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筛选出最佳砂生槐幼苗育苗基质。【方法】以西藏特有防沙治沙树种砂生槐种子为试材,比较不同基质配方(沙土(SS)、园土(GS)、腐殖土(HS)、沙土∶园土∶腐殖土=1∶1∶1(MS1)、沙土∶园土∶腐殖土=2∶1∶1(MS2)、沙土∶园土∶腐殖土=4∶1∶1(MS3))对砂生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1)在本研究中,砂生槐种子发芽率在SS中最高(85.0%),即沙土更有利于砂生槐种子的萌发;(2)从幼苗地上生长指标来看,砂生槐幼苗比叶重、总生物量、苗高、地径均在HS处最大,
【目的】农药降解酶通常比农药降解菌更能耐受异常环境,具有更宽广的降解谱。为获得高产率和高质量的农药降解酶,在实验室前期获得阴沟肠杆菌WJ-1和证实具有农药降解酶基因pytZ的基础上,本研究拟将阴沟肠杆菌WJ-1农药降解酶基因pytZ重组表达于受体菌Escherichia coli BL21。并对重组菌农药降解酶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通过PCR技术扩增获得阴沟肠杆菌WJ-1农药降解酶基因pytZ,构建pMD19重组质粒,再与pET-24a(K+)表达载体进行连接,构建基因工程菌E.coli B
【目的】解析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18年粮食作物(稻谷和玉米)、经济与其他作物(蔬菜、甘蔗、油料和木薯)及自然与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地理时空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结果】在时间上,广西2018年的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较2003年减少4.88%,种植结构表现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19.25%,经济与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上升9.83%,粮经比由
【目的】为了研究官地水库年度水体理化性质和营养含量变化,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对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通过实地和实验室相结合测定了官地水库水体理化性质和营养含量,并采用野外收集水样、实验室定性定量观察的方式鉴定了藻类种类、计算了群落多样性,并利用Pearson和RDA进行了相应分析。【结果】全年水温、DO、pH、透明度、硬度、电导率和化学需氧量平均值分别为14.9℃、10.8 mg/L、8.51、238 cm、4.0 mmol
云南省“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的国家级战略定位表明云南省在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中的重要性。但传统发展模式下,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从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出发,分析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从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区”、积极争取国家对特区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特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等3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提供参考。
【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区域内林地的温度效应。【方法】利用2000—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遥感影像数据与相应年份的公益林分布图,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和辐射传输方程提取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数据,通过Arcgis10.2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武川县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林地的温度效应,并利用贡献值计算和相关性分析法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武川县植被覆盖度较好,中低度覆盖占主要地位,高度覆盖次之,15年间植被发展较为良好,高度覆盖的植被面积共增加522.13 km
【目的】为了揭示奶牛产后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动兽用生化分析仪和酶标仪对奶牛产后不同时间段的生化指标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奶牛产后7、14和21 d血液中AST、GGT、ApoB、HDL-C浓度显著高于产后0 d(P<0.05),而ALP、TG、GLu浓度却显著低于产后0 d(P<0.05);产后7 d血液中GLB、LDL-C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产后14 d血液中BHBA、TCH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但NEFA、ApoA1浓度显著低
为进一步丰富云上黑山羊的育种数据,对20只云上黑山羊成年母羊的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云上黑山羊成年母羊体重54.54 kg,屠宰率50.60%,胴体净肉率82.38%,具备良好的产肉性能;不同年龄云上黑山羊成年母羊屠宰性能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屠宰率不受年龄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云上黑山羊屠宰性状间有9个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个呈显著正相关(P<0.05),7个呈负相关(P>0.05);依据宰前活重(X)分别建立了预测胴体重(Y)的回归方程为Y=0
绿孔雀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孔雀,其种群分布及数量经历了剧烈的缩减,当前在国内仅分布于云南省,种群十分濒危。本文基于考古遗迹、史料记载、适宜栖息地分析研究,对中国绿孔雀分布的历史变迁进行考证,同时梳理了国内对于绿孔雀的研究和保护进展。结果显示:历史上绿孔雀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且分布地区及种群数量一直减少;近年来绿孔雀保护出现转机,由于严格的保护管理,绿孔雀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多处监测点显示绿孔雀种群数量上升并向外扩散,反映出绿孔雀较强的繁育、扩散能力;人工繁育种群也初步建立,国内绿孔雀种群恢复有望。
【目的】为深入认识中国热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探讨中国热区农业气候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按照气候区划方法选取中国热区,利用1961—2015年76个气象站降水、气温资料,结合线性倾向率、距平与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测、最小二乘法、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年际、年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1)55年来,中国热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85 mm/10 a,20世纪60年代为枯水期,20世纪90年代为丰水期,2002—2003年间降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