。所以我对家庭教育很有点怀疑”。
学校除了能避免家庭教育的弊端,还能代替家长(即使是有学识的人)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先生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例子为证。说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陈亢,怀疑孔子教训儿子与教训学生的方式不一样。有一天就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学了诗没有,伯鱼说没有学。孔子就说了不学诗的短处。又有一次遇见了他的父亲,问他学了礼没有。他也说没有学。他的父亲就说了不学礼的短处。陈亢恍然大悟,知道君子是疏远他的儿子呢。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孙丑,有一日问道:“君子为什么不亲自教他的儿子?”孟子答道:“办不到。教他必用正道。教了不听,必要怒。怒了便伤了父子的感情。万一儿子想着父亲教我的,他自己也还没有作到,这更是彼此互相责备,更坏了。所以古人用交换法把自己的儿子请别人教,反替别人教他的儿子呵。”故蔡元培认为:“照此看来,圣如孔子、贤如孟子,尚且不敢用家庭教育,何况常人呢?”
既然如此,儿童教育的问题怎么办?孩子又该送往哪里去呢?于是,蔡元培指出“一个地方必须于蒙养院与中小学校以外,有几个胎教院、几个乳儿院” 。胎教院、乳儿院、蒙养院就是蔡元培所设想的学前教育应该设立的教育机构。
(二)设立教育机构,阐释教育内容
他指出,这些学校都由专门的卫生家管理,乳儿院的设备,必须是对于于乳儿的母亲身体上、精神上都是有益的。因为孕妇身体上受了损害,或精神上染了汙浊,都对胎儿有不好的影响。这就说明,蔡元培认为学前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而孕妇的身心健康将直接关系到胎儿,故此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先生的设想是:“不论那个人家,要是有妇人受了孕,便是进胎教院。生了子女,便迁到乳儿院。一年以后,小儿断乳,就送到蒙养院受教育,不用他的母亲照管。他的母亲就可以回家,操他的家政,或营他的职业了”。 先生根据学前儿童的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分别设想了胎教院、乳儿院,以及蒙养院三个专门的教育机构。这是先生的理想,实施起来必定会有困难。然而当时并没有这种组织,呼吁别人去做,别人也不一定会相信,所以先生想到了从贫儿院着手。
贫儿院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生物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美学、哲学、语言等方面,并常常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工作”中。这主要是由于蔡元培受到了杜威“即工即学”思想的启发,在贫儿院所进行的尝试。杜威的“即工即学主义,是学生只须作工,一切学理就在作工的时候指点他,用不着什么教科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故而蔡元培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以此为起点,希冀做出成效劝其他学校来尝试和推广。
(三)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同校”
在封建统治的中国,不准许男女间有朋友的关系,并且很严地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然而,欧美人不一样,他们承认男女的交际,认为异性朋友的关系可以和同性朋友一样友好而单纯。他们彼此互相尊重,尤其是“为了矫正从前轻视女子的恶习,交际上男子尤特别尊重女子,断不敢稍有轻率的举动”。当时的中国和欧美,在对待男女问题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欧美女权运动的高涨,又经了欧洲的大战争,很多女性还从事着以前男性的职业,女性的地位逐渐上升,男女间互助平等、关系单纯。相反,旧中国的人们常怀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故严守男女界限。“蔡元培一向反对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礼教信条对女性的摧残和压迫”。在他看来,这是落后的,是逆世界的大潮流的。
那么,有何良策?蔡元培指出:“改良男女的关系,必要有一个养成良好习惯的地方,我以为最好是学校了”。“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美国的中学也是大多数男女同校”。中国“除国民小学外,还没有这种组织”。先生要试办这样的学校,也决定从“贫儿院入手”。贫儿院里有充分的自由度, “不论何等工作,只要于生理上心理上相宜的,都可以自由选择,都可以让他们共同操作”。也就是说,男生女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益身心的科目和内容来学习。男生可以选择女生常做的烹饪、裁缝,女生也可以选择男生常做的木工、毡工等。这就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了男女性别的界限,体现了先生的男女平等的观点。 除了“工作”上男女可以共同操作,先生认为,就连戏剧也可男女合演,打破封建社会“戏剧不许男女合演,用男子来假装女子”的常规。先生认为男子假装女子时“扭扭捏捏,不但演剧时不合女子的态度,反把平日间本人的气概都改变了”。 故不论新居旧剧,只要剧中有这种矫揉造作的“假女子”,先生就不喜欢。然而,要男女合演新剧,“学生的父母不是要大不答应的么”?