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活动需要课堂的三维目标来指明方向,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在生物课堂上,只有合理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才能顺利完成三维目标。
【关键词】生物学;激趣;三维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中学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生物课程后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教学的具体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了详细的要求。落实三维目标主要在课堂,故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1],从而顺利完成课堂三维目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探究学习、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完成教学目标。
一、多媒体激趣,把握知识目标
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课本上的图片虽多,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故需要用动画这种方式来展现某一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解决的,而多媒体能更好地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殖方式时,提到水螅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但由于在八年级上册还没有学习动物的分类,学生不知道水螅属于腔肠动物,现实生活中也没有见过,因而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如果这时用多媒体给出水螅出芽生殖及运动的视频,并稍微解释腔肠动物,学生会“哦”的一声,说明他们从视频中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种动物,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血液循环”这一内容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描述清楚血液在人体中是如何运输的,而动画可以显示血液循环是从心室到动脉,在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交换,最后通过静脉回到心房这一动态的过程,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生动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2]。
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或抽象问题,可将其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获得生物学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规律。
二、探究激趣,实现能力目标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
如在讲“生物的适应性”时,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列举生物的形态结构,并说明其与哪些生理功能相适应。同学们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猫的胡须、眼睛、脚掌等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有的说仙人掌的叶状刺与肉质茎是对干旱生活的适应;有的说“沙漠之舟”骆驼驼峰是对沙漠生活的适应……同学们思维由集中至发散,由发散至集中,极其活跃,课堂气氛高涨,众说纷纭,异彩纷呈。
除了课本上的探究活动,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如在“生命的起源”中,关于雷迪和巴斯德推翻自然选择学说的两个实验,在学生自主阅读,了解相关内容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设计实验步骤,推测实验结果,指出设计实验中的不足,充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合作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探讨,猜测,推论,得出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不断提高收集和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三、实验激趣,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科学理论是需要实验证明的,空泛的文字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也能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试剂等。实验同时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和教育性[3]。实验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与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深化对科学原理、生物规律的理解[4],在实验的完成过程中,应不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如讲述叶脉相关知识时,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制作叶脉书签,这一节实验课的成果可以让学生制成富有个性的卡片,作为节日里有意义的礼物。教师可以在实验课前帮学生烧好开水,将要用的试剂称好装入烧杯中分发给学生,学生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树叶放入烧杯中加热8分钟,取出树叶清洗后用牙刷刷去叶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自己制作的叶脉书签,而且了解了网状叶脉,并且知道了选用哪些植物的叶子更容易获得完整的叶脉书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中增强了团队意识,学会如何分工才能获得更多的成果。而劳动成果可以送给父母、同学,表情达意;可以当作书签,在阅读累的时候看看叶脉的纹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又如在讲述“植物根尖成熟区的根毛可以扩大根的吸收面积”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相关的生物知识,都未曾留意过根毛,故在课前先培养好小麦苗,当长出根毛时,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根毛,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可能只用了课堂上短短的5分钟时间观察,但这5分钟却能使一节课都活跃起来,激起了学生想要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和热爱自然之情。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教育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来获得劳动的满足感,而这满足感使其学习动机得到强化,产生興趣[5],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发挥生物学科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适合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泉,更轻松地完成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晓林.浅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06):101.
[2]廖品伟.略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z1):282-283.
[3]张秀荣.浅谈演示实验的作用[J].化学教学,1986(04).
[4]刘银萍.创新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27-30.
[5]王雪红.浅谈生物实验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220.
【关键词】生物学;激趣;三维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中学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生物课程后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教学的具体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了详细的要求。落实三维目标主要在课堂,故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1],从而顺利完成课堂三维目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探究学习、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完成教学目标。
一、多媒体激趣,把握知识目标
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课本上的图片虽多,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故需要用动画这种方式来展现某一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解决的,而多媒体能更好地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殖方式时,提到水螅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但由于在八年级上册还没有学习动物的分类,学生不知道水螅属于腔肠动物,现实生活中也没有见过,因而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如果这时用多媒体给出水螅出芽生殖及运动的视频,并稍微解释腔肠动物,学生会“哦”的一声,说明他们从视频中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种动物,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血液循环”这一内容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描述清楚血液在人体中是如何运输的,而动画可以显示血液循环是从心室到动脉,在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交换,最后通过静脉回到心房这一动态的过程,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生动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2]。
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或抽象问题,可将其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获得生物学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规律。
二、探究激趣,实现能力目标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
如在讲“生物的适应性”时,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列举生物的形态结构,并说明其与哪些生理功能相适应。同学们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猫的胡须、眼睛、脚掌等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有的说仙人掌的叶状刺与肉质茎是对干旱生活的适应;有的说“沙漠之舟”骆驼驼峰是对沙漠生活的适应……同学们思维由集中至发散,由发散至集中,极其活跃,课堂气氛高涨,众说纷纭,异彩纷呈。
除了课本上的探究活动,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如在“生命的起源”中,关于雷迪和巴斯德推翻自然选择学说的两个实验,在学生自主阅读,了解相关内容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设计实验步骤,推测实验结果,指出设计实验中的不足,充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合作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探讨,猜测,推论,得出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不断提高收集和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三、实验激趣,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科学理论是需要实验证明的,空泛的文字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也能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试剂等。实验同时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和教育性[3]。实验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与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深化对科学原理、生物规律的理解[4],在实验的完成过程中,应不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如讲述叶脉相关知识时,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制作叶脉书签,这一节实验课的成果可以让学生制成富有个性的卡片,作为节日里有意义的礼物。教师可以在实验课前帮学生烧好开水,将要用的试剂称好装入烧杯中分发给学生,学生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树叶放入烧杯中加热8分钟,取出树叶清洗后用牙刷刷去叶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自己制作的叶脉书签,而且了解了网状叶脉,并且知道了选用哪些植物的叶子更容易获得完整的叶脉书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中增强了团队意识,学会如何分工才能获得更多的成果。而劳动成果可以送给父母、同学,表情达意;可以当作书签,在阅读累的时候看看叶脉的纹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又如在讲述“植物根尖成熟区的根毛可以扩大根的吸收面积”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相关的生物知识,都未曾留意过根毛,故在课前先培养好小麦苗,当长出根毛时,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根毛,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可能只用了课堂上短短的5分钟时间观察,但这5分钟却能使一节课都活跃起来,激起了学生想要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和热爱自然之情。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教育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来获得劳动的满足感,而这满足感使其学习动机得到强化,产生興趣[5],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发挥生物学科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适合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泉,更轻松地完成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晓林.浅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06):101.
[2]廖品伟.略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z1):282-283.
[3]张秀荣.浅谈演示实验的作用[J].化学教学,1986(04).
[4]刘银萍.创新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27-30.
[5]王雪红.浅谈生物实验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