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即审美教育,本文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指出它涵盖的内容以及它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所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 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并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事物。那么,学生的审美教育从何而来?初中语文就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名篇,是浩瀚如云的文学星河中璀璨的明星。这些作品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志趣和节操,令人感悟至深,获得美的教育。那么这些作品都涵盖了哪些美育的内容呢?
一、自然美
在人们眼中,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早已司空见惯,或以为不美,或许赞美,却不知美在何处。而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却具有活力。比如写春天的作品,朱自清先生的《春》堪为典范,绘尽了人间的春景。文章通过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赞美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而写冬天的佳作则可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代表,文章绘山景,描水色,既表现了济南冬天的山水之美,又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爱。既有自然美又有社会美,就更有韵味和感染力。学了这些课文,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作者的文字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社会美
现实生活像个万花筒,真假美丑时刻都在上演。怎样识别真善美?怎样颂扬美和善抑制恶和丑?初中语文教材选择了许多富有教益的作品给学生以启迪 。社会美的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孕育着他们,无形中他们就会对这环境产生感情 ,这就是爱国主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既有表现爱国主义的诗歌,又有体现爱国主义的人物形象。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无不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除了爱国主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和无私献身精神也是社会美的内容之一,这些在课本中都得以反映。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写尽了邓稼先为祖国“两弹一星”所作的突出贡献,人物的信念理想献身精神一览无余 。而高尔基的《海燕》则以物喻人歌颂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坚强斗志。这些感人的形象唤醒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人情美也应是社会美的一个组成部分 。杨绛的《老王》一文就道出了人情美的内涵。老王生活艰难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从他对“我”的帮助中,“我”体悟到了他的美 ,他美在心灵 。余秋雨的《信客》写尽了信客的“苦”,但他一辈子默默奉献,善良宽容,最终得到大家的敬重和感激。这些人物虽生活在社会底层 ,但这掩盖不住他们内心的美好 。
以上所举的这些课文以丰富而形象的人和事给学生社会美的享受教育,也启迪学生们去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努力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艺术美
任何作品都不能缺少艺术美,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艺术美的表现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内容美主要表现为作品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形象应具有典型性。所以课文所选都是一些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美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木兰诗》用“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写尽了木兰的女儿之态和她的外在美,而用“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则道出了木兰不慕荣利的内心美。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妻、妾、客的赞美(比城北徐公美)来表现邹忌的外形,用敢于进谏来揭示他的内心。一个内外皆美的形象跃然纸上。
意境是作家主观心境和客观事物的高度统一,它为读者创造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许多古典诗词就具有这一特点。
课文中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结构美和语言美。通过结构美和语言美展现作品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具体表现:周敦颐的《爱莲说》紧紧围绕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组织材料,论述十分紧凑,通过牡丹与菊的反衬,突出了莲卓尔不群的风格。语言美是中国语文的最大特色,它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如周密的《观潮》一文,短短两百余字,既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又写出了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本领。既写风景 ,又写民俗,令人叹为观止。
对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体会,是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来完成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领略到美,运用所学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简明美育教程. 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
【关键词】语文 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并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事物。那么,学生的审美教育从何而来?初中语文就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名篇,是浩瀚如云的文学星河中璀璨的明星。这些作品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志趣和节操,令人感悟至深,获得美的教育。那么这些作品都涵盖了哪些美育的内容呢?
一、自然美
在人们眼中,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早已司空见惯,或以为不美,或许赞美,却不知美在何处。而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却具有活力。比如写春天的作品,朱自清先生的《春》堪为典范,绘尽了人间的春景。文章通过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赞美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而写冬天的佳作则可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代表,文章绘山景,描水色,既表现了济南冬天的山水之美,又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爱。既有自然美又有社会美,就更有韵味和感染力。学了这些课文,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作者的文字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社会美
现实生活像个万花筒,真假美丑时刻都在上演。怎样识别真善美?怎样颂扬美和善抑制恶和丑?初中语文教材选择了许多富有教益的作品给学生以启迪 。社会美的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孕育着他们,无形中他们就会对这环境产生感情 ,这就是爱国主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既有表现爱国主义的诗歌,又有体现爱国主义的人物形象。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无不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除了爱国主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和无私献身精神也是社会美的内容之一,这些在课本中都得以反映。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写尽了邓稼先为祖国“两弹一星”所作的突出贡献,人物的信念理想献身精神一览无余 。而高尔基的《海燕》则以物喻人歌颂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坚强斗志。这些感人的形象唤醒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人情美也应是社会美的一个组成部分 。杨绛的《老王》一文就道出了人情美的内涵。老王生活艰难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从他对“我”的帮助中,“我”体悟到了他的美 ,他美在心灵 。余秋雨的《信客》写尽了信客的“苦”,但他一辈子默默奉献,善良宽容,最终得到大家的敬重和感激。这些人物虽生活在社会底层 ,但这掩盖不住他们内心的美好 。
以上所举的这些课文以丰富而形象的人和事给学生社会美的享受教育,也启迪学生们去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努力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艺术美
任何作品都不能缺少艺术美,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艺术美的表现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内容美主要表现为作品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形象应具有典型性。所以课文所选都是一些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美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木兰诗》用“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写尽了木兰的女儿之态和她的外在美,而用“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则道出了木兰不慕荣利的内心美。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妻、妾、客的赞美(比城北徐公美)来表现邹忌的外形,用敢于进谏来揭示他的内心。一个内外皆美的形象跃然纸上。
意境是作家主观心境和客观事物的高度统一,它为读者创造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许多古典诗词就具有这一特点。
课文中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结构美和语言美。通过结构美和语言美展现作品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具体表现:周敦颐的《爱莲说》紧紧围绕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组织材料,论述十分紧凑,通过牡丹与菊的反衬,突出了莲卓尔不群的风格。语言美是中国语文的最大特色,它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如周密的《观潮》一文,短短两百余字,既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又写出了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本领。既写风景 ,又写民俗,令人叹为观止。
对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体会,是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来完成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领略到美,运用所学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简明美育教程. 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