于是,先生又想到了“由贫儿院先来试办”。“先就译本的西剧中,选几种悲剧来试演,演得纯熟了,要是开筹善会就可以演给来宾看看”,“要是有几个学生演得很好,就可以作为改良戏剧的起点”。 从贫儿院的儿童来开始试行男女同校,打破了以前的常规,也有助于学前儿童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那么,蔡元培的“三种希望”为何都是想借贫儿院来试行?他把贫儿院看得如此重要想必是有其原因。在当时,封建统治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就意味着必定会与长存已久的旧思想发生剧烈碰撞,碰撞的结果或颠覆旧的教育制度,实行新制;或遭到封建旧势力的重重阻挠,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有钱人家的子女,从小受到“正统”的封建教育,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想让他们接受新思想并不容易。贫儿院的受教育群体是贫儿,是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缺少父母的管教与社会的尊重,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反而较少。贫儿以及贫儿院的工作并不被人看重,也很少有人来过问。这却给蔡元培先生从贫儿院实行自己的教育主张提供了机会。就正如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06年选择在罗马贫穷的圣罗伦斯区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是一样的。若世人看到贫儿院的成效,便会进行效仿,那时要推行教育改革,就要容易得多了。故先生选择以贫儿院作為反传统教育的切入点。
二、“尚自然”、“展个性”,注重儿童的个性和特质
何谓“尚自然”、“展个性”?即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自动、自学、自己研究。蔡元培提出,在方法上应该崇尚自然、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以说,他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指责旧教育的方法 “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间其性质之动静,资束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蔡元培进一步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存成见,设身于学生的地位因人而异,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像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而且,如果“遇有特别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训练”。学生只有依照自己的天性,发展了自己的个性,才能“以己之所长,补人之所短; 而人之所长,亦还以补我之所短”。
为了实现“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方法,蔡元培重视启发式教学,提倡自动、自学、自己研究。“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水人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怎么做呢?先生的意思是应该重视儿童的天性,以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为关键点,采用易于儿童接受的方式使儿童在体验和探索中萌发对于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个体特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适合他们的方法也不一定一样。蔡元培主张,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他指出,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有差异,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一致。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遇有特别的人才,则施以特别的教育方法,促进其成长发展。
三、家庭、学校教育,以美育实施为重点
他在 1922年6月所写的 《美育实施的方法》以及后来所写的 《美育》等文中都多次详细地作过阐述。他认为根据当时的状况,美育的实施可分为三个范围: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
(一)家庭美育
家庭美育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这是家长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能鉴赏美,有创造的要求和能力。所以,盼望孩子成材的家长,是不应当忽视家庭美育的。蔡元培对家庭教育提出家庭教育要着眼于“最早的一步”。这最早一步是指“要从胎教起点。”既所谓的胎儿教育。他认为“公立胎教院是给孕妇住的,要设在风景盛佳的地方,不为都市中混浊的空气、纷扰的习惯所沾染”,建筑形式玲珑均称,造成一种优雅的气氛。“有广场,可以散步,可以作轻便的运动,可以观月赏星”。庭院中有花草树木,有“毛羽秀丽、鸣声谐雅的动物”,有清泉,有池鱼。室内装饰恬静雅致,“备阅览的文字”乐观和平,每日可有简单静细的音乐。“总之:各种要孕妇完全在平和活泼的空气里面,才没有不好的影响传到胎儿;这是胎儿的美育”。
“孕妇产儿以后,就迁到公共育婴院”。第一年由母亲自己抚养,第二、三年,如果母亲要恢复工作,就可把婴儿交给保姆。公共育婴院的建筑、与设施基本与胎教院一致,“或可联合一处”。但值得注意的是“院内成人的语言与动作,都要有适当的音调态度,可以作儿童的模范。就是衣饰,也要有一种优美的表示”。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先生的美好设想,这些公立机关在当时并未成立,故而先生说“若能在家庭里面,按照上列的条件小心布置,也可承认为家庭美育” 。
(二)学校美育
儿童满三岁,就送往幼稚园。蔡元培把幼稚园看着是向学校教育过度的机构。幼稚园期间,儿童的美感,不但能被动的领受,而且还有主动的表示。此时应予以特别注意。“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关于幼稚园,先生没有过多地谈论,但从他的理念我们不难想出,根据他的要求,幼儿园的建筑、设施应富有美感、充满童趣;教师教授的内容、使用的教具都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符合他们的需求,陶冶他们的情感;甚至教师的音质音调也应优美动听、抑扬顿挫,给幼儿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贫儿与贫儿院的关系.[N].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15日
[2]梁柱.蔡元培在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教育研究,2006(10)
[3]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N].教育杂志第14卷第6号,1922(6)
关键词:蔡元培;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教育家、学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有着崇高的威望和极大的影响力。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他毕生都在追寻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之路;他长期引领中国的教育与学术事业,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界领军人物和学界领袖,中国教育和学术事业的现代转型是与蔡元培的努力分不开的。他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方针措施对于当时乃至现在都有巨大影响,可以给我们现代人的教育留下很多启迪,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当今学术界对于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美育、哲学思想、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不少的研究,然而,对于蔡元培思想中的关于儿童教育领域却涉及很少。本文拟对其儿童教育思想进行初略阐释。
一、贫民教育,以贫儿院为起点
(一)质疑家庭教育,崇尚学校教育
蔡元培认为,幼儿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贫儿,而贫儿却没有受家庭教育的机会。为什么呢? “第一层: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譬如诸位有一块美玉,要琢成配件,必要请教玉工。”“第二层:有子女的人,不是人人有实行教育的时间。”男子每日须作工,或“奔走公益事业”、“应酬亲友”、“随意消遣”;“婦人呢,或是就职业,或是操家政,也有讲应酬好消遣的”。 除此之外,蔡元培认为当时社会的家庭对于儿童并不算好的榜样。这里包涵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环境氛围、以及父母看的听的某些书画内容对于儿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故先生会说“有许多儿童都是受了家庭不好的教育,进学校后很不容易改良。所以我对家庭教育很有点怀疑”。
学校除了能避免家庭教育的弊端,还能代替家长(即使是有学识的人)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先生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例子为证。说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陈亢,怀疑孔子教训儿子与教训学生的方式不一样。有一天就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学了诗没有,伯鱼说没有学。孔子就说了不学诗的短处。又有一次遇见了他的父亲,问他学了礼没有。他也说没有学。他的父亲就说了不学礼的短处。陈亢恍然大悟,知道君子是疏远他的儿子呢。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孙丑,有一日问道:“君子为什么不亲自教他的儿子?”孟子答道:“办不到。教他必用正道。教了不听,必要怒。怒了便伤了父子的感情。万一儿子想着父亲教我的,他自己也还没有作到,这更是彼此互相责备,更坏了。所以古人用交换法把自己的儿子请别人教,反替别人教他的儿子呵。”故蔡元培认为:“照此看来,圣如孔子、贤如孟子,尚且不敢用家庭教育,何况常人呢?”
既然如此,儿童教育的问题怎么办?孩子又该送往哪里去呢?于是,蔡元培指出“一个地方必须于蒙养院与中小学校以外,有几个胎教院、几个乳儿院” 。胎教院、乳儿院、蒙养院就是蔡元培所设想的学前教育应该设立的教育机构。
(二)设立教育机构,阐释教育内容
他指出,这些学校都由专门的卫生家管理,乳儿院的设备,必须是对于于乳儿的母亲身体上、精神上都是有益的。因为孕妇身体上受了损害,或精神上染了汙浊,都对胎儿有不好的影响。这就说明,蔡元培认为学前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而孕妇的身心健康将直接关系到胎儿,故此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先生的设想是:“不论那个人家,要是有妇人受了孕,便是进胎教院。生了子女,便迁到乳儿院。一年以后,小儿断乳,就送到蒙养院受教育,不用他的母亲照管。他的母亲就可以回家,操他的家政,或营他的职业了”。 先生根据学前儿童的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分别设想了胎教院、乳儿院,以及蒙养院三个专门的教育机构。这是先生的理想,实施起来必定会有困难。然而当时并没有这种组织,呼吁别人去做,别人也不一定会相信,所以先生想到了从贫儿院着手。
贫儿院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生物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美学、哲学、语言等方面,并常常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工作”中。这主要是由于蔡元培受到了杜威“即工即学”思想的启发,在贫儿院所进行的尝试。杜威的“即工即学主义,是学生只须作工,一切学理就在作工的时候指点他,用不着什么教科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故而蔡元培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以此为起点,希冀做出成效劝其他学校来尝试和推广。
(三)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同校”
在封建统治的中国,不准许男女间有朋友的关系,并且很严地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然而,欧美人不一样,他们承认男女的交际,认为异性朋友的关系可以和同性朋友一样友好而单纯。他们彼此互相尊重,尤其是“为了矫正从前轻视女子的恶习,交际上男子尤特别尊重女子,断不敢稍有轻率的举动”。当时的中国和欧美,在对待男女问题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欧美女权运动的高涨,又经了欧洲的大战争,很多女性还从事着以前男性的职业,女性的地位逐渐上升,男女间互助平等、关系单纯。相反,旧中国的人们常怀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故严守男女界限。“蔡元培一向反对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礼教信条对女性的摧残和压迫”。在他看来,这是落后的,是逆世界的大潮流的。
那么,有何良策?蔡元培指出:“改良男女的关系,必要有一个养成良好习惯的地方,我以为最好是学校了”。“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美国的中学也是大多数男女同校”。中国“除国民小学外,还没有这种组织”。先生要试办这样的学校,也决定从“贫儿院入手”。贫儿院里有充分的自由度, “不论何等工作,只要于生理上心理上相宜的,都可以自由选择,都可以让他们共同操作”。也就是说,男生女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益身心的科目和内容来学习。男生可以选择女生常做的烹饪、裁缝,女生也可以选择男生常做的木工、毡工等。这就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了男女性别的界限,体现了先生的男女平等的观点。 除了“工作”上男女可以共同操作,先生认为,就连戏剧也可男女合演,打破封建社会“戏剧不许男女合演,用男子来假装女子”的常规。先生认为男子假装女子时“扭扭捏捏,不但演剧时不合女子的态度,反把平日间本人的气概都改变了”。 故不论新居旧剧,只要剧中有这种矫揉造作的“假女子”,先生就不喜欢。然而,要男女合演新剧,“学生的父母不是要大不答应的么”?于是,先生又想到了“由贫儿院先来试办”。“先就译本的西剧中,选几种悲剧来试演,演得纯熟了,要是开筹善会就可以演给来宾看看”,“要是有几个学生演得很好,就可以作为改良戏剧的起点”。 从贫儿院的儿童来开始试行男女同校,打破了以前的常规,也有助于学前儿童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那么,蔡元培的“三种希望”为何都是想借贫儿院来试行?他把贫儿院看得如此重要想必是有其原因。在当时,封建统治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就意味着必定会与长存已久的旧思想发生剧烈碰撞,碰撞的结果或颠覆旧的教育制度,实行新制;或遭到封建旧势力的重重阻挠,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有钱人家的子女,从小受到“正统”的封建教育,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想让他们接受新思想并不容易。贫儿院的受教育群体是贫儿,是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缺少父母的管教与社会的尊重,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反而较少。贫儿以及贫儿院的工作并不被人看重,也很少有人来过问。这却给蔡元培先生从贫儿院实行自己的教育主张提供了机会。就正如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06年选择在罗马贫穷的圣罗伦斯区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是一样的。若世人看到贫儿院的成效,便会进行效仿,那时要推行教育改革,就要容易得多了。故先生选择以贫儿院作為反传统教育的切入点。
二、“尚自然”、“展个性”,注重儿童的个性和特质
何谓“尚自然”、“展个性”?即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自动、自学、自己研究。蔡元培提出,在方法上应该崇尚自然、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以说,他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指责旧教育的方法 “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间其性质之动静,资束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蔡元培进一步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存成见,设身于学生的地位因人而异,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像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而且,如果“遇有特别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训练”。学生只有依照自己的天性,发展了自己的个性,才能“以己之所长,补人之所短; 而人之所长,亦还以补我之所短”。
为了实现“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方法,蔡元培重视启发式教学,提倡自动、自学、自己研究。“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水人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怎么做呢?先生的意思是应该重视儿童的天性,以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为关键点,采用易于儿童接受的方式使儿童在体验和探索中萌发对于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个体特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适合他们的方法也不一定一样。蔡元培主张,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他指出,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有差异,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一致。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遇有特别的人才,则施以特别的教育方法,促进其成长发展。
三、家庭、学校教育,以美育实施为重点
他在 1922年6月所写的 《美育实施的方法》以及后来所写的 《美育》等文中都多次详细地作过阐述。他认为根据当时的状况,美育的实施可分为三个范围: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
(一)家庭美育
家庭美育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这是家长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能鉴赏美,有创造的要求和能力。所以,盼望孩子成材的家长,是不应当忽视家庭美育的。蔡元培对家庭教育提出家庭教育要着眼于“最早的一步”。这最早一步是指“要从胎教起点。”既所谓的胎儿教育。他认为“公立胎教院是给孕妇住的,要设在风景盛佳的地方,不为都市中混浊的空气、纷扰的习惯所沾染”,建筑形式玲珑均称,造成一种优雅的气氛。“有广场,可以散步,可以作轻便的运动,可以观月赏星”。庭院中有花草树木,有“毛羽秀丽、鸣声谐雅的动物”,有清泉,有池鱼。室内装饰恬静雅致,“备阅览的文字”乐观和平,每日可有简单静细的音乐。“总之:各种要孕妇完全在平和活泼的空气里面,才没有不好的影响传到胎儿;这是胎儿的美育”。
“孕妇产儿以后,就迁到公共育婴院”。第一年由母亲自己抚养,第二、三年,如果母亲要恢复工作,就可把婴儿交给保姆。公共育婴院的建筑、与设施基本与胎教院一致,“或可联合一处”。但值得注意的是“院内成人的语言与动作,都要有适当的音调态度,可以作儿童的模范。就是衣饰,也要有一种优美的表示”。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先生的美好设想,这些公立机关在当时并未成立,故而先生说“若能在家庭里面,按照上列的条件小心布置,也可承认为家庭美育” 。
(二)学校美育
儿童满三岁,就送往幼稚园。蔡元培把幼稚园看着是向学校教育过度的机构。幼稚园期间,儿童的美感,不但能被动的领受,而且还有主动的表示。此时应予以特别注意。“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关于幼稚园,先生没有过多地谈论,但从他的理念我们不难想出,根据他的要求,幼儿园的建筑、设施应富有美感、充满童趣;教师教授的内容、使用的教具都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符合他们的需求,陶冶他们的情感;甚至教师的音质音调也应优美动听、抑扬顿挫,给幼儿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贫儿与贫儿院的关系.[N].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15日
[2]梁柱.蔡元培在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教育研究,2006(10)
[3]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N].教育杂志第14卷第6号,